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客观看速度,稳字当先话增长

2013-07-10 11:21:43    来源:兰瑞环球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2.7%,上半年同比上涨2.4%,明显低于全年3.5%的物价控制目标。坚持实行稳健的宏观政策,全年通胀压力不会明显增大,但经济增速将呈总体放缓态势。这一点,从本月初公布的国民经济先行指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和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双双回落,即可看出端倪。对此,如果继续习惯于以高速增长视角观察中国经济,不禁会产生种种忧虑和担心。

然而,若能客观理性地正视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入潜在增长率趋缓的现实,也许就会得出新的结论。只要我们按照中央要求,牢牢把握好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工作总基调,切实保持好7%左右经济增速,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是有充分把握的。有关测算表明,未来的几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9%左右,就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如果考虑到人口增长等因素影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粗略估计,GDP年均增速7.1%左右、人均收入年均增速7%左右即可保障。可见,目前经济增速的适度放缓,并不会延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那么,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能否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经济运行与增长速度之间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呢?

从供给面看,自2012年9月份企稳回升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GDP增长7.7%,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四季度放缓0.4和0.2个百分点,与2012年前三季度各季降幅超过1.5个百分点相比,经济稳定性有所提高。

1月至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9.4%,增幅同比放缓1.3个百分点,与2012年前三季度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相比,亦明显收窄。

从需求面看,总体状况相对稳定。一是投资增速较快。1月至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同比加快2.8个百分点;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4.1%,增幅同比加快19.5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实际增速基本稳定。1月至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6%,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虽然增幅同比放缓了1.9个百分点,但增幅同比依然提高0.4个百分点。

此外,从今年前5个月情况看,外贸出口增长9%左右,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高。企业库存虽然增量同比继续下降,但库存总量增速有所提高,月度库存增量趋于稳定,库存总量变化对经济的下压作用开始缩小。

另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70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其中,主营活动利润497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0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8%。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4个行业,共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增长8.7个百分点。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市场困难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对能源产业的需求,依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经济增速放缓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但经济运行中并非没有问题。当前社会普遍关注产能过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实则是对经济增长提速的心理预期。要看到,解决上述问题,切不可盲目转回传统的经济扩张的老路上去,而是要尽快放弃依靠传统资源禀赋和落后产能实现增长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把立足点放到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路上来,通过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重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综上所述,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不仅是经济发展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客观结果,也是新一届政府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主动作为。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释放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市场预期的明确信号,要求把棚户区改造既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也作为重大发展工程,以期有效拉动投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让更多困难群众住进新居,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为扩大就业增添岗位,发挥助推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不断改善的积极效应。与此同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准通过、中国与瑞士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署,在这些不断显现的改革开放新期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理应对下半年乃至未来更长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速抱有充分的信心。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