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需要成为国家战略
2011-10-31 13:32:19 来源:亚太博宇
中国未来10年到30年间,将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而这种经济增长随着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将会呈现出衰退的局势。中国经济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平台来支撑增长率,提供更多的附加值。这个平台,就是国家战略化的文化产业……
中国文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近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改革的决定。六中全会锁定文化体制改革议题,其实是要解决政府权力和公信力因为腐败和社会利益分配不公而日益受到民间力量质疑的急迫性问题,从而企图加速通过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重建中共政治正常性基础的进程。
从历史发展脉络看,中共的政治正当性,首先主要是建立在马克斯列宁主义的基础上,这导致一些政史专家的论调让中共在建党伊始就背负着"外造政党"的包袱,因此在延安时期,毛泽东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动诉求,开启将中共从外造政党扭转为内造政党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和地区差异越来越大,以权谋钱事件层出不穷,使政府权力建构之路难以为继,对于上述这种权力正当性建构遭遇瓶颈深感忧虑。
权力正当性的建构,必须靠各种形式的论述,都会转变成各种文本,在文化领域中流转,中国随着市场化的成分和势头的不断高涨,文化和产业连结起来,被要求按更大力量的市场经济逻辑运转。文化做为产业的发展势头,在中国是无法逆转的形势,面对这种局面,政府一方面必须顺势让文化产业创造更大的产能,并且展现国家的软实力;可是,另一方面,文化领域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属性也不会改变,政府必须力求文化领域继续做为建构和稳固政府权力正当性的杠杆和工具。如何使这两方面获得平衡,是中国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时所要面对的最严肃的挑战。因此,现实意义上,此次文化改革,只是为了解决目前紧迫的政治问题而没有触及到文化改革能带来的最大利益核心,即建立和发展国家战略高度的文化产业体系。
日本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
日本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体现了其国家战略化的成功。在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虽然文化产业在客观需求下快速发展,但政府对经济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重大长厚"型制造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期,文化产业的广阔空间和重要价值逐步凸显,日本政府才将文化产业置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 进入本世纪后,面对国际社会"软实力"竞争愈演愈烈的趋势,以及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后的文化产业新动向,日本政府开始论证新时代的文化产业政策。 2007年5月,日本"亚洲前景战略会议"委员会正式通过《日本文化产业战略》,成为日本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文件。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具体动作,基本体现了这份文件的思想。这一文件的特点是,从国家战略高度看待文化产业发展,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事实上,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对外提升国家软实力,扩大国家影响,打造国家形象及本国产业品牌,对内也可以培育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长期发展。在全球化加速的情况下,要解决安全、环境等国际问题,必须向世界宣传国家的“尊重多样性”、“与自然共生”等价值观。文化产业不仅有助于经济利益和"国家品牌"价值的增加,还可以加强本国国民与其他国家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因此必须超越单纯的产业振兴层面,制订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战略。
文化产业需要国家战略化
中国未来10年到30年间,将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而这种经济增长随着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将会呈现出衰退的局势。目前,中国尚未富裕,但人口增长的趋势却有可能会带来比预期早得多的负增长。中国经济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平台来支撑增长率,提供更多的附加值。这个平台,就是国家战略化的文化产业。不仅如此,国家文化的战略性提高,对于目前国家价值得不到周边国家认可而处于孤立、迫切希望完成两岸统一大业走向崛起的中国来说,则是国家意识和价值观对外输出的突破口。也是整合东亚和南亚经济板块并维持繁荣的文化统一的需要。
目前世界的军事力量已经发展到无差别毁灭阶段,超过了战争发生预期和结果的底线,这就遏制了战争的欲望。因此,通过经济手段作为统一手段成为可能。而作为经济利益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企业成为最终达成这种全球初步统一的媒介。跨国公司的演变也证实了这种趋势的存在,即目前在服务领域和网络媒体领域,越来越多出现了小型跨国公司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的公司成长模式。而经济利益统一后的稳定性则表现在精神层面的统一程度,而不再是利益。跨国公司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这一将具体利益和精神融合统一的可能性,即企业文化的存在和蓬勃发展。而企业文化则根基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文化作为精神表现力的存在,使不同精神层面的表达最终得以妥协统一成为可能。随着企业间的兼并、合作、妥协,不同的经济利益和企业文化得以融合或者和谐共存,最终形成代表各国最终利益和各文化共通性的代表。企业成为国家间联合的枢纽。人类的这种统一过程,其实就是最终寻找到公共文化的过程,即世界在意识领域的统一。而这种国家级别的融合,文化的强势将成为胜败关键,这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成功与否息息相关。未来10年,是各国反思文化模式的10年,也是世界文化大融合的10年,中国必须将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否则,经济发展得越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状态就会愈加不稳定,经济发展的瓶颈将更快出现,导致崛起之路被迫中断。
中国文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近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改革的决定。六中全会锁定文化体制改革议题,其实是要解决政府权力和公信力因为腐败和社会利益分配不公而日益受到民间力量质疑的急迫性问题,从而企图加速通过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重建中共政治正常性基础的进程。
从历史发展脉络看,中共的政治正当性,首先主要是建立在马克斯列宁主义的基础上,这导致一些政史专家的论调让中共在建党伊始就背负着"外造政党"的包袱,因此在延安时期,毛泽东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动诉求,开启将中共从外造政党扭转为内造政党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和地区差异越来越大,以权谋钱事件层出不穷,使政府权力建构之路难以为继,对于上述这种权力正当性建构遭遇瓶颈深感忧虑。
权力正当性的建构,必须靠各种形式的论述,都会转变成各种文本,在文化领域中流转,中国随着市场化的成分和势头的不断高涨,文化和产业连结起来,被要求按更大力量的市场经济逻辑运转。文化做为产业的发展势头,在中国是无法逆转的形势,面对这种局面,政府一方面必须顺势让文化产业创造更大的产能,并且展现国家的软实力;可是,另一方面,文化领域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属性也不会改变,政府必须力求文化领域继续做为建构和稳固政府权力正当性的杠杆和工具。如何使这两方面获得平衡,是中国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时所要面对的最严肃的挑战。因此,现实意义上,此次文化改革,只是为了解决目前紧迫的政治问题而没有触及到文化改革能带来的最大利益核心,即建立和发展国家战略高度的文化产业体系。
日本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
日本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体现了其国家战略化的成功。在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虽然文化产业在客观需求下快速发展,但政府对经济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重大长厚"型制造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期,文化产业的广阔空间和重要价值逐步凸显,日本政府才将文化产业置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 进入本世纪后,面对国际社会"软实力"竞争愈演愈烈的趋势,以及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后的文化产业新动向,日本政府开始论证新时代的文化产业政策。 2007年5月,日本"亚洲前景战略会议"委员会正式通过《日本文化产业战略》,成为日本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文件。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具体动作,基本体现了这份文件的思想。这一文件的特点是,从国家战略高度看待文化产业发展,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事实上,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对外提升国家软实力,扩大国家影响,打造国家形象及本国产业品牌,对内也可以培育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长期发展。在全球化加速的情况下,要解决安全、环境等国际问题,必须向世界宣传国家的“尊重多样性”、“与自然共生”等价值观。文化产业不仅有助于经济利益和"国家品牌"价值的增加,还可以加强本国国民与其他国家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因此必须超越单纯的产业振兴层面,制订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战略。
文化产业需要国家战略化
中国未来10年到30年间,将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而这种经济增长随着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将会呈现出衰退的局势。目前,中国尚未富裕,但人口增长的趋势却有可能会带来比预期早得多的负增长。中国经济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平台来支撑增长率,提供更多的附加值。这个平台,就是国家战略化的文化产业。不仅如此,国家文化的战略性提高,对于目前国家价值得不到周边国家认可而处于孤立、迫切希望完成两岸统一大业走向崛起的中国来说,则是国家意识和价值观对外输出的突破口。也是整合东亚和南亚经济板块并维持繁荣的文化统一的需要。
目前世界的军事力量已经发展到无差别毁灭阶段,超过了战争发生预期和结果的底线,这就遏制了战争的欲望。因此,通过经济手段作为统一手段成为可能。而作为经济利益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企业成为最终达成这种全球初步统一的媒介。跨国公司的演变也证实了这种趋势的存在,即目前在服务领域和网络媒体领域,越来越多出现了小型跨国公司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的公司成长模式。而经济利益统一后的稳定性则表现在精神层面的统一程度,而不再是利益。跨国公司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这一将具体利益和精神融合统一的可能性,即企业文化的存在和蓬勃发展。而企业文化则根基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文化作为精神表现力的存在,使不同精神层面的表达最终得以妥协统一成为可能。随着企业间的兼并、合作、妥协,不同的经济利益和企业文化得以融合或者和谐共存,最终形成代表各国最终利益和各文化共通性的代表。企业成为国家间联合的枢纽。人类的这种统一过程,其实就是最终寻找到公共文化的过程,即世界在意识领域的统一。而这种国家级别的融合,文化的强势将成为胜败关键,这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成功与否息息相关。未来10年,是各国反思文化模式的10年,也是世界文化大融合的10年,中国必须将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否则,经济发展得越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状态就会愈加不稳定,经济发展的瓶颈将更快出现,导致崛起之路被迫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