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甲型H1N1流感应端正心态
2009-05-12 15:27:29
对于突发的“H1N1”事件,既不能反应迟钝、麻痹大意,更不能矫枉过正、反应过度。面对流感病毒这个无形的“杀手”,只有正视它、面对它,才能控制它、战胜它。灾难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前提,是我们在与灾难相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反省,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只有在灾难中经受住考验,并不断学习,才能在灾难中取得进步……
谨防H1N1成“敛财工具”
自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以来,国内许多地方,由当地医疗机构推出的各种“防感汤”、“防感方”纷纷面世,在民众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喝汤热”、“开方热”。这种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起03抗击非典时期,那种人人戴口罩、家家熬药汤的壮观场景。
正确服用中药,确实具有强身键体、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效果,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中药“防感汤”能否有效预防“H1N1”?对此,我们恐怕还不宜过早地表示乐观。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为公众防疫开出5个“处方”,并特别说明:“不是要民众从现在就开始抓药煎药,而是针对疫情发生后,身处疫区,可能接触到患者或病毒污染物的高危人群;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健康人没有必要吃药”;有着丰富抗非典经验的防疫专家、华西医院呼吸科主任梁宗安教授更是一针见血,直言“除了流感疫苗具有一定的作用外,普通药品很难达到预防的效果”。
其实,即使没有中药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的提醒,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该明白滥用药物是不宜提倡的。首先,是药三分毒,无病喝药,哪怕是性情较温和的中草药,不当使用也会给人的身体器官造成损伤;其次,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没有哪一种药物能适应任何人,不加区别地众人喝一汤,本身就很不科学。何况,“防感汤”的预防效果一直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盲目服用就更不可取。
人们之所以对“防感汤”比较“感冒”,主要是出于对“H1N1”的恐惧,陷入了有病乱投医的误区。实际上,在政府信息日益透明公开、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我们大可不必谈“H1N1”色变,只要能做到坚持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休息和卫生习惯,保证心情愉快,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那么,“H1N1”就可防可控,没必要过于迷信缺乏科学依据的各种药汤。
“H1N1”的爆发,似乎让一部分人看到了“商机”,一些商家借机敛财,市面上各种打着“防控”旗号的商品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就连某些品牌的汽车也号称能抗“甲流”。那么,在一哄而上的“防感汤”背后,有没有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借题发挥,趁机炒作自己的医疗品牌,拿药汤药方来博人眼球的因素?对这一点,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传播机构应正确引导舆情
这段时间,有关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太热了,甚至超过60年来关于肝病的报道,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如何科学、理性地开展公共卫生安全的信息报道。
中国每年死于肝病的就有约50万,而目前全世界死于甲型H1N1流感的不足百人。所以,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上的媒体机构,关注、引导公共卫生安全,一定要专业理性,拒绝任何炒作。
甲型H1N1流感报道有多热,举例说明:仅一个星期,用英文单词搜索,有7亿4500多万条目,搜索中文“猪流感”,有700多万条。
其实,甲型H1N1并不可怕,只是个热闹的话题。流感每年导致的死亡病例至少是10万,平均一天死300多人。肺结核一年死亡13万,与这些疾病相比,甲型H1N1流感威胁程度要小得多。人们之所以这么关注它,因为当下社会当成热闹话题来反复炒作。
甲型H1N1流感轰动效应来自其最早“猪流感”新闻名词的力量。这只是各国将这一病毒和猪联系在一起,取名为“猪流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闻冲击波。这导致各国政府因此都闻猪色变,甚至对猪大开杀戒。
而令全球媒体尴尬的是,当媒体机构长途跋涉,在墨西哥的小村庄里找到了最初感染猪流感的小孩,以挖掘猪流感的原罪,没想到的是,此时这名小孩早已完全康复。面对全球数百名记者,小孩子不知所措。而事实上,至今都还未证实H1N1病毒在人与猪之间传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报道,不仅猪身上有这个病毒,鸡、鸟身上都有这个病毒。
数字,往往最真实,最具震撼力。在中国,肝病感染者和病人接近一个亿,每年死亡人数高达50万。事实上,乙肝一直是中国人健康威胁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每年治疗费用就高达1000多亿。这,更需我们关注。
据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最初,当电视上报道H1N1流感的时候,似乎这种病无处不在,打了个喷嚏都可能得了这种病。结果美国一个州只要有人感染了流感,没有病的人也赶去医院检查,许多没病的人因此在医院感染了病毒。这是一个苦涩的“玩笑”。
现在,全球范围内,甲型H1N1的关注度正在下降,速度之快也超乎想象。
事实上,对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安全,既不要弱化报道,但更不能煽情式报道。政府、媒体及其他信息传播机构的作用是,既不要缩小疾病的影响,也不要制造恐慌,成为恐怖的制造者。
客观、冷静、正心、正念
再讲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墨西哥一名有8个月身孕的妇女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了避免用药对腹中胎儿的伤害,这名勇敢的妈妈决定,接受剖宫产手术保住孩子。不幸的是,手术后几个小时,这位母亲因为病情恶化,永远地离开了刚刚面世的宝贝。
面对突如其来的流感疫情,这位伟大的母亲,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担当,选择了奉献,在灾难中,这位母亲所表现出的人性力量,感动了世界,增强了人们战胜流感疫情的决心。
与各种病菌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全球化战争”,而传染性极强的流感病毒从来都是人类的夙敌。
研究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鲜明的“旅行”特点。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飞机、火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为病毒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最便捷的载体。因此,打好人类与病毒之间的“遭遇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和严峻挑战。
我们无法选择灾难,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态度和行动。针对流感这一超越国界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反应过度与反应迟钝,都不利于控制病毒的蔓延。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民众的恐慌与政府的懈怠,都是防控流感疫情的大忌。
面对肆虐的流感疫情,人们的担忧和恐惧是正常的。可是,如果反应过度,惶惶不可终日,则大可不必。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一些国家暴发后,也引起一定程度的恐慌。有的人不敢吃肉,不敢上街,打乱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
与反应过度相反的是反应迟钝,“麻木不仁”。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记得在非典流行之初,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厉害,心存侥幸,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严厉措施,结果造成疫情迅速扩散。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既不能反应迟钝、麻痹大意,更不能矫枉过正、反应过度。面对流感病毒这个无形的“杀手”,只有正视它、面对它,才能控制它、战胜它。政府和媒介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本着客观冷静的态度,快速、妥善、完备地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令人欣喜的是,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袭来之际,我国民众表现得很冷静、很客观,政府部门的防控很积极、很果断。在五一假期,各大广场、公园游人如织,景象还算和谐。
正如一句名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灾难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前提,是我们在与灾难相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反省,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只有在灾难中经受住考验,在灾难中不断学习,才能在灾难中取得进步。
谨防H1N1成“敛财工具”
自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以来,国内许多地方,由当地医疗机构推出的各种“防感汤”、“防感方”纷纷面世,在民众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喝汤热”、“开方热”。这种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起03抗击非典时期,那种人人戴口罩、家家熬药汤的壮观场景。
正确服用中药,确实具有强身键体、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效果,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中药“防感汤”能否有效预防“H1N1”?对此,我们恐怕还不宜过早地表示乐观。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为公众防疫开出5个“处方”,并特别说明:“不是要民众从现在就开始抓药煎药,而是针对疫情发生后,身处疫区,可能接触到患者或病毒污染物的高危人群;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健康人没有必要吃药”;有着丰富抗非典经验的防疫专家、华西医院呼吸科主任梁宗安教授更是一针见血,直言“除了流感疫苗具有一定的作用外,普通药品很难达到预防的效果”。
其实,即使没有中药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的提醒,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该明白滥用药物是不宜提倡的。首先,是药三分毒,无病喝药,哪怕是性情较温和的中草药,不当使用也会给人的身体器官造成损伤;其次,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没有哪一种药物能适应任何人,不加区别地众人喝一汤,本身就很不科学。何况,“防感汤”的预防效果一直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盲目服用就更不可取。
人们之所以对“防感汤”比较“感冒”,主要是出于对“H1N1”的恐惧,陷入了有病乱投医的误区。实际上,在政府信息日益透明公开、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我们大可不必谈“H1N1”色变,只要能做到坚持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休息和卫生习惯,保证心情愉快,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那么,“H1N1”就可防可控,没必要过于迷信缺乏科学依据的各种药汤。
“H1N1”的爆发,似乎让一部分人看到了“商机”,一些商家借机敛财,市面上各种打着“防控”旗号的商品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就连某些品牌的汽车也号称能抗“甲流”。那么,在一哄而上的“防感汤”背后,有没有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借题发挥,趁机炒作自己的医疗品牌,拿药汤药方来博人眼球的因素?对这一点,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传播机构应正确引导舆情
这段时间,有关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太热了,甚至超过60年来关于肝病的报道,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如何科学、理性地开展公共卫生安全的信息报道。
中国每年死于肝病的就有约50万,而目前全世界死于甲型H1N1流感的不足百人。所以,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上的媒体机构,关注、引导公共卫生安全,一定要专业理性,拒绝任何炒作。
甲型H1N1流感报道有多热,举例说明:仅一个星期,用英文单词搜索,有7亿4500多万条目,搜索中文“猪流感”,有700多万条。
其实,甲型H1N1并不可怕,只是个热闹的话题。流感每年导致的死亡病例至少是10万,平均一天死300多人。肺结核一年死亡13万,与这些疾病相比,甲型H1N1流感威胁程度要小得多。人们之所以这么关注它,因为当下社会当成热闹话题来反复炒作。
甲型H1N1流感轰动效应来自其最早“猪流感”新闻名词的力量。这只是各国将这一病毒和猪联系在一起,取名为“猪流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闻冲击波。这导致各国政府因此都闻猪色变,甚至对猪大开杀戒。
而令全球媒体尴尬的是,当媒体机构长途跋涉,在墨西哥的小村庄里找到了最初感染猪流感的小孩,以挖掘猪流感的原罪,没想到的是,此时这名小孩早已完全康复。面对全球数百名记者,小孩子不知所措。而事实上,至今都还未证实H1N1病毒在人与猪之间传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报道,不仅猪身上有这个病毒,鸡、鸟身上都有这个病毒。
数字,往往最真实,最具震撼力。在中国,肝病感染者和病人接近一个亿,每年死亡人数高达50万。事实上,乙肝一直是中国人健康威胁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每年治疗费用就高达1000多亿。这,更需我们关注。
据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最初,当电视上报道H1N1流感的时候,似乎这种病无处不在,打了个喷嚏都可能得了这种病。结果美国一个州只要有人感染了流感,没有病的人也赶去医院检查,许多没病的人因此在医院感染了病毒。这是一个苦涩的“玩笑”。
现在,全球范围内,甲型H1N1的关注度正在下降,速度之快也超乎想象。
事实上,对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安全,既不要弱化报道,但更不能煽情式报道。政府、媒体及其他信息传播机构的作用是,既不要缩小疾病的影响,也不要制造恐慌,成为恐怖的制造者。
客观、冷静、正心、正念
再讲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墨西哥一名有8个月身孕的妇女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了避免用药对腹中胎儿的伤害,这名勇敢的妈妈决定,接受剖宫产手术保住孩子。不幸的是,手术后几个小时,这位母亲因为病情恶化,永远地离开了刚刚面世的宝贝。
面对突如其来的流感疫情,这位伟大的母亲,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担当,选择了奉献,在灾难中,这位母亲所表现出的人性力量,感动了世界,增强了人们战胜流感疫情的决心。
与各种病菌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全球化战争”,而传染性极强的流感病毒从来都是人类的夙敌。
研究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鲜明的“旅行”特点。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飞机、火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为病毒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最便捷的载体。因此,打好人类与病毒之间的“遭遇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和严峻挑战。
我们无法选择灾难,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态度和行动。针对流感这一超越国界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反应过度与反应迟钝,都不利于控制病毒的蔓延。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民众的恐慌与政府的懈怠,都是防控流感疫情的大忌。
面对肆虐的流感疫情,人们的担忧和恐惧是正常的。可是,如果反应过度,惶惶不可终日,则大可不必。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一些国家暴发后,也引起一定程度的恐慌。有的人不敢吃肉,不敢上街,打乱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
与反应过度相反的是反应迟钝,“麻木不仁”。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记得在非典流行之初,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厉害,心存侥幸,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严厉措施,结果造成疫情迅速扩散。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既不能反应迟钝、麻痹大意,更不能矫枉过正、反应过度。面对流感病毒这个无形的“杀手”,只有正视它、面对它,才能控制它、战胜它。政府和媒介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本着客观冷静的态度,快速、妥善、完备地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令人欣喜的是,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袭来之际,我国民众表现得很冷静、很客观,政府部门的防控很积极、很果断。在五一假期,各大广场、公园游人如织,景象还算和谐。
正如一句名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灾难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前提,是我们在与灾难相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反省,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只有在灾难中经受住考验,在灾难中不断学习,才能在灾难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