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需要割掉哪些“肉”

2013-03-07 11:21:44    来源:兰瑞环球

据媒体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表示,"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系统性的利益格局,有很多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其中,又有很多正是政府的利益问题。下一步就要破解这种格局,尤其要破解政府的利益格局。如果说30年前改革解决的是意识形态问题,那么现在就是利益问题,改革实际上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需要全体下决心,必须要坚定信心"。

政府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但政府部门里面的人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我们改革的主线。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是我们改革的共识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但什么是政府的,什么是市场的,却在政府日益强势的话语下,变得模糊不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政府自己定义,自说自话。这其实是改革的难度所在,因此深水区的改革,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需要割的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让企业成为企业。企业天然的基因就是竞争,而不是垄断。垄断没有好与坏,只有坏和更坏。因此,国企不应该被政策和廉价资金所溺爱。当然,国企是必要的。放在世界经济的坐标下,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主要的经济体都是混合型经济,即兼有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和个人主导的私有企业。虽然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放松管制和私有化运动,国有企业的数量大大减少,但都保持着必要的存在。总体情况来讲,欧洲多一些,美国少一些。美国甚至更激进,连涉及铀浓缩的企业都私有化了,这就是他们的问题了,过犹不及。我们的问题是,国企被过度保护,导致竞争力退化,以至于只善于扩大规模,不善于创新。因此,政府对待企业,应该以公司法为准绳,而不应该以所有制做嫡庶之分。

有学者做过统计,当前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包括卖地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和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数据画上等号,这意味着,政府对全社会资源的支配力度赶上了计划经济年代了。因此,拿刀割自己的肉,应有对政府财政规模的压缩和制衡,政府的投资冲动太过亢奋,预算的制衡又不给力,给多少钱都是不够花的,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投资的低效率、投资过程中的寻租和腐败、地方债务的积累,以及在税收收入和增速上的开源压力。因此,压缩财政规模,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三公"经费和投资活动。

公共部门经济学讨论的一个要点就是,政府要尽可能多地减少与企业的接触点,每一个接触点都是一个寻租点。每一个掌握着企业经营活动审批权的政府部门,都存在着这样的风险。经济愈发展,审批权的含"金"量就愈多,连公认的清水衙门气象局都绞尽脑汁获得对企业的审批权,显然我们不能认为他们是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审批权显然是部门利益,过多的审批,既加重了企业的成本,也在发展观上容易误导企业,重视关系,轻视创新。这块肉也需要割一割,其成功与否,在于是否让企业更自由,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多少。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