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水荒并非天灾实是人祸
2007-06-07 10:46:12
29日,无锡市区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发了无锡市有史以来因太湖蓝藻爆发导致的最大规模的供水危机。与此同时,市面上的桶装纯净水价格疯长,有的卖到35元一桶,很多地方出现了水荒……
无锡陷入空前饮水危机
自5月28日起,因气候因素等影响,太湖流域高温少雨,水位偏低,使无锡太湖的梅梁湖等湖湾,比往年提前两个多月出现了大规模蓝藻现象。29日,无锡市区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发了无锡市有史以来因太湖蓝藻爆发导致的最大规模的供水危机。与此同时,市面上的桶装纯净水价格疯长,有的卖到35元一桶,很多地方出现了水荒。在政府的干预下,很多水果店、棋牌室、理发店门口开始卖水了,但瓶装矿泉水价格涨了近一倍。
随后,水利部紧急调引长江清水3.67亿立方米,注入太湖1.9亿立方米,通过引江济太,太湖水量得到了有效补给,太湖水位维持在3.00米以上,直接受水的太湖贡湖水域水质明显好转,承担着无锡市20%居民供水的锡东水厂水质稳定。期间,无锡市气象局发射了共计15枚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弹,27小时内湖区雨量平均超过23毫米,大大缓解了水源地水质进一步恶化的压力。
6月1日晚,无锡市太湖蓝藻应急指挥部传出消息,因太湖蓝藻暴发污染水源导致自来水发臭不能饮用的江苏无锡??,当天对中桥、贡湖、充山、锡东等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水质进行取样检测,结果显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并表示,原来腥臭的自来水已无色无味,达标饮用水已流入千家万户,居民连日来一直困扰的“洗澡、洗衣、洗菜难”问题基本画上句号。
此次危机并非天灾实是人祸
危机发生后,无锡市在几天内几乎是全城动员,面对危机。按照事件发生之后无锡市政府对公众的解释:这是一次“天灾” ,是由于今夏气温偏高、雨水偏少所致。但实际上,与其说这次事件是“天灾”还不如说是“人祸”。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给太湖带来了沉重的环境污染压力,太湖流域范围的各类河湖水体,隔三岔五地变黑、变红、变黄,太湖水体和沿湖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太湖的水环境问题,一直是无锡市民心中的隐痛,日复一日,挥之不去。虽然之前,相关政府也组织了部分的活动,搬迁、关闭了沿湖不少企业,共计48家,退渔还湖3282亩。但是,引起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是氮、磷的含量,这些污染源大部分由生活污水带来,在水体和湖底淤泥的含量都很高,不容易清除。
而对水体进行清淤作为解决问题的直接途径,一直以来都是由当地的农民负担的。但是现在,农民都进城打工去了,养鱼的都进了开挖出的鱼塘,自然形成的河流湖泊多少年都没有彻底清理了,沉积在湖体淤泥里的有机物和有害金属元素不加以清除,很难彻底改善水质。
另外一个重要的污染原因,在于当前执行的排污达标太低。从工厂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仍然是劣于五类的污水。目前,那些所谓已经“达标”可以合法向河道、湖泊排放的废水,如果按1∶9以上的比例用洁净水来稀释后,纳污水体才能够勉强达到地面三类水的标准。但现在太湖流域的水体,哪里有这样的好水来释污?结果是污水加污水,只能是脏上加脏。
江苏省表态:将提高太湖排污达标标准
虽然江苏省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已经得到平息,但无锡政府把此次事件的责任推给农户,显然是在推脱自己应担的责任。在此背景下,5月31日下午,李源潮专程到无锡实地了解情况,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公开强调:对人民负责,让民众知情。表示:今后要下决心以更大力度治理太湖,并下令地方一定要“铁腕治理”。李源潮一方面下令要要实行“更严格的区域环保制度,提高太湖周边地区的环保标准”,一方面也下令地方要“加快建设更多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工作跟蓝藻潮有关的江苏副省长黄莉新外,李源潮还特别带了另一以作风强悍著称的副省长仇和。很明显,给李源潮一手提拔当上副省长的仇和是对负责这次事件和上述善后工作的官员。但实际上,李源潮的态度也有连消带打的作用。
太湖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流域面积近37,000平方公里,包括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浙江省的嘉兴、湖州两市及杭州市的一部分,上海市的大部分以及安徽的一小部分。这一地区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据官方最近的检测结果表明,流入太湖27条主要河流35个断面,除天目山区入湖河流水质较好外,其余河流的中下游基本都为污染河段。因此,发生了这次事件,也并不只是无锡的问题,沪、浙、皖三省市都有责任,若真的是要“对人民负责”,上海、浙江、安徽都要一起帮忙。
6月4日,无锡太湖蓝藻爆发引起安徽环保部门对其境内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水质的高度警觉,立即下发《关于加强巢湖水环境保护防止蓝藻爆发的通知》,要求环保部门加强水质监测和预警预报,强化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做好饮用水源应急准备。安徽省环保局当日称目前巢湖已具备发生蓝藻爆发的条件,但尚未出现蓝藻爆发迹象。
太湖蓝藻爆发带来的思考
经历了这一次水危机之痛,我们应当认识到,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生态危机和饮用水水质恶化引发的公共危机仅仅只有一步之遥。超标准排污、围湖造田、网箱养殖、生活污水无节制排放,在“GDP政绩观”麻木、放任污染行为和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一个个重病缠身的河流湖泊一再承受着极限。
但是纵观太湖污染事件的整个过程,有几点仍然值得人们追问。首先,在环境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太湖周边地区、无锡地区对蓝藻爆发之前竟然没有丝毫的预警提示,这不免让人们疑惑:究竟是相关制度没有建立还是制度建立起来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其次,当地政府在事情爆发后,竟然将环境污染爆发的根本原因推脱到农民进城打工,无人清淤上来,试问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废水作为污染源何用农民清淤;再者,清淤究竟是相关部门应该负担的责任还是当地农民应尽的义务?
第三,无锡自来水事件只不过是太湖水污染的一角,太湖横跨三省,检测太湖水污染也不能只是江苏一省的问题,临近的安徽、上海、浙江都有义务和江苏省一起来协商建立跨地区的检测、监控体系。安徽省看到太湖污染发布巢湖的预警信号,表面上是吸取教训,做出应对举措。实际上是在转移公共注意力,试图掩盖在太湖问题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无锡陷入空前饮水危机
自5月28日起,因气候因素等影响,太湖流域高温少雨,水位偏低,使无锡太湖的梅梁湖等湖湾,比往年提前两个多月出现了大规模蓝藻现象。29日,无锡市区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发了无锡市有史以来因太湖蓝藻爆发导致的最大规模的供水危机。与此同时,市面上的桶装纯净水价格疯长,有的卖到35元一桶,很多地方出现了水荒。在政府的干预下,很多水果店、棋牌室、理发店门口开始卖水了,但瓶装矿泉水价格涨了近一倍。
随后,水利部紧急调引长江清水3.67亿立方米,注入太湖1.9亿立方米,通过引江济太,太湖水量得到了有效补给,太湖水位维持在3.00米以上,直接受水的太湖贡湖水域水质明显好转,承担着无锡市20%居民供水的锡东水厂水质稳定。期间,无锡市气象局发射了共计15枚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弹,27小时内湖区雨量平均超过23毫米,大大缓解了水源地水质进一步恶化的压力。
6月1日晚,无锡市太湖蓝藻应急指挥部传出消息,因太湖蓝藻暴发污染水源导致自来水发臭不能饮用的江苏无锡??,当天对中桥、贡湖、充山、锡东等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水质进行取样检测,结果显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并表示,原来腥臭的自来水已无色无味,达标饮用水已流入千家万户,居民连日来一直困扰的“洗澡、洗衣、洗菜难”问题基本画上句号。
此次危机并非天灾实是人祸
危机发生后,无锡市在几天内几乎是全城动员,面对危机。按照事件发生之后无锡市政府对公众的解释:这是一次“天灾” ,是由于今夏气温偏高、雨水偏少所致。但实际上,与其说这次事件是“天灾”还不如说是“人祸”。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给太湖带来了沉重的环境污染压力,太湖流域范围的各类河湖水体,隔三岔五地变黑、变红、变黄,太湖水体和沿湖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太湖的水环境问题,一直是无锡市民心中的隐痛,日复一日,挥之不去。虽然之前,相关政府也组织了部分的活动,搬迁、关闭了沿湖不少企业,共计48家,退渔还湖3282亩。但是,引起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是氮、磷的含量,这些污染源大部分由生活污水带来,在水体和湖底淤泥的含量都很高,不容易清除。
而对水体进行清淤作为解决问题的直接途径,一直以来都是由当地的农民负担的。但是现在,农民都进城打工去了,养鱼的都进了开挖出的鱼塘,自然形成的河流湖泊多少年都没有彻底清理了,沉积在湖体淤泥里的有机物和有害金属元素不加以清除,很难彻底改善水质。
另外一个重要的污染原因,在于当前执行的排污达标太低。从工厂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仍然是劣于五类的污水。目前,那些所谓已经“达标”可以合法向河道、湖泊排放的废水,如果按1∶9以上的比例用洁净水来稀释后,纳污水体才能够勉强达到地面三类水的标准。但现在太湖流域的水体,哪里有这样的好水来释污?结果是污水加污水,只能是脏上加脏。
江苏省表态:将提高太湖排污达标标准
虽然江苏省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已经得到平息,但无锡政府把此次事件的责任推给农户,显然是在推脱自己应担的责任。在此背景下,5月31日下午,李源潮专程到无锡实地了解情况,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公开强调:对人民负责,让民众知情。表示:今后要下决心以更大力度治理太湖,并下令地方一定要“铁腕治理”。李源潮一方面下令要要实行“更严格的区域环保制度,提高太湖周边地区的环保标准”,一方面也下令地方要“加快建设更多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工作跟蓝藻潮有关的江苏副省长黄莉新外,李源潮还特别带了另一以作风强悍著称的副省长仇和。很明显,给李源潮一手提拔当上副省长的仇和是对负责这次事件和上述善后工作的官员。但实际上,李源潮的态度也有连消带打的作用。
太湖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流域面积近37,000平方公里,包括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浙江省的嘉兴、湖州两市及杭州市的一部分,上海市的大部分以及安徽的一小部分。这一地区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据官方最近的检测结果表明,流入太湖27条主要河流35个断面,除天目山区入湖河流水质较好外,其余河流的中下游基本都为污染河段。因此,发生了这次事件,也并不只是无锡的问题,沪、浙、皖三省市都有责任,若真的是要“对人民负责”,上海、浙江、安徽都要一起帮忙。
6月4日,无锡太湖蓝藻爆发引起安徽环保部门对其境内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水质的高度警觉,立即下发《关于加强巢湖水环境保护防止蓝藻爆发的通知》,要求环保部门加强水质监测和预警预报,强化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做好饮用水源应急准备。安徽省环保局当日称目前巢湖已具备发生蓝藻爆发的条件,但尚未出现蓝藻爆发迹象。
太湖蓝藻爆发带来的思考
经历了这一次水危机之痛,我们应当认识到,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生态危机和饮用水水质恶化引发的公共危机仅仅只有一步之遥。超标准排污、围湖造田、网箱养殖、生活污水无节制排放,在“GDP政绩观”麻木、放任污染行为和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一个个重病缠身的河流湖泊一再承受着极限。
但是纵观太湖污染事件的整个过程,有几点仍然值得人们追问。首先,在环境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太湖周边地区、无锡地区对蓝藻爆发之前竟然没有丝毫的预警提示,这不免让人们疑惑:究竟是相关制度没有建立还是制度建立起来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其次,当地政府在事情爆发后,竟然将环境污染爆发的根本原因推脱到农民进城打工,无人清淤上来,试问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废水作为污染源何用农民清淤;再者,清淤究竟是相关部门应该负担的责任还是当地农民应尽的义务?
第三,无锡自来水事件只不过是太湖水污染的一角,太湖横跨三省,检测太湖水污染也不能只是江苏一省的问题,临近的安徽、上海、浙江都有义务和江苏省一起来协商建立跨地区的检测、监控体系。安徽省看到太湖污染发布巢湖的预警信号,表面上是吸取教训,做出应对举措。实际上是在转移公共注意力,试图掩盖在太湖问题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