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繁华背后是落寞
2011-09-13 10:47:10 来源:亚太博宇
发改委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中秋及国庆期间市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基本稳定。通知要求,加强对粮油肉菜蛋奶等生活必需食品的价格监管;密切关注近期国内食糖价格出现较快上涨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糖企价格监管,促进食糖市场价格平稳有序……
洋月饼给奢华消费造势
"璀璨中秋夜,坐拥奢华礼遇,尊享饕餮盛宴"、"品味极致奢华耀世盛宴",这不是地产商引人侧目的广告,也非五星级酒店的豪门盛宴,这是哈根达斯的"2011中秋之夜"。
由于瞄准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哈根达斯、DQ、星巴克等众多的外资品牌也纷纷插手"月饼市场"并异军突起。哈根达斯、DQ等洋品牌纷纷在中秋华丽变身"洋月饼",因其高端定位与"创新"而在月饼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随着巧克力、咖啡入主月饼馅,好利来、味多美等西点店也将月饼"内涵"彻底掏空,换成,完成了"创新"之举。通过这种创新,月饼的价格也"与时俱进",以哈根达斯为例,官网上最便宜的冰淇林月饼价格为228元/盒,最贵的则达到788元/盒。但细细品味,这种"创新"似乎也无特别之处,事实上仅仅是换了名字。冰淇林还是冰淇林,只是叫"月饼"而已;西式糕点还是西式糕点,只是披上了月饼的外衣。月饼已在悄然之间变味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本土月饼企业的"一成不变",诸多企业正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危机。市场策略的同质化已导致众多月饼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和企业理念。
月饼市场之所以成为中外商家的必争之地,一是因为月饼虽是短期内批量生产,但利润空间极大;二是因为中秋节是传统节日,月饼作为礼品销量惊人。在月饼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众多商家仍"执意"涉足其中,显然也证明其中的丰厚利润。看来,100亿的商业空间依然无法阻挡成本压力下的涨价脚步。不管商家承认与否,在"洋月饼"的示范作用下,中秋节的月饼市场正吸引着众多"门外汉"分一杯羹。西湖龙井、黄山毛尖早已被大众所熟知,但您可曾听过竹叶青月饼?现在,越来越多的茶品牌也不约而同的瞄准了这一市场。事实上,从洋月饼开始,中秋月饼泛滥就已出现端倪,圆圆的月饼寓意团圆美好,而洋月饼的模样早已挣脱文化的束缚。从注重情感到注重形式,月饼的礼品功能被不断放大,已然沦为必不可少的送礼"道具"。
晒福利隐藏着几许无奈
近日各大论坛网友纷纷晒自己单位发的中秋福利,从跟帖中可以看出员工获得的中秋福利两极分化现象突出,一些公司发上千元现金及实物,部分单位则只发一封电子邮件以示祝贺。据了解,国有企业比私营企业的福利普遍更好。晒中秋福利实质上只是网民的一种情绪表达。不妨以宽容的心态,将晒中秋福利当做网民间的一种节日庆祝方式。只是,这种庆祝方式无奈显得十分沉重。
沉重之一,收入分配格局依然路漫漫,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收入分配不平衡,不优化,收入差距渐大,两极分化严重,一点点挫伤着公众的生活信心。网友晒中秋福利的巨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凸显着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之必要,收入分配改革之迫切。
沉重之二,劳动者的节假日相关权益仍得不到切实保障。有网友跟帖表示"我们什么都没有。只休息半天,还要加班,苦呀!"、"咱们是什么都没有,领导好象不知道节日"、"没有补贴,没有福利,只发了值班表"等等。由此看来,虽说中秋是传统节日,国家法定假日,但也还有不少劳动者不能与亲人团圆。更重要的是,不能团圆的同时,他们却很难得到法律规定的假日福利。与亲人团圆的夙愿和工作加班的权益两头"悬空",让人感觉无比沉重,让法律陷于尴尬境地。
沉重之三,生活重压下的微薄福利已难以使人们获得节日喜感。就算有劳动者"幸运"获得公司发给的福利,也不足以使这些"车奴"、"房奴"、"孩奴"、"卡奴"重拾往日那份难得的节日氛围。社会转型背景下,各种月供,各种宴请,各种花费早已使得人们身心俱疲,倍感焦虑。晒中秋福利,正是对社会转型期生活重压的一次理性反抗和呐喊。
一样的中秋,不一样的处境;短暂的假期,无奈而辛酸的庆祝方式。或许,当有一天我们跨过收入分配的巨大鸿沟,挣脱现实生活残酷的重压,便能够在法治权益保障下同享节日带给我们的喜悦与轻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当我们抛开繁华的经济现象和沉重的生活压力,去追寻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我们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而这正是传统节日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体验的。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中国早期文化源于人们对太阳的阳刚与月亮的阴柔的想象,后羿射去暴烈的九日后,人们对太阳刚烈的崇拜渐渐地被月亮的阴柔所折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平衡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阴阳鱼太极图被称为世界第一文化图腾,它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渗透于五千年古国文明的最深处。
淡淡的月光世界塑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面对柔润晶莹月色,我们倾诉着一切的烦恼郁闷、欢欣愉快、人世忧患和生死别离,似乎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情感都能得到寄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中秋节新的文化内涵,理清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脉络,将中华文化的增长基因有效的注入中秋团圆节日之中。月的团圆而唤起的亲人的团圆。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翻涌翩跹,如果你无论在地球上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唱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就能从他那凝重的脸上,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固守数千年家庭团圆的"血脉之恋"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那一月"铜臭",镶嵌在商家的钱袋与官宦的私囊之上。在市场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是在将失去民族文化陷入市场危机之时,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焦虑和忧伤。我们应该以东方文化对"血脉团圆"普遍认同为基础,利用现代技术和市场能力,锻造出普世价值的团圆文化,形成具有现代市场活力的华夏"中秋团圆文化"。
传统文化价值企盼新生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人民群众的民俗文化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很多传统节日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端午、中秋、春节还成为法定假日,传统节日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发展节日经济还必须兼顾时代的需求,充分考虑今天消费者的意愿和消费习惯。换言之,必须在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适应当今社会特点的创新,才能将节日经济的潜能发挥出来,也才能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节日情怀。
与普通的假日不同,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其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传统节日不断吸收时代因素和地域特色,其含义、仪式和风俗也不断丰富、演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春节辞旧迎新,是最重要的合家团圆的温馨时段;元宵节是正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的习俗遍及大江南北;清明节有祭祀怀念先人和踏青游艺的不同文化主题,民间有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的习俗;端午的起源是纪念诗人屈原,传承至今的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都与之密切相关;重阳是赏菊登高的时节,也是表达敬老爱老的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多与农历的节气相关,其节日仪式、食物、游艺等也与时令密切相关,发展至今已经集纪念、祈福、团圆等含义于一身。不仅如此,传统节日还承担着教育功能,节日起源、流传故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通过不断重复的节日仪式得以传达和巩固,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载体。
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符号。尤其是在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的现实之下,拯救传统文化,凸显文化形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应当用一种什么样的思路去拯救。有些人把拯救传统文化等同于文化复古,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不论优劣,通通留下,这样的拯救方式必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传统文化不受欢迎的一种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不能与之契合。所以,需要创新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它对公众的吸引力。同时,拯救传统文化也需要加大传播力度。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可以看到,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政府理应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实施保护行为,而保护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开展更多各种各样的活动去传播传统节日中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
如果有一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依赖的一定是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其他。
洋月饼给奢华消费造势
"璀璨中秋夜,坐拥奢华礼遇,尊享饕餮盛宴"、"品味极致奢华耀世盛宴",这不是地产商引人侧目的广告,也非五星级酒店的豪门盛宴,这是哈根达斯的"2011中秋之夜"。
由于瞄准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哈根达斯、DQ、星巴克等众多的外资品牌也纷纷插手"月饼市场"并异军突起。哈根达斯、DQ等洋品牌纷纷在中秋华丽变身"洋月饼",因其高端定位与"创新"而在月饼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随着巧克力、咖啡入主月饼馅,好利来、味多美等西点店也将月饼"内涵"彻底掏空,换成,完成了"创新"之举。通过这种创新,月饼的价格也"与时俱进",以哈根达斯为例,官网上最便宜的冰淇林月饼价格为228元/盒,最贵的则达到788元/盒。但细细品味,这种"创新"似乎也无特别之处,事实上仅仅是换了名字。冰淇林还是冰淇林,只是叫"月饼"而已;西式糕点还是西式糕点,只是披上了月饼的外衣。月饼已在悄然之间变味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本土月饼企业的"一成不变",诸多企业正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危机。市场策略的同质化已导致众多月饼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和企业理念。
月饼市场之所以成为中外商家的必争之地,一是因为月饼虽是短期内批量生产,但利润空间极大;二是因为中秋节是传统节日,月饼作为礼品销量惊人。在月饼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众多商家仍"执意"涉足其中,显然也证明其中的丰厚利润。看来,100亿的商业空间依然无法阻挡成本压力下的涨价脚步。不管商家承认与否,在"洋月饼"的示范作用下,中秋节的月饼市场正吸引着众多"门外汉"分一杯羹。西湖龙井、黄山毛尖早已被大众所熟知,但您可曾听过竹叶青月饼?现在,越来越多的茶品牌也不约而同的瞄准了这一市场。事实上,从洋月饼开始,中秋月饼泛滥就已出现端倪,圆圆的月饼寓意团圆美好,而洋月饼的模样早已挣脱文化的束缚。从注重情感到注重形式,月饼的礼品功能被不断放大,已然沦为必不可少的送礼"道具"。
晒福利隐藏着几许无奈
近日各大论坛网友纷纷晒自己单位发的中秋福利,从跟帖中可以看出员工获得的中秋福利两极分化现象突出,一些公司发上千元现金及实物,部分单位则只发一封电子邮件以示祝贺。据了解,国有企业比私营企业的福利普遍更好。晒中秋福利实质上只是网民的一种情绪表达。不妨以宽容的心态,将晒中秋福利当做网民间的一种节日庆祝方式。只是,这种庆祝方式无奈显得十分沉重。
沉重之一,收入分配格局依然路漫漫,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收入分配不平衡,不优化,收入差距渐大,两极分化严重,一点点挫伤着公众的生活信心。网友晒中秋福利的巨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凸显着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之必要,收入分配改革之迫切。
沉重之二,劳动者的节假日相关权益仍得不到切实保障。有网友跟帖表示"我们什么都没有。只休息半天,还要加班,苦呀!"、"咱们是什么都没有,领导好象不知道节日"、"没有补贴,没有福利,只发了值班表"等等。由此看来,虽说中秋是传统节日,国家法定假日,但也还有不少劳动者不能与亲人团圆。更重要的是,不能团圆的同时,他们却很难得到法律规定的假日福利。与亲人团圆的夙愿和工作加班的权益两头"悬空",让人感觉无比沉重,让法律陷于尴尬境地。
沉重之三,生活重压下的微薄福利已难以使人们获得节日喜感。就算有劳动者"幸运"获得公司发给的福利,也不足以使这些"车奴"、"房奴"、"孩奴"、"卡奴"重拾往日那份难得的节日氛围。社会转型背景下,各种月供,各种宴请,各种花费早已使得人们身心俱疲,倍感焦虑。晒中秋福利,正是对社会转型期生活重压的一次理性反抗和呐喊。
一样的中秋,不一样的处境;短暂的假期,无奈而辛酸的庆祝方式。或许,当有一天我们跨过收入分配的巨大鸿沟,挣脱现实生活残酷的重压,便能够在法治权益保障下同享节日带给我们的喜悦与轻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当我们抛开繁华的经济现象和沉重的生活压力,去追寻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我们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而这正是传统节日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体验的。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中国早期文化源于人们对太阳的阳刚与月亮的阴柔的想象,后羿射去暴烈的九日后,人们对太阳刚烈的崇拜渐渐地被月亮的阴柔所折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平衡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阴阳鱼太极图被称为世界第一文化图腾,它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渗透于五千年古国文明的最深处。
淡淡的月光世界塑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面对柔润晶莹月色,我们倾诉着一切的烦恼郁闷、欢欣愉快、人世忧患和生死别离,似乎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情感都能得到寄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中秋节新的文化内涵,理清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脉络,将中华文化的增长基因有效的注入中秋团圆节日之中。月的团圆而唤起的亲人的团圆。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翻涌翩跹,如果你无论在地球上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唱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就能从他那凝重的脸上,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固守数千年家庭团圆的"血脉之恋"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那一月"铜臭",镶嵌在商家的钱袋与官宦的私囊之上。在市场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是在将失去民族文化陷入市场危机之时,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焦虑和忧伤。我们应该以东方文化对"血脉团圆"普遍认同为基础,利用现代技术和市场能力,锻造出普世价值的团圆文化,形成具有现代市场活力的华夏"中秋团圆文化"。
传统文化价值企盼新生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人民群众的民俗文化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很多传统节日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端午、中秋、春节还成为法定假日,传统节日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发展节日经济还必须兼顾时代的需求,充分考虑今天消费者的意愿和消费习惯。换言之,必须在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适应当今社会特点的创新,才能将节日经济的潜能发挥出来,也才能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节日情怀。
与普通的假日不同,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其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传统节日不断吸收时代因素和地域特色,其含义、仪式和风俗也不断丰富、演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春节辞旧迎新,是最重要的合家团圆的温馨时段;元宵节是正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的习俗遍及大江南北;清明节有祭祀怀念先人和踏青游艺的不同文化主题,民间有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的习俗;端午的起源是纪念诗人屈原,传承至今的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都与之密切相关;重阳是赏菊登高的时节,也是表达敬老爱老的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多与农历的节气相关,其节日仪式、食物、游艺等也与时令密切相关,发展至今已经集纪念、祈福、团圆等含义于一身。不仅如此,传统节日还承担着教育功能,节日起源、流传故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通过不断重复的节日仪式得以传达和巩固,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载体。
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符号。尤其是在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的现实之下,拯救传统文化,凸显文化形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应当用一种什么样的思路去拯救。有些人把拯救传统文化等同于文化复古,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不论优劣,通通留下,这样的拯救方式必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传统文化不受欢迎的一种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不能与之契合。所以,需要创新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它对公众的吸引力。同时,拯救传统文化也需要加大传播力度。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可以看到,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政府理应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实施保护行为,而保护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开展更多各种各样的活动去传播传统节日中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
如果有一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依赖的一定是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