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传递哪些新信息

2013-04-27 11:11:45    来源:兰瑞环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4月25日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提出稳中求好、稳中求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这次会议传递出哪些新信息?

■稳住宏观:实现稳中求好、稳中求优

会议强调,面对新形势,要坚持用两点论看问题,既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又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未雨绸缪,加强分析,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

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稳增长任务依然繁重,稳住宏观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一方面,中国经济正由高增长阶段转入中速或平稳增长阶段,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稳增长是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前提。如果不能把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就不能为产业升级转型和民生保障提供支持,也会引发就业问题和经济系统性风险。

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7.7%。这一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低于预期,从目前看实现全年7.5%的经济增长目标难度不会很大,但也说明了当前稳增长的重要意义。

面对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政策切忌猛踩油门和猛转方向,以免转方式和调结构目标落空。当前宏观经济的一些风险点,包括房价持续上涨、消费和投资领域出现波动等,我们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把控,也有实现稳增长的条件。继续实施和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政策针对性,统筹考虑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稳增长不是消极求稳。提出稳中求好、稳中求优,是要在稳增长的同时,结合中长期产业转型升级和改革目标,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协调推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放活微观:让社会和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既要解决经济稳增长问题,还要兼顾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比较优势,这要求从微观政策发力,使微观主体的活力充分释放出来。

会议提出,要抓紧清理、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做好扩大营改增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工作。这释放了更加积极的市场信号,为企业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坎,减轻税负吃了"定心丸"。

放活微观政策要靠改革保障。当前微观主体发展面临体制机制矛盾,还有很大的政策调整空间。比如在有的领域,企业有投资的积极性,但由于政策限制,以及行政审批制度的制约,难以进入。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使微观主体的活力得到释放,能力得以提升。

会议提出,要先行取消下放一批投资项目审批事项,严格控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这既表明了政府对于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决心,又释放了完善社会规制,加强监督的信号。取消下放一批投资项目审批事项,能够激发企业积极性,释放效益空间。而严控"两高"说明这种下放并非盲目的。

微观政策放活还体现在对消费潜力的释放上。比如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和服务消费,要通过完善消费政策,开发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等实现。

■托底社会:夯实发展基础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会掩盖一些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潜在增速放缓,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有所凸显。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社会政策托底具有很强现实意义。这要求政府加大民生投入,守住民生底线。

以外贸为例,当前全球贸易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周边国家低成本竞争优势提升,国内外贸企业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压力。外贸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对于工人来说意味着工资降低,甚至失业。

实现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必须关注中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加强社会管理和底层群众生活保障,实现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方能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夯实基础。

会议强调,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提出具体要求,如及早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做好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等。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资金投入。然而,今年一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仅比去年同期增长6.9%,为2011年以来最低季度增幅。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2%,其中3月份中央财政收入下降5.2%。

社会政策托底,意味着财政花在民生上的钱不能撒"胡椒面",重在保基本。我们想做、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必须有务实的态度,扎实的努力。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