城乡用水不公见证“制度之旱”
2010-03-29 08:12:14
西南大旱灾仍在持续。据广东《新快报》记者深入灾区采访,愈来愈明显地发现一种城乡两极分化、完全不公的受灾格局:一方面,旱灾给农民生活带来了重创,另一方面,当地市民对干旱没有深刻感受,用水未有限制。在采访中,有专家向记者指出,此次西南大旱应该引起制度上的反思,科学救灾要立足长远,政府应借这次抗旱来缩小城乡用水的差别。
这无疑是一幅令人黯然神伤的用水图景——云南南华县洒披武村,缺水的学生们正手捧着一碗碗从枯井、水窖里打来的污浊的脏水解渴。曲靖市大杜吉村172户居民,两个月来只能从两个小水潭里舀泥浆水生活。而在昆明市区,一家洗车店老板告诉记者,“大旱对洗车行业没什么影响”,“用水从没限制”。晚,昆明一处水管爆裂,自来水整整“白流了一夜”。
由于人畜饮水困难、田地绝收,云南许多受灾严重的农村,大量村民一方面不得不四处找水、背水,一方面又无奈选择贱卖牲口、背井离乡出门打工。而与此同时,被干旱围城的昆明,却“似乎与干旱无关”——“洗车、洗浴等高耗水行业仍如往常门庭若市”。据悉,专供昆明主城区用水的云龙水库,目前蓄水2.5亿方、水量充足,但是守着这一水库的附近农民却没水吃,无法“分一杯羹”。
显然,此次空前的西南大旱,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农民之旱,而非包含城市市民在内的整个灾区都能感同身受的全民之旱。作为天灾的干旱,所以如此具有“选择性”,当然并不是老天爷厚此薄彼的结果,而是我们人为的社会管理制度安排的产物。这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长期以来以城市为中心,向发达地区优先配置资源,一旦受灾,不发达地区最先受损失,最先感觉到,而发达地区和城市感觉却不明显”,“修水库牺牲了上游居民的利益,保证了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旱灾来临水源地农民因此承受了旱情”,“农民只有土地的补偿,却没有水的补偿,他们是吃亏的”。
就此而言,这场大旱所以会危害如此严重,尤其是给农民造成的损失如此严重,见证的既是气候气象之旱,同时也是制度之旱。比如,维持城乡长期二元割裂社会结构的制度,导致农民权益边缘化的城乡权利配置不均的制度,催生“资源进城,污染下乡”的经济和环保制度。以此观之,时下我们分析列举的种种此次旱灾的原因,如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凋敝滞后,农村生态保护不力、水土流失严重等,说到底,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制度性的匮乏、不均,既是表面看得见的利益不均,更是背后的权利不均。不均当然便会加剧灾害,也助长社会本身的忧患不安。
温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其实,公平正义同样也和水一样,比雨露更加滋润、丰沛,应该也必须均衡无差别泽被每一个干渴焦灼中的公民。因此,推进和构建如阳光雨露一样的社会公平正义,使之普照滋润所有国民的幸福和尊严,才是我们矫正、克服制度之旱的根本和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