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道闸门布控热钱路线图
2008-05-30 09:56:12
近来国际热钱又突然加速流入中国。热钱的大量流入会造成宏观经济失衡,形成资产泡沫。而热钱迅速流出又会造成国民经济的震荡,甚至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的经验说明,从苗头上发现危机的迹象,是防止危机的最重要任务之一。近日升值预期越高热钱流入规模越大,中国政府及早地采取措施,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国际热钱涌入来势汹汹
经济发展最大的危险在于不确定性,特别是对追求高回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国际热钱来说更是如此。美国由于次级债危机影响,经济出现减速甚至衰退迹象,对于热钱来说,已经失去投机机会,投资风险加大。而国际热钱是不会停止其谋求暴利的本能的,它们必将寻求新的投机地区和场所。
中国的经济情况是,虽然也会受到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但到目前影响还没有表现出来,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中国国内的信贷、投资过热现象还没有得到遏制,可见宏观调控的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对国际热钱的涌入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处理好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消除预期心理;保持股市平稳发展,防止大起大落;保持楼市价格不出现大的反弹,不给热钱提供机会。同时,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回收商业银行的过剩流动性,防止放款冲动,防止明显通货膨胀的出现。
热钱流入路线图曝光
在企业方面,热钱流入的最主要途径是企业的高报出口、低报进口和虚假直接投资。在个人方面,内地银行每人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香港银行允许每天兑换2万港币至人民币和每天向内地银行汇款8万人民币的安排,是热钱流入最主要的两个合法漏洞。德意志银行对企业的调查发现,在受访企业中,52%企业认为“直接投资”最易操作,另有11%的企业选择“低报进口”、10%选择“高报出口”。选择以“海外捐赠”和“地下钱庄”方式的企业,分别占被访企业的8%和5%。此外,还有17%的企业选择了“其他”方式,其中包括向员工和国内服务提供商支付外币薪酬和借外币贷款和外债等。从企业类型来看,不管是内资还是外资都以直接投资为首选热钱转移方式,其次是选择进出口贸易途径转移热钱。但内资企业转移热钱方法较外资企业更为分散:除40%选择直接投资、18%选择进出口贸易途径外,另有13%选择地下钱庄、11%选择海外捐赠、18%内资企业选择其他。而外资企业选择直接投资和贸易渠道的分别占被访企业的55%和23%。这两种方式累计占全部被访企业的近8成。这一结果反映出目前内资企业转移热钱的方式更为隐蔽、分散,监管难度较大。
热钱“大潮”滚滚流入中国
近来,国际上的热钱正在加速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截至2008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总额高达16822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了1539亿美元,而这其中只有45%来自于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在余下的55%的新增外汇储备中可能不乏以投机为目的的热钱。这些热钱会利用金融体系中的一些漏洞或弱点,主动发起进攻来获取巨大利益。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对东南亚金融体系的攻击中、在对韩国金融体制的攻击中,以及索罗斯对英镑的攻击等,都有着这些资金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上实际很难严格区分投资与投机,对热钱的界定非常困难。因此要完全掌握热钱的各种进出渠道、了解精确的规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把热钱仅仅定义为通过非正常渠道进来的投机的钱,也是不准确的。通过低报进口、高报出口,通过延迟付款、编制假合同等,同样可以使大量的资金从正常的贸易与投资渠道进入国内。许多其他的合理合法的直接投资、转移支付、居民汇款等也可能成为热钱进出的渠道。况且,即使是正常的投资资金,一旦出现危机的征兆,也有可能发生夺路而逃的情况,那就由正常的投资资金变为投机资金了。
“杀一儆百”未尝不可
从历史的经验看,热钱大量流入,不但会对一国的货币政策造成很大的干扰,还有可能推动流入国的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但是,热钱的更大危险是在其大量流出的时候。热钱往往在一国经济发生较大问题时迅速出逃。或者,即使是流入国本身的经济无大碍,但如果发达国家经济看好,投资回报上升,也会导致热钱从发展中国家大量流出,回流发达国家。当美元汇率下跌到谷底后,开始迅速升值时,往往也是热钱流回美国的时候。而短期内资金的大量流出,就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危机。
热钱的大规模流入已经明显制约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即使央行难以在通胀压力高企的情况下使用利率杠杆),进一步增加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和央行被动对冲的成本,并且孕育了短期内国际资本推动国内资产泡沫的风险和在中期内资本流动大幅度波动(甚至流出)的潜在风险。中国在短期内应加强对直接投资和贸易项交易的监管;紧缩国内个人换汇额度和香港银行向内地汇款的限额;着力打击地下钱庄,对违法的机构应该抓出一批典型,高调给予处罚,以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升值预期与热钱流入规模成正比
从这两年人民币升值的实际情况来看,升值越快,人们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越高,热钱流入的规模则越大、速度越快。有人估计,按今年初的升值速度再加上存款利息,以美元计算换成人民币的无风险投资回报可以高达12%左右。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是很难找到这样的投资机会的。因此,应该重新审视人民币汇率的操作方式。在国际压力减少的情况下,特别是国际经济环境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人民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另外,与热钱进入有一定联系的是短期外债的大量增加。外汇局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末中国外债余额为3736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为2201亿美元,占比为58.9%,从经济规模以及高额外汇储备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外债规模并不算高,外债的风险也不大。但是中国当前的短期外债占全体外债的比例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20%到25%警戒线。如此快速增加的短期外债显示,短期外债很可能已经成为一部分热钱合法进入国内的一条渠道,另外从债务结构上看,短期外债过高也是不合理的,外债结构的恶化应该引起关注。
严控热钱“六道闸门”
对于企业和个人调查结果,德意志银行认为,中国在短期内应该加强对直接投资和贸易项交易的监管;紧缩国内个人换汇额度和香港银行向内地汇款的限额;着力打击地下钱庄,对一些违法的机构应该抓出一批典型高调给予处罚,以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具体而言,中国在控制热钱流入方面,可从六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直接投资入境后实际用途的监管。对于热钱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最有效的监管途径是加强对外商投资的资金使用和流向的监管。中国在资金使用阶段应加强两方面的监管:一是加强对企业银行账户的监控。银行对包括贷款在内的资金用途明显与原来申报项目不符的企业,和对账上存有大量现金、基金和股票的外企要重点监控;二是工商部门应对外商投资项目资金用途进行长期跟踪,对在一定期限内尚未投资于原先申报项目的企业重点调查,必要时应给予吊销执照、罚款等处罚。
二、建立市场价格信息库,提高识别用贸易渠道转移热钱的能力。对于进出口贸易渠道以“低报进口、高报出口”方式转移热钱的行为,监管部门应该通过建立市场价格信息库来识别该类行为。对进出口单价明显高于或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交易,应予以特别严格的审查。
三、降低国内每人结汇额度。建议将降低每人每年结汇额度。对赡养父母可以超额结汇的办法,应设置一个上限。取消个别银行在结汇方面的特殊政策。
四、降低香港银行向国内人民币汇款的限额。建议与香港金管局合作,降低将香港银行每天允许每个账户向内地银行电汇限额,同时对每个账户年度汇款总额实施限制。
五、提高银行识别可疑地下钱庄交易的能力。打击地下钱庄最有效的手段是从商业银行入手。通常地下钱庄资金交易都是通过少数账户与大量不同银行账户交易,交易笔数多,时间集中,一般来说交易量大大超过其账户余额。对于出现以上可疑特点资金转移,应该要求银行使用数量模型方法加以识别,对可疑的客户进行重点调查,并及时汇报给有关监管机构。
六、应准备应对热钱大规模流出的预案;一次性大幅度升值不可取。,热钱可能因为预期在短期内无利可图而开始大量流出。这种情况尤其在国内经济出现其他问题时会进一步加剧:比如国内通货膨胀继续恶化、企业利润下降、股市和房市大幅下跌等。在人民币汇率升至6以前,有关部门应该开始准备预案,防范由于热钱流出而加剧实体经济、汇率和国内资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中国应对热钱危机应“未雨绸缪”
因此,对热钱不但要防进,更要防出。各国的经验都证明,一旦国内经济不稳定,热钱是一个快速的流出过程。是否有退出的渠道,以及退出渠道的通畅程度,往往决定着进入中国的投机资金的数量。资金退出的渠道越窄,监管越严,投机资金进入的成本越高,热钱进入的就越少,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冲击程度就越小。在不同的时期应该运用不同的资金进出政策。当前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企业正在走出国门到国外去投资。当前,我们在进一步加强对外汇流入严格监管的同时,应进一步放松对资金流出的管制。特别是对民营企业用自己的资金对外投资,可以放得更宽一些。
而当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逆转、资金大量从发展中国家流出,而中国外汇储备下降的速度与规模都已超过警戒线时,就应该及时调整政策,对资金流出采取措施,实行更严格的管制。对在紧急情况下要执行的政策与措施,设计好后现在就可以公布出来,以加强透明度,让投资者与投机者都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这样,一些投机性很强的资金就可能知难而退。各国的经验说明,从苗头上发现危机的迹象,是防止危机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应加紧完善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对经济金融脆弱性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帮助政府及时作出适当的政策反应。同时应建立包括金融、贸易、投资管理部门以及学界参与的金融危机监测小组、预防危机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多种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及早地采取措施,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