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不了萨博,7亿元买到什么教训
2011-12-26 07:04:13 来源:兰瑞环球
12月19日,拥有萨博汽车的瑞典汽车公司在官网上正式宣布,萨博汽车已向当地法院提交了破产申请,由此萨博汽车正式进入了破产清算阶段,同时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输血"拯救萨博的计划彻底失败。自今年9月起,萨博便在瑞典申请了法庭保护,10月28日,中国庞大汽贸集团和青年汽车与瑞典汽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两者欲以1亿欧元购买萨博100%股权。此前,庞大集团与青年汽车分别以预付购车款的名义为萨博注资4500万欧元和1300万欧元,青年汽车还额外向萨博注入了1100万美元。就在上周,青年还支付了萨博340万欧元,用以支付税费并争取延续重组进程。
从相关报道来看,导致这起收购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技术转让环节享有发言权的老股东美国通用公司不答应。而通用公司不答应的原因据说是,上海汽车已经通过合资公司上汽-通用掌握了萨博汽车的核心技术,并应用于别克君威等车型,通用公司不愿意将技术转让给第三方,也就是说,想垄断萨博汽车的核心技术。
看起来问题出在通用公司身上,实则出在中国企业的身上。原因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多而成功案例少,中国企业并没有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例如,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失败,据说付出了40亿元的代价;四川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悍马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唯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吉利集团以15亿美元成功收购沃尔沃100%股权,不仅收获了沃尔沃品牌,还收获了核心技术。但要意识到,中国企业像这样完整收购世界名车还属于个例,并不一定适合完全照搬。这是因为中国车企的海外并购面临着文化差异、技术壁垒、人的问题等多重挑战和风险。
尤其是技术壁垒,是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拦路虎"。早在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时,中国企业就被扣上"技术窃取者"的帽子。如今,青年汽车和庞大集团收购萨博遇阻,也是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可见,即使有过不少失败的教训,要想攻克欧美国家的技术壁垒还有不少难度。
欧美国家的汽车技术壁垒之所以难破,大概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欧美国家一贯重视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保护,习惯不容易被改变;二是外资垄断了不少核心技术,就靠技术"吃饭",岂能轻易被别人拿走;三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太少,自身功力不够,目前还没有找到破解技术壁垒的钥匙。
当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多,也与有关部门支持、引导不够有关。尽管有关部门一再声称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出台过一些鼓励政策,编制过对外投资指南,但从多起失败的并购案例来看,政府层面支持海外并购,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还没有攻克,把关和风险警示还不到位,尤其是没有用好外交手段。
作为中国企业而言,仅有财大气粗、豪情万丈是远远不够的,而要更多吸取海外并购成功案例的经验和失败案例的教训。
在笔者看来,与其冒风险去完整收购外资品牌汽车,不如采取灵活渐进的办法实现目的。这几年来,虽然整车完整并购的成功案例不多,但采取灵活手段并购的成功案例却很多。例如,不久前"中德汽车零部件并购第一案"在宁波上演,均胜集团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德国普瑞74.9%的股份。可以说,实现汽车并购的路径有很多,既可以从配件入手,还可以从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生产、品牌等环节入手,同样可以实现汽车梦想,突破种种限制。如果总是想着贪大求全,一口吃个"大胖子",显然,不仅吃起来有难度,即使吃下去也不一定能消化。
如果说,中国企业在花钱买教训,笔者以为,这个教训是,既不完全熟悉海外并购的游戏规则,也不了解并购对象的文化和性格特点,而且,对自己驾驭海外并购的能力也缺乏理性认识。因此,与其盲目并购,不如先从汽车配件、营销渠道等并购路径去摸索,以积累经验。
从相关报道来看,导致这起收购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技术转让环节享有发言权的老股东美国通用公司不答应。而通用公司不答应的原因据说是,上海汽车已经通过合资公司上汽-通用掌握了萨博汽车的核心技术,并应用于别克君威等车型,通用公司不愿意将技术转让给第三方,也就是说,想垄断萨博汽车的核心技术。
看起来问题出在通用公司身上,实则出在中国企业的身上。原因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多而成功案例少,中国企业并没有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例如,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失败,据说付出了40亿元的代价;四川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悍马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唯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吉利集团以15亿美元成功收购沃尔沃100%股权,不仅收获了沃尔沃品牌,还收获了核心技术。但要意识到,中国企业像这样完整收购世界名车还属于个例,并不一定适合完全照搬。这是因为中国车企的海外并购面临着文化差异、技术壁垒、人的问题等多重挑战和风险。
尤其是技术壁垒,是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拦路虎"。早在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时,中国企业就被扣上"技术窃取者"的帽子。如今,青年汽车和庞大集团收购萨博遇阻,也是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可见,即使有过不少失败的教训,要想攻克欧美国家的技术壁垒还有不少难度。
欧美国家的汽车技术壁垒之所以难破,大概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欧美国家一贯重视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保护,习惯不容易被改变;二是外资垄断了不少核心技术,就靠技术"吃饭",岂能轻易被别人拿走;三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太少,自身功力不够,目前还没有找到破解技术壁垒的钥匙。
当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多,也与有关部门支持、引导不够有关。尽管有关部门一再声称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出台过一些鼓励政策,编制过对外投资指南,但从多起失败的并购案例来看,政府层面支持海外并购,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还没有攻克,把关和风险警示还不到位,尤其是没有用好外交手段。
作为中国企业而言,仅有财大气粗、豪情万丈是远远不够的,而要更多吸取海外并购成功案例的经验和失败案例的教训。
在笔者看来,与其冒风险去完整收购外资品牌汽车,不如采取灵活渐进的办法实现目的。这几年来,虽然整车完整并购的成功案例不多,但采取灵活手段并购的成功案例却很多。例如,不久前"中德汽车零部件并购第一案"在宁波上演,均胜集团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德国普瑞74.9%的股份。可以说,实现汽车并购的路径有很多,既可以从配件入手,还可以从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生产、品牌等环节入手,同样可以实现汽车梦想,突破种种限制。如果总是想着贪大求全,一口吃个"大胖子",显然,不仅吃起来有难度,即使吃下去也不一定能消化。
如果说,中国企业在花钱买教训,笔者以为,这个教训是,既不完全熟悉海外并购的游戏规则,也不了解并购对象的文化和性格特点,而且,对自己驾驭海外并购的能力也缺乏理性认识。因此,与其盲目并购,不如先从汽车配件、营销渠道等并购路径去摸索,以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