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膨胀恐给通胀火上烧油?
2013-02-08 09:46:50 来源:兰瑞环球
央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2年第四季度)》,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但"国内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央行称,将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央行也在报告中多处提到,2012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从有节制宽松向无限量宽松转变,对全球经济的外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潜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也需关注。"
如果说2012年第四季度我们还在为经济增长而担忧的话,那么现在已经逐步让位给了对2013年通胀的担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6%,比2011年的5.4%大幅度下降。但经过2012年的下行之后,CPI在2013年将出现反转,进入一个上行的周期。笔者认为,受国内外双重因素叠加的影响,2013年CPI涨幅超过2012年将是铁板钉钉之事。在极端的情况下,月度的CPI涨幅甚至还可能摸高至5%。
在此情况下,央行被逼向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一方面,要维持并稳固来之不易的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另一方面,又要极具前瞻性地防范潜在的通胀"苗头"。更值得警惕的是,影子银行体系的膨胀已悄然改变了我国融资体系结构,这无疑又将给央行的调控提出了新的挑战。相比于易于掌控的银行信贷,迅速崛起的影子银行体系,或将成为2013年通胀隐忧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有专家预计,2012年,CPI呈前高后低走势。对2013年来说,由于基数的原因,走势将呈前高后低。若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将强化这一趋势。例如,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将延续,而这传导至物价就会有一定的时滞。笔者的观点是,中国物价上涨周期一般为25至26个月,下行周期为15至17个月。如果说,2013年是物价上行周期的开端,相对可控,压力比较大的可能在后半程。值得注意的是,CPI在夏秋之交将面临上行风险。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新一轮通胀又将抬头呢?其一,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各类投资项目又将蠢蠢欲动,这对物价的上拉作用正在增强;其二,猪肉价格已经走出低谷,CPI的"猪周期"正在显现;其三,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持续无限量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农产品和铁矿石)上涨的风险依然存在,国内输入型压力可能重新抬头;其四,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资源品价格改革带来的资源品上升及城镇化导致的土地成本上涨等结构性通胀因素将中长期存在。其五,货币超发现象严重,M2与GDP之比已接近1.9倍。如此高比例,这在世界上也属罕见。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8.2万亿元。但社会融资规模却高达15.7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1%,而高达7.56万亿的社会融资规模是通过非银行信贷的形式投放出去的。这种变化意味着,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作用已大幅降低。此消彼长,银行信贷留出的那部分空间,被影子银行迅速占据。但对于央行调控而言,银行信贷规模相对好控制,影子银行的规模则相对缺乏调控手段。
目前所谓的影子银行体系膨胀,其实是非银行的多种融资方式发展比较快,倒并非是一个坏事。这将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发放债券、股市IPO、信托、小贷公司等方式融资,而不是过度依赖银行业来解决融资问题,这些年央行之所以鼓励直接融资原因有二:其一,影子银行的扩张可以导致M2等货币信贷指标意义减弱,要知道信贷扩张会增加M2的规模,而影子银行体系膨胀不会增加M2的总量。其二,金融行业分工已明确,大型国有银行的信贷主要支持大型企业、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需求,而影子银行体系将解决社会各方面的多层次的融资需求,这样可以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系数。
笔者也很担忧,10年前银行贷款要占到融资规模90%以上,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通胀的难度并不大,而随着影子银行的膨胀,央行的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逐步下降,未来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通胀效果将大大折贬。考虑到影子银行对央行调控的干扰这一问题的重点,采取一些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规避干扰很有必要。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未来一行三会要加强监管协调,现在所谓的影子银行体系都是银行之外的多种融资方式,面对这种新型现象国内监管机构在协调水平上依然较低。应该通过监管协调之后,加强功能监管,更要着重防范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发生。
2013年将注定是一个通胀复苏之年,央行要在既确保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又要前瞻性的遏制物价的上涨,最后还要严防金融风险的发生,其难度系数正在陡然增加。最关键的是,央行现在由于信贷规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正在逐步下降,未来通过动用货币工具(利率、准备金率)来控制物价上涨的效果正在衰减。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影子银行的膨胀是给今年我国的通胀火上烧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