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时
2011-06-09 12:04:01 来源:亚太博宇
2008年以来,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一年年降低,1050万、1020万、957万、933万。与此同时,高校录取率不断上升,包括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在内的八省市录取比例超80%,全国录取率今年将达72.3%……
人才流失倒逼教育改革
高考生源连年下降,除了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适龄人口减少这些客观因素外,考生放弃报名、放弃考试、放弃入学等主观原因背后折射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种趋势在未来几年内还会加剧。
正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某研究员所说,中国高等考试制度需要进行渐进科学的调整改革,目前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已具备了最佳时空条件。在就学就业环境等外在压力之下,家长学生对导向性依然明显的高考选拔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可能束缚人才成长的标准化、单一选拔的考试制度面临变革……
大学出路窄,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竞争力下降,就业压力巨大;职业教育成为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阳关道,拥有一技之长的蓝领工人反而更契合市场需求。此外,出国留学诱惑大,港澳台高校和海外高校加入生源竞争中,高中毕业便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已连续3年增长。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高考人数下降趋势还将延续十年左右。
目前有限的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不能被真正有效用于为教育根本目的--提升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生活和增进社会福利服务上面。这就是推动当前高考教育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所在。当高考不再成为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生理想的敲门砖时,改革势在必行了。
面对生源逐年下滑,录取率不断攀升的情形,为了避免供求失衡的生源困境,不少高校开始进行改革。有"北约""华约""理工系"等自主招生三大联盟实行错峰笔试;也有中国南方科技大学试图绕过高考招生体系,自主招收45名学生展开"教改试验"。
尽管对于高考有各种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中国国情下,高考这一相对容易保证程序公平、可操作性强的选拔制度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应该仍然占主流。
今年的高考,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的首次高考。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自2009年以来,已先后有浙江省、天津市等,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等多元化方式,减轻考生压力;北京、江苏等省市已经出台的教改方案中也明确,高考英语将纳入"一年多考"探索范围。
目前,全国结合高中新课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达到20个。部分省份对高考志愿的填报方式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到目前,全国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已经过半。此外,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参加中考、高考问题的解决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据悉,未来五年,教育部考试中心还将建设多功能的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立信息化的命题工作平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性、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建立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等,全面推动考试制度改革。
改革寸步难行
每年6月,全民集体进入高考语境,一切为高考让路。原本一场属于学生的"个体大考",演绎成了考全民、考社会、考政府的"国家第一大考"--这几乎是一场现代"全民战争"。而根据一项调查,近九成人认为当前社会对高考"过分关注",应报以平常心,不必"全民助考"。
这种现象无疑意味着官方和民间多年来一直广泛呼吁的高考改革的失败--但很显然,没有任何来自官方的人士愿意承认它,自打嘴巴,相反他们还会继续高唱改革的陈词滥调,却不会对高考实施任何实质性的"手术"。譬如,教育部考试中心某负责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考试制度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出台的改革方案要遵循《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还要邀请国外考试机构、评价机构进行研讨。
然而他所称的"考试制度改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并无鲜明的表述,在这份具有纲领性质的文件中,专门辟出专章讨论了高考,但仅从其小标题"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来看,就表明了高考改革不过是个天大的噱头,预示着所谓的"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也就是修修补补的"技术改良",不会有任何"伤筋动骨"的举措。换句话说,官方对于高考改革并无丝毫诚意,仍然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此举犹如一瓢冰凉透体的冷水,将人心浇了个凉透。
实际情况正间接验证了它的后果是多么糟糕。一项调查显示,高考临近,有90%的考生家长患上了"恐高症"。甚至有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高考,已经无法正常投入自己的工作。面对高考,部分家长的心理压力甚至超过了考生。更有甚者不堪心理重负,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这些只是表面的"后果",而更具杀伤力的后果是,它对青少年的精神摧残有增无已,在高考指挥棒下,在家长、老师、社会的共同期盼下,他们日复一日生活在黑暗的高考途中,一切围绕着高考转,心理、精神高度扭曲,对社会寄予病态的期待,而这将影响他们日后对人生、社会的态度、判断和选择,同时也将在他们的心里投下深重的暗影,一辈子萦绕在他们的意识中。
对国家和民族而言,依靠高考机制选拔出来的"人才",长期浸淫于题海之中,死读书、读死书,最后成了读书死,要么一跃龙门,要么就此沉沦,它不仅是同侪人生际遇的分野,而且也是他们个人生涯的分野,标志着他们从深具理想情怀转变到唯利是图,将功利主义作为其人生的圭臬。这也是晚近历史以来,中国人理想主义丧失殆尽,狂飙突进精神泯灭,同时物质崇拜主导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深刻社会背景。
高考被当作统治术使用,以禁锢人心,断绝其"妄想",而牺牲的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由此我们只见犬儒主义的时代病盛行,而罕见独立人格和思想,时光虽然跃进到21世纪,然而钱学森之问仍然萦绕在人们耳际,无法消散。更直观的观察是,中共建政以来,除了少数政治人物,中国就再无独立思想家和言论家,也无理论巨擘,而代之的是无数匍匐在权力脚底下并甘之如饴的奴化民众。
同时,高考俨然成了一桩庞大的产业,它所形成的"高考经济",让那些醉心于"GDP"主义的各级官员们欲罢不能,尤其是由于高考的社会能见度,无形中也提升了教育部门的分量,加强了他们的话语权和在整个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他们的实际利益存焉,让这些人去推动高考改革,无异于缘木求鱼。
请给南科大更多掌声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人,比去年减少了28万人;预计今年的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72.3%。录取率之高刷新历史纪录,是不少学生和家长们的喜讯。
不过,也因为高考的临近,有关高校招生改革的话题近日也逐渐升温,尤其是筹建多时却仍未获招生资格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今年3月自主招收45名学生、并宣布"自授文凭"的做法,以及近期有关该校45名学生要不要参加高考的争议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
要?还是不要?学生虽已通过网络公开声明"不参加",但这并未消减来自外界对他们和南科大的施压。
南科大没有获得2011年中国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招生资格,但其撇开传统高考招生机制,自主招生、自授学历的做法,无疑是对中国已施行了30余年的教育体制的一次突破,是一种有益的改革探索。可以说,被南科大招收的45名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火种"。
不可否认,中国现有的高考体制曾在一定时期内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今天,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远不是现有体制所能满足的。每所大学都仿佛是一家"工厂",总会按照一定的流程"生产"中国未来的人才。"标准化"的教育方式,却造成"商品"近乎相同的窘境,既缺乏对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素养的培训,更缺乏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面对扩招和不断攀升的录取率,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尤其迫在眉睫。而中国要培养创新人才,社会期待推进教育改革,就必须以超常的眼光、更为宽容的心态呵护那粒"火种",而不是以旧有规矩、借行政权力将之"扑灭"。
高考不是招收学生的唯一标准,参不参加高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校能否真正把好招生关,能否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顶尖人才来。有人质疑南科大自己颁发"文凭"之含金量。事实上,文凭的含金量不是靠教育行政的公文和公章"盖"出来的,而是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干"出来的。
南科大的试验需要智慧和勇气,需要金钱和时间,更需要宽松的社会制度环境和舆论环境,正如幼苗成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请为南科大的尝试鼓掌!
人才流失倒逼教育改革
高考生源连年下降,除了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适龄人口减少这些客观因素外,考生放弃报名、放弃考试、放弃入学等主观原因背后折射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种趋势在未来几年内还会加剧。
正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某研究员所说,中国高等考试制度需要进行渐进科学的调整改革,目前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已具备了最佳时空条件。在就学就业环境等外在压力之下,家长学生对导向性依然明显的高考选拔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可能束缚人才成长的标准化、单一选拔的考试制度面临变革……
大学出路窄,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竞争力下降,就业压力巨大;职业教育成为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阳关道,拥有一技之长的蓝领工人反而更契合市场需求。此外,出国留学诱惑大,港澳台高校和海外高校加入生源竞争中,高中毕业便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已连续3年增长。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高考人数下降趋势还将延续十年左右。
目前有限的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不能被真正有效用于为教育根本目的--提升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生活和增进社会福利服务上面。这就是推动当前高考教育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所在。当高考不再成为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生理想的敲门砖时,改革势在必行了。
面对生源逐年下滑,录取率不断攀升的情形,为了避免供求失衡的生源困境,不少高校开始进行改革。有"北约""华约""理工系"等自主招生三大联盟实行错峰笔试;也有中国南方科技大学试图绕过高考招生体系,自主招收45名学生展开"教改试验"。
尽管对于高考有各种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中国国情下,高考这一相对容易保证程序公平、可操作性强的选拔制度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应该仍然占主流。
今年的高考,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的首次高考。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自2009年以来,已先后有浙江省、天津市等,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等多元化方式,减轻考生压力;北京、江苏等省市已经出台的教改方案中也明确,高考英语将纳入"一年多考"探索范围。
目前,全国结合高中新课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达到20个。部分省份对高考志愿的填报方式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到目前,全国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已经过半。此外,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参加中考、高考问题的解决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据悉,未来五年,教育部考试中心还将建设多功能的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立信息化的命题工作平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性、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建立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等,全面推动考试制度改革。
改革寸步难行
每年6月,全民集体进入高考语境,一切为高考让路。原本一场属于学生的"个体大考",演绎成了考全民、考社会、考政府的"国家第一大考"--这几乎是一场现代"全民战争"。而根据一项调查,近九成人认为当前社会对高考"过分关注",应报以平常心,不必"全民助考"。
这种现象无疑意味着官方和民间多年来一直广泛呼吁的高考改革的失败--但很显然,没有任何来自官方的人士愿意承认它,自打嘴巴,相反他们还会继续高唱改革的陈词滥调,却不会对高考实施任何实质性的"手术"。譬如,教育部考试中心某负责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考试制度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出台的改革方案要遵循《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还要邀请国外考试机构、评价机构进行研讨。
然而他所称的"考试制度改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并无鲜明的表述,在这份具有纲领性质的文件中,专门辟出专章讨论了高考,但仅从其小标题"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来看,就表明了高考改革不过是个天大的噱头,预示着所谓的"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也就是修修补补的"技术改良",不会有任何"伤筋动骨"的举措。换句话说,官方对于高考改革并无丝毫诚意,仍然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此举犹如一瓢冰凉透体的冷水,将人心浇了个凉透。
实际情况正间接验证了它的后果是多么糟糕。一项调查显示,高考临近,有90%的考生家长患上了"恐高症"。甚至有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高考,已经无法正常投入自己的工作。面对高考,部分家长的心理压力甚至超过了考生。更有甚者不堪心理重负,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这些只是表面的"后果",而更具杀伤力的后果是,它对青少年的精神摧残有增无已,在高考指挥棒下,在家长、老师、社会的共同期盼下,他们日复一日生活在黑暗的高考途中,一切围绕着高考转,心理、精神高度扭曲,对社会寄予病态的期待,而这将影响他们日后对人生、社会的态度、判断和选择,同时也将在他们的心里投下深重的暗影,一辈子萦绕在他们的意识中。
对国家和民族而言,依靠高考机制选拔出来的"人才",长期浸淫于题海之中,死读书、读死书,最后成了读书死,要么一跃龙门,要么就此沉沦,它不仅是同侪人生际遇的分野,而且也是他们个人生涯的分野,标志着他们从深具理想情怀转变到唯利是图,将功利主义作为其人生的圭臬。这也是晚近历史以来,中国人理想主义丧失殆尽,狂飙突进精神泯灭,同时物质崇拜主导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深刻社会背景。
高考被当作统治术使用,以禁锢人心,断绝其"妄想",而牺牲的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由此我们只见犬儒主义的时代病盛行,而罕见独立人格和思想,时光虽然跃进到21世纪,然而钱学森之问仍然萦绕在人们耳际,无法消散。更直观的观察是,中共建政以来,除了少数政治人物,中国就再无独立思想家和言论家,也无理论巨擘,而代之的是无数匍匐在权力脚底下并甘之如饴的奴化民众。
同时,高考俨然成了一桩庞大的产业,它所形成的"高考经济",让那些醉心于"GDP"主义的各级官员们欲罢不能,尤其是由于高考的社会能见度,无形中也提升了教育部门的分量,加强了他们的话语权和在整个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他们的实际利益存焉,让这些人去推动高考改革,无异于缘木求鱼。
请给南科大更多掌声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人,比去年减少了28万人;预计今年的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72.3%。录取率之高刷新历史纪录,是不少学生和家长们的喜讯。
不过,也因为高考的临近,有关高校招生改革的话题近日也逐渐升温,尤其是筹建多时却仍未获招生资格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今年3月自主招收45名学生、并宣布"自授文凭"的做法,以及近期有关该校45名学生要不要参加高考的争议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
要?还是不要?学生虽已通过网络公开声明"不参加",但这并未消减来自外界对他们和南科大的施压。
南科大没有获得2011年中国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招生资格,但其撇开传统高考招生机制,自主招生、自授学历的做法,无疑是对中国已施行了30余年的教育体制的一次突破,是一种有益的改革探索。可以说,被南科大招收的45名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火种"。
不可否认,中国现有的高考体制曾在一定时期内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今天,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远不是现有体制所能满足的。每所大学都仿佛是一家"工厂",总会按照一定的流程"生产"中国未来的人才。"标准化"的教育方式,却造成"商品"近乎相同的窘境,既缺乏对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素养的培训,更缺乏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面对扩招和不断攀升的录取率,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尤其迫在眉睫。而中国要培养创新人才,社会期待推进教育改革,就必须以超常的眼光、更为宽容的心态呵护那粒"火种",而不是以旧有规矩、借行政权力将之"扑灭"。
高考不是招收学生的唯一标准,参不参加高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校能否真正把好招生关,能否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顶尖人才来。有人质疑南科大自己颁发"文凭"之含金量。事实上,文凭的含金量不是靠教育行政的公文和公章"盖"出来的,而是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干"出来的。
南科大的试验需要智慧和勇气,需要金钱和时间,更需要宽松的社会制度环境和舆论环境,正如幼苗成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请为南科大的尝试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