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保险何时才能分红? 监管部门严控误导行为

2010-08-26 15:17:01    来源:中华网

   作为寿险市场的“劲旅”,分红保险以其兼具保险保障和投资理财功能一直热销。今年一季度我国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927.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4%,其中分红险业务发展迅猛,同比增长近47%,占人身险保费的67%。分红险主导着寿险市场。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保险公司和代理分红险业务的个别银行对消费者存在误导,使许多购买分红险者陷入尴尬境地。

  “本想坐享红利谁知反被‘套死’”

  “本想坐享红利,谁知不仅一分未赚,反而1万元的本钱也被死死‘套牢’。如果当初宣传单上注明‘不排除出现零分红或低分红’的提醒,我会重新考虑,现在有种被骗的感觉……”广西一位投保人日前向记者讲述了他投保某分红险的经历。

  这位30岁的覃姓投保人去年初在银行柜台看到一份宣传单,上面写着:坐享红利、稳如泰山。收益“演示”投保10份本保险,一次性趸交保费1万元,5年后,“假定低等红利”,可以获得保险保障10486.6元,外加累积红利727元,总计11213.6元;“假定中等红利”,可以获得保险保障10486.6元,外加累积红利1090元,总计11576.6元;“假定高等红利”,可以获得保险保障10486.6元,外加累积红利1454元,总计11940.6元。谁知,一年过去了,不仅一分钱的红利未得,而且据说下一年的分红也很不乐观。

  为此,记者亲自走访了南宁市几家代销分红保险的银行。当记者咨询分红保险的有关情况时,银行营业员给出一张宣传单,以一句“上面都写清楚了”了事。

  只见这张宣传单上醒目写着:“保本、保息、保障、分红,坐享其成,红利滚滚来……”等字样。产品简介上写道:由银行和邮政代理理财的新型分红寿险产品,它除了传统寿险产品所具有的保险保障功能外,保险公司每年还根据分红业务的经营情况向您分配红利,而且每年所分配的红利逐年以复利累积,利上加利。

  随后,记者向几家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咨询关于这种产品的分红保险时,几位保险代理人立即向记者热情地作了“演示”:演示利率最高的有超过10%,最低的也有4%,并一再强调“分红、免税、多重收益,比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高很多。”

  记者问:“有没有可能投保后出现零分红或者低于银行存款利率的分红?”对方称:“这要看你的运气了。”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分红险的保障功能并不大。以市场上热销的某分红型保险为例,比如趸交保费1万元,保险期限5年,得到保险保障不到1.05万元,发生事故后得到赔偿和成本相比增加不到500元。“这远不如花几百元买份人身意外险。”一位投保者说。

  分红险难分红原因何在

  尽管分红险近年来在我国寿险产品中扮演着挑大梁的角色,但投资渠道不顺和过头宣传误导引发信用危机,使分红险面临尴尬境地。

  分红保险的红利从哪里来?业内人士称,主要来源于利差、费差和死差,即设计利率、费用率、死亡率时的假设和实际之间的差别所产生的盈余。但投保者最终能否得到分红,都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情况。

  按照国家规定,保险公司投资渠道主要集中在协议存款、基金、国债等方面。回顾2002年,保险公司在几个主要投资渠道上都遭遇不顺:在银行存款方面,央行多次降息,市场上的协议存款利率也一降再降;在证券投资基金方面,去年我国基金业首次出现全行业亏损,保险公司收益也随之大幅下降。据统计,去年年底全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仅为3.14%。

  此外,根据分红险分红原则,保险公司只能用投资收益率的70%来分红,大幅压缩了保险公司的分红空间。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在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下滑的同时,保险公司的经营费用呈上涨之势。去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佣金分别同比增长了67.45%和28.92%。

  与此同时,由于推销分红险时出现的误导宣传,一些代理人一味地夸大宣传,将分红保险与银行储蓄收益相比,把分红产品的收益简单地列为:本金+保底利率+分红,致使投保人对分红险片面理解,对分红产生很高预期。

  监管部门严控误导行为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浮夸风”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中国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在销售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时,必须向客户出具经中国保监会备案、用非专业语言表述的产品说明书,如实告知投保人产品性质、特征、红利及红利分配方式,以及投保人承担的风险等,让消费者真实理解保险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保监会还规定,投保人在购买分红保险时,保险公司必须采用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利率进行演示,演示利率分别不得高于6%、5%、4%,并向投保人说明该演示利率纯粹是“描述”性质的,并不等于未来的预期。今年保监会又将出台《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重点杜绝银行代理行为的误导夸大行为。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