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兴国”战略不容有闪失

2010-08-06 13:42:57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能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就,能让十多亿人民摆脱贫困并逐步走上全面小康之路,倚重的正是“制造业兴国”的发展战略。而中国制造业的最大竞争优势之一,就是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劳动力红利”。随着劳动者对收入的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导致“劳动力红利”对低端制造业创造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进而让很多投资者,特别是民间投资者远离了制造业,远离了实体经济。

  让投资者与资金渐渐远离制造业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土地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的下降。因为,让低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环境资源,随着耕地的大量被占用、环境的过度破坏,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制造业尤其低端制造业逐渐失去了生存能力和生长空间。于是,投资者和资金不得不选择进入其他领域和行业。

  当然,地方政府对政绩的过度渴求和对短期利益的强烈追求,也是导致投资和资金向其他领域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十年来,房地产业已成地方政府快速赢得政绩、快速创造GDP的最主要手段。房地产业对政绩和GDP的速成效应,不仅让投资和资金大量涌入到房地产业,也让地方政府的热情和重点全部转入到房地产业,从而把本应给予制造业的优惠政策也都给了房地产业。

  由于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风险通常要远大于非实体经济,如果制造业的投资者缺乏长远眼光和创造性思维,没有不断创业的热情和决心,没有不断创新的力量和动力,那么,就会在制造业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断链子、转方向,就会选择远离制造业。

  据有关媒体报道,在历经一年的工业地产经营磨合后,TCL与万通集团签订了《进一步推进工业地产领域合作之框架协议》,将充分利用双方在地产开发及工业土地的独特优势,为工业地产开发开辟一个全新的方向与模式。虽然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明确表示,此举并非“病急乱投医”,主业仍然是制造业,特别是液晶研发和生产。但谁也不能否认,面对制造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盈利能力越来越弱,包括TCL在内的许多制造企业,已在重新审视发展战略和目标了。也许,一个TCL与万通的合作,或许能成为成功的范例,但是,如果出现了无数个类似的合作,那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呢?

  退一步讲,如果投资者和资金远离制造业,是像发达国家一样转向现代服务业,倒也无妨。问题在于,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是转向了房地产业、投机业和股市等,虽然也能创造GDP,但对社会财富的贡献率很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者和资金更多地进入到房地产业,会让社会的生活成本更高,让劳动者对收入的要求更高,从而使“劳动力红利”更低,制造业的竞争力更差。这是中国经济无论如何都该避免的局面。

  自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制造业兴国”就一直是各国倚重的战略要点之一。即便在美国等少数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虽然当今制造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先进制造业仍然是这些国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所必须倚重的关键,仍然是这些国家发展的重点。可以这样说,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制造业兴国”仍然是中国不容有任何闪失的发展战略。所不同的是,“制造业兴国”的内涵需要提升、外延需要扩大,“中国制造”需要逐步向“中国创造”过渡与转移。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