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国亟待复兴

2011-04-21 11:11:56    来源:亚太博宇

煤老板投身教育,山西征集家谱,这两者都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国如果仅仅是经济发展,不会得到世界的赞扬,因为从历史上看,中国要是成不了文化大国,才是奇怪的事情……

煤老板齐转型

日前,山西汾阳职教中心在汾阳市东关村举行了奠基仪式。这项总投资6亿元的教育工程,由该市"退役"煤老板全资修建。一年前成立的汾阳市煤炭企业转型发展联合协会提出的汾阳历史上富人很多,但留下名声的,唯有修文峰塔的朱之俊,以此号召当地煤老板。汾阳众多煤老板已经确定资金15亿元,用于投资教育、文化、旅游、食品加工等诸多产业。不仅仅是汾阳,在整个山西,煤老板们纷纷瞄准了公益、绿色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大同市58位煤老板变身为农业龙头企业家,投资金额高达21.6亿元。

与此同时,山西省首次公开面向社会征集家谱。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以血缘为纽带的反映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的特殊史体家族,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献。早在周代,就已有修谱制度,先秦的《世本》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明清以后,家谱的修撰达到鼎盛,几乎是有姓就有谱,有族就有谱。征集、梳理民间家谱,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能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关注祖先、教化子孙。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家谱的珍贵在于分则是一族一姓的历史和现状,合则是一地一郡状况的汇总,它可以填补正史和方志资料的不足。"家谱热"反映出民众传承中华历史血脉和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现。
山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导和传承上的一系列举措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赢得了社会的极大的赞誉。

达则兼济天下

对于山西所倡导的做法,在中国古来有之。李嘉诚的表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解释了富豪之所以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原因:"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如果让我讲一句,'富贵'两个字,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让更多的人受到关注。"李嘉诚本人长期捐助教育、医疗等事业,在他捐助的众多项目上,他从未要求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汕头大学就是由李嘉诚捐资建立起来的。20多年来,李嘉诚致力于打造李嘉诚基金会,甚至将基金会视为自己的"第三个儿子",而基金会的最大使命就在于:推动社会建立一种奉献文化。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达则兼济天下"。对于有觉悟的企业家来说,"为生民立命"是他们大力从事慈善事业的理想和追求,也是他们提高自己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如果说"穷则独善其身"关注的是消除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对利益相关者的外部不经济性,"达则兼济天下"关注的则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自己经营管理的成果,通过从事慈善活动,促使财富向更需要它的人转移,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具有"达则兼济天下"精神的企业领导人,既能够潇洒地直面十分激烈乃至异常残酷的市场竞争,又能够心平气和地品味从事慈善事业所带来的那份宁静与满足。能够"达则兼济天下"的企业家,必定是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强者。

这个信仰不仅在中国传承,在世界上也从不曾断绝,不说近来盖茨和巴菲特所倡导的裸捐,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就曾经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卡内基具有传奇般的成长经历,他从一个一文不名的苏格兰移民,成长为与洛克菲勒、摩根并列的美国企业界三巨头之一,而在功成名就之后,又将几乎全部的财富捐献给社会。在弟弟、母亲、得力助手等人一个接一个不幸去世后,卡内基开始反思财富的价值,并在1900年毅然以5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一手创办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卖给摩根。此后,一直到他1919年去世,卡内基致力于实施自己将财富奉献给社会的计划,先后设立炼钢工人救济和养老基金、舍己救人者基金、大学教授退休基金等一系列基金,捐资兴办了3500座图书馆,在他的第二故乡--匹兹堡创办了卡内基大学。甚至在1911年,当年迈的卡内基夫妇精力不济时,他们用仅余的1.5亿美元设立卡内基公司,专门从事捐助工作。卡内基生前受东方传统的影响很深,在他从事慈善事业的背后,孔子的学说和佛经对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软实力与安全

目前伴随着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被称作"软实力"的文化、外交等方面,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角落,无论在东南亚、拉丁美洲,还是在非洲你都可以发现中国的影响
中国软实力增长,最直观的表现可能是在文化方面。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出现"汉语热"的现象。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学校把中文作为第二外语甚至第二语言。有些学者还试图从英语词汇的变化来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过去,英语从中国文化引进的词汇以负面为多,如"kowtow"(磕头)和"coolie"(苦力)等;现在,"peaceful rise"(和平崛起)、"harmonious world"(和谐世界)等与中国有关的新词汇简直成了国际政治的流行语。

在俄罗斯,中国武术备受俄民众青睐。俄民众很爱看中国的功夫片,成龙、李连杰等功夫巨星在俄有很高的知名度。普京总统今年访华期间曾到少林寺参观,这进一步提高了少林功夫的影响力。另外,中医、中国茶等中华文化瑰宝也正成为俄上层社会的时尚。叶利钦当总统时曾接受中医治疗,现在俄许多高官来华访问期间总喜欢去看看中医。俄罗斯人本来习惯喝红茶,但不少人现在对健康的绿茶饮品更加喜欢。不过,俄罗斯学者的一个普遍看法是,尽管中国的软实力越来越强,但中国想要达到美国的影响力,还有很大差距。即使是俄罗斯,也有很强大的软实力资源。这和我们的观点不谋而合。

美国在历史上曾是成功运用"软实力"的老手。美国早在建国后不久,就先后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门罗主义、"门户开放"政策等,在国际上树立了与老牌殖民国家不同的形象,使美国的国际吸引力大为增强。由于美国一直重视软实力的塑造,美国一度被美化为"世界的乐土"、"民主的灯塔",各国人才纷纷涌入美国。冷战时期,美国运用了软硬两种实力对付苏联。美国有的学者在把中国与苏联进行对比时曾说,过去苏联一味发展硬实力,但因为没有软实力支撑,最终难以应对美国的软硬两手,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由此看来,"软实力"的强弱将决定大国竞争的最终命运。

虽然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国际维和行动,并加入了部分国际公约,却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沾沾自喜的程度。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经济和政治转型期,现有体制仍处于变化中,自身发展还存在软肋。以"北京共识"为例,它的文化底色究竟是儒家思想文化,还是西方文明与现代制度,目前还不够清晰,这也制约了中国运用软实力在世界上发挥作用。

全球华人同根

日前,中华儒商总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了孔子铜像捐赠仪式。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家以及国内的近300名华侨和儒商、重师大的部分师生代表等,参加铜像揭幕活动。中华儒商总会向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高校捐赠孔子铜像,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倡导儒家"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精髓。重师大是西部地区第一所受赠孔子铜像的高校。此次捐赠的孔子铜像高3.8米、重2.5吨,安放于重师大虎溪校区图书馆广场。铜像揭幕之后,重师大的学子们还身着汉服,齐声诵读了《论语》经典选段。

另一方面,由中国国务院侨办主办、山东省侨办承办的2011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孔子文化"春令营在济南开营,来自菲律宾及泰国的百余名华裔青少年参加了开营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繁衍发展的重要基础,举办以学习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寻根活动,是海外华裔青少年传承中华文化的有效方法。山东近几年的夏令营工作开展的很活跃,学习内容丰富,成效明显。来自菲律宾和泰国的华裔青少年和老师,将在山东共同度过15天的学习生活,体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齐鲁文化。

海外几千万华侨华人是增进中外友谊、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而海外华裔青少年是更是海外华人的未来和希望。全球华人同是炎黄子孙,拥有同样的梦想,那就是中华复兴。
文化大国复兴

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应当同时是文化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强国的统一体,尤其是人民经常把文化大国视为大国的主要标志。文化大国的基本目标应当包括:对内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对外能够输出价值观和发展模式。显然,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以文化和科技双驱动、实现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文化大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弘扬传统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已经迎来了进一步建设文化大国的良好契机,各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普遍重视并开始为我国文化大国建设献计献策。
日本在二战战败末期,由于轰炸失去了大部分的产业,陷入极其悲惨的状况,这个时期最先提出的课题是文化国家的建设,这大量反映在当时的报纸杂志上。当时日本国民由过去军国主义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在建设文化大国中找到了新的方向,而并非以经济大国为目标,结果日本成了世界性经济大国。

说起来日本是以文化国家为目标,结果成了经济大国,但这里面却存在着历史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也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原因在于江户时期的日本是世界上包括农村在内的平民教育最为普及的国家,以此作为基础,明治维新后的义务教育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后制定的初级中学义务教育制。文化的普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中国如果仅仅是经济发展,不会得到世界的赞扬,因为从历史上看,中国要是成不了文化大国,才是奇怪的事情。拥有广阔领土和庞大人口的中国,往往被周边国家所戒惧,但是只要中国采取了文化大国的姿态,周边国家的戒惧就会得到缓解。由此将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大国是实现中国真正强盛的必由之路。尽管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积极追求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以推动文化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和动力机制,才能产出好的经济、好的社会管理和好的政治与行政改革的成果。

当然,建设文化大国是一项持久的事业。文化建设要求摒弃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思维,必须融入大国战略的整体框架和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例,必须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同时将经济成果的一部分用以文化建设和文化提升,着力改变单一的经济大国的形象,将经济的发展成果转变为我国对外竞争中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转变"一事一议"的工作方式,制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文化推动社会各项工作;鼓励各级政府参与探索文化可持续增长的方式,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着力转变"惟GDP主义"的发展格局。
当代中国最大的课题是恢复亚洲文化大国的地位。这并不是说不要在其他方面成为大国,而是中国要被世界承认为大国,文化方面最为重要。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