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走向精神生产
2010-12-27 14:59:56 来源:亚太博宇
未来十年应是消费黄金期
中国GDP 在2005 年超过英国、2007 年超过德国、2010 年超过日本,标准渣打银行估计在2020 年超过美国,理由是过去十年中国以年率10.3%上升、美国只有1.8%,未来十年中国GDP增长率仍高达8%。高盛估计需时久一点要到2027年,中国GDP 才超过美国,2030 年占全球GDP24%(今年占9%),即重返工业革命前水平。标准渣打认为如计算人民币未来可升值25%,中国应有能力在2020 年超过美国。
到底何时中国GDP 超过美国并不重要,重要是未来10 年是属于中国的。未来中国私人消费渐占GDP三分二、政府活动只占GDP 三分一,来自出口所占GDP 比重则迅速下降。
2010 年中国消费者花掉两万亿美元,中国制造业渐由出口为主,改为内需为主,反之美国为负债不断上升而烦脑(目前标普500 大企业纯利64%来自美国以外地区)。未来大方向是投资中国、投资中国私营企业。摩根史丹利已投资3.17 亿美元、T Rowe Price 1.07 亿零美元、富达投资1.08 亿美元入中国,过去两年每年回报高达50%,例如百度在过去两年股价上升327%跑赢谷歌。德银则看好中国能源节省及环保行业,今年10 月中央政府宣布上述为七大策略性扶助工业中排第一位,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后中国可减少入口能源15%,以达致2020 年减碳排放40%-45%。上述行业包括废热回收、LED、地热开发、节能材料及效率提升,未来10 年应向中国中西部进军,例如成都、武汉及重庆。
未来十年应是中国消费黄金期,同期GDP 增长率则有所放缓;未来十年中国消费不但强劲增长,同时消费结构出现重大改变。理由一、GDP 仍保持较高增长。二、工资大幅上升。三、服务业迅速发展。四、政府公共开支大增。五、社会收入再分配。六、人口老化。七、城市化。八、储蓄率降低。
城乡消费升级驱动力强劲
城市化进程持续进行
2010年以来,我国的消费者信心和居民收入增速触底反弹。前9个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00元,同比增速10.5%;前10个月,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更是高达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8.3%,明显快于2000年以来约15%的平均增速。此外,受经济景气和流动性驱动等因素影响,我国物价不仅迅速摆脱了去年中期的负增长,近几个月更是开始加速上扬。11月份CPI同比增长5.1%,粮棉油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和以之为原料的下游产品都呈现普涨态势。
在通胀预期业已形成的背景下,各类中高端消费品的价格也都开始上涨。在收入提升和消费升级日益深入人心的作用下,全国范围内中高端消费品呈现持续旺销和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高端白酒价格坚挺和游艇产品供不应求,一线城市茅台酒的零售价格已突破千元,高端家纺产品也在棉花价格压力驱动下整体涨价近20%。可以预见,在一致通胀预期下,消费品特别是具有品牌化、高端化等消费升级特征的品种有望保持量价同步增长的态势,从而会以超过中低端消费品的速度增长,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会因此呈现稳步下降态势。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发展,我国目前城市化率已达到46.6%,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在70%以上,或城乡差距很小。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预计将以每年不少于1%的速度增长。未来3年内,城市化率将突破50%,到本世纪中叶有望达到75%的水平。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集约促进作用有目共睹,集中的城市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各种资源的配置,更对新入城农民的观念形成更新。其在具备消费能力之后,消费观念向城市消费人群靠拢,从而为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奠定更坚实基础。
城乡差距弥合赋予消费升级动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均出现了持续大幅增长。但由于城市在经济发展初期具备先天优势,城市居民的年均收入增长(13.9%),快于农村居民(12.9%)。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是农村居民5153元的3.33倍,高于1978年时的2.57。从发达国家经验和国家政策导向来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大势所趋。农村居民占我国人口一半多,其整体消费水准和城市人口差距明显,很多处于小康的初级阶段。城市生活的示范效应,将引领农村居民进行第一轮消费升级,诸如品牌化的家电、食品饮料、服装、家纺、消费类电子等在城市里已经普及率很高的消费将在新农村大有可为。
从户均电器拥有量和酒类乳类等人均消费量来看,我国城乡整体消费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我们认为,未来城市和农村将对消费升级呈现不同的演绎: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大众消费品需求已基本满足,消费品将向着高端化、享受型的方向发展;在家电下乡等政策刺激下,农村居民则沿着城市居民走过路径完成初次的消费升级。在此过程中,如家电、啤酒等品牌大众消费品存在大的机遇。
消费升级需满足公众期待
资本市场总是有着灵敏的嗅觉,自去年以来,伴随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消费升级,已成为市场高度关注的概念。
如果说不断增长的居民收入和日益完善的保障制度,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那么不断培育新的消费业态,促进消费升级,就是要让老百姓有钱想花、舍得花。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表述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因此,如何刺激消费升级,不仅关乎经济指数,也连着“幸福指数”。
公共产品急需升级
近期农产品价格涨声一片,农民增收有望,加上家电下乡、建材下乡等一系列刺激消费举措,农村消费市场如火如荼。消费升级成为显著特点:农村消费不再限于以前的衣食改善型,而升级转向购买家电、家庭装修等享受型升级。有政协委员就此指出,农村的消费环境还不足以适应消费升级,如农村用电负荷过低、交通不便和商品分销渠道不足、故障消费品维修退换等,农村升级消费品购买、使用和售后服务环境都亟待改善。
我们已经从以温饱为目标的生存阶段,开始进入到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性新阶段。以人的自身发展为基本需求,成为社会消费的最基础的部分。
而恰恰是这个最基础的部分,由于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并不能得到更高质量的满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什么?过去是生产品短缺,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公共产品短缺。正是由于公共产品缺乏,社会难题层出不穷:入园难、上学难、看病难……在我们看来,当公共产品短缺成为社会突出矛盾,增长“一俊难遮百丑”已成为历史。能不能释放以公共产品短缺带来的社会需求,对发展方向转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此,“十二五”期间,推动公共产品短缺背景下的改革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最重要的,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大局出发,初步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格局;二是在此基础上,应当放开教育、医疗等中高要素市场。
文化消费潜力巨大
文化消费不应该成为奢侈消费,本来就应走平民化的路子!要让文化消费真正热起来,就要降低“身价”,让价格贴近公众。有关方面要出台价格指导政策,降低电影、舞台艺术精品剧(节)目演出票价,使普通百姓都有消费能力,能够看得起,以此扩大演出市场、增加票房收入。
目前,文化消费有出现萎缩现象。数据显示,2000—2008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比例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城镇居民支出由2000年的13.4%降到2008年的12.1%,农村由2000年的11.8%降到2008年的8.5%。
如果我们的政策一味放在刺激物质产品的需求上,不仅容易造成生产过剩,可能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风险、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我们很难赢取消费格局和结构大的变化。
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家对“未来5年消费结构升级会使需求显著提升的行业”的判断,按照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康服务”(75.2%)、“旅游”(60.2%)、“教育、培训”(51.7%)
这样的调查结果,一定是全国政协委员朱树豪所乐见的。近年来,朱树豪一直倡导“小康消费”的概念。他对这个概念的定义是:实物消费比例下降,服务消费比例上升;越来越多的增长收入用于购买发展型和享受型服务产品,特别是购买精神消费类的服务和产品。
有鉴于此,朱树豪提出了一个“全民休闲计划”,建议各地重点扶持和发展危机抵御力强、行业带动面广、民众参与度高、具有品牌效益的大型旅游休闲项目。
九三学社中央近两年则把目光放在了生态旅游上,经过数次调研,他们向有关部门提出扶持生态旅游的8项建议,如国家对旅游产业的扶持政策要向生态旅游倾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发展度假型、探险型、观光型、科考型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强化其富民作用;探索建立碳汇景区与碳排放地的碳交易机制,使生态旅游能够持续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景区使用环保节能技术,支持绿色企业的创办与经营等等。
多样化需求,需要多样化的服务。对于政府来说,从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出发,独具慧眼地发现、扶持新业态,对于增强当地经济活力不无裨益。对此,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大力发展包括家政、社会化养老和旅游、健身、非学历教育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上购物、数字娱乐等新型消费业态。
精神产品消费超越人本身
亚当•斯密在创作《国富论》的同时,还写了一本《道德情操论》。记得稍早些时候,温总理曾特别提到过斯密的这本不谈经济的书,提醒国人注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约束。
从理论上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经济运行没有道德的约束,那人类对于财富的疯狂追求势必毁灭人类自身。我们认为,“人”之所以称之为“人”,除了其有强大的物质创造能力之外,还在于有强大的精神生产和消费能力,并且这种精神生产和消费是超越于物质生产和消费之上的。精神生产和消费既是保证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消费所必需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显着标志。因此,在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人类除了致力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实现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之外,更要注重精神生产和消费。换言之,精神生产和消费,应是人类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实现自身生产和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对于“衣食住行”等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是人类生产和消费的高级形态。人类通过对于艺术、文化产品的消费,获取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精神产品的生产主要通过脑力劳动,精神产品的消费主要通过视、听等感觉器官来消费由人类大脑所创造的使人愉悦或精神修养得到提高的精神产品,而不是消费精神产品所依附的自然物本身。
鉴于人类工业文明阶段生产发展所面临的自然资源刚性约束,为了保持人类生产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生产要素上寻求新的可替代自然资源的生产要素,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上通过可用于替代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新动力能源革命,进行可用于替代钢铁、有色等传统材料的新材料产业革命;二是通过更多体现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活动本身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由于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主要通过人脑,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瓶颈约束,从而确保人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看来,通过适当的精神生产和消费,能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情操,使社会生产以切实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人类持续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环境污染,减少假冒伪劣以及有毒产品的生产,确保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适度的精神生产和消费,也确保社会分配秩序的公平、公正,比如通过第三方捐赠等方式,平抑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发展。通过适当的精神生产和消费,还能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部门和个人正确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而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超越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身,是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和消费,满足自身生存之后,实现生命存在形式价值升华的必然结果。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一方面可以突破人类对于物质需求的生理界限,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在以资源货币化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工业化阶段,发展以品牌、文化、艺术作为主要载体的精神生产和消费,这也是人类由工业化产品生产和消费向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过渡升级的必然选择,在保证人类正常物质生产和消费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和提高。
在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阶段,由于全球各国在资源、技术、劳动、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分布上的不均等,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掳夺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实现了自身财富的快速增值,这一方面造成了国家之间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突出的局面;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争夺也会导致各类纠纷乃至动用战争手段。在自然资源瓶颈约束越来越强的条件下,如果人类无法实现由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向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过渡升级,那么,发达国家对于物质的盲目追求必将导致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继续扩大,最终引发全球冲突乃至战争,相反,如果人类在物质生产得到极大发展的条件下,高度重视精神生产和消费,并顺利地实现由物质生产和消费向精神生产和消费的过渡和升级,那么,一些生产力发达国家就有可能通过品牌、艺术、文化等精神生产和消费的方式,实现自身生产和消费的跨越式发展。一旦发达国家顺利地实现了由物质生产和消费向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升级,通过精神生产和消费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可以在产业上形成互补,一方面,不发达国家天然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作为发达国家精神生产、消费的原料和对象;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先进的物质生产能力可以帮助不发达国家获得物质上的生存满足,并最终实现由物质生产和消费向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升级过渡,以达到实现全人类共同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我们深信,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东北亚出现的就不会是频繁的军演炮火,而是人类和平的礼花;游弋在三大洋的,也就不会是咄咄逼人的航母,而是在海阔天空中漫步的游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