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难”,其实并不太难

2010-06-22 10:47:14    

5月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稍有回落迹象,通胀续升而楼市开始降温,同时出口增长急升但也料将见顶回落。种种情况均未显示有重大变局出现,欧债危机影响未至,许多担心前景会严重恶化的观点,暂时来看均属夸大,故亦暂无必要大幅调整政策,只须对施政效果密切注视。

■中国有“过渡优势”

近期温家宝总理指国内外情况复杂,带来了经济调控的“两难”问题。这对政府决策确是个挑战,还引发了关于当前中国经济面对的政策矛盾的热议。对各种问题确须小心分析理解,从而找出根本及科学的解决之道,在欧债危机冲击浪到来之际,正确施政尤其重要。

从理论上看,政府施政从来要兼顾不同利益不同需要,并要求达至多项目标,因此说“两难”已是简单化了,实际上是“多难”。但这也是施政的正常状态,“多难”长期存在,只是其严重性及矛盾的尖锐性会随着时空及形势而变,有强有弱。在国际危机频发及本国高速发展下,中国的施政“多难”问题理应较大,矛盾也应较深。另一方面,中国作为过渡经济,兼有计划与市场机制的特点,调控手段选择较多,在改革中的体制因尚未成熟而较灵活可塑,也有助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这可称为“过渡优势”,与相对落后追赶先进的“后发优势”一道,令中国在应对危机冲击时能脱颖而出,于全球经济体中表现较优。

家家有本难念经,中国经济调控面对“两难”,欧美日等发达国和不少新兴经济体同样各有“两难”,且其难度每比中国更甚。新兴经济中即使俄、印、巴等其它金砖国家,在次按危机中均饱受打击,甚至有人建议把俄国剔除出金砖之外,可见影响之深。发达国家现时情况更糟:要在复苏未稳时大力收紧财政,中国应庆幸不必面对如此高难度的政策挑战。总之,评估中国的“两难”问题时必须有充分的国际视野,才可恰当地作出结论:对问题既要高度重视认真应对,却也要避免盲目夸大。

■以科学决策解“两难”

解决“两难”问题务必有科学的决策方法。首先,决策必须符合公平公正及高效原则,对各方利益有恰当平衡,而在功能及操作上要有良好效益,这样才可得到广泛接受并及早见效。为求高效,最根本者是要尊重市场规律。第二是要对症下药,对症状及药性均要有深切了解,使药能用得其所。因此对问题及目标要分别缓急主次,对调控手段要分别特性及轻重,再采取组合拳方式,使用多元手段针对多元目标多种问题,并由优化手段组合与分工,来达至最大最快的效益。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