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环保:一个地球、人人有责

2010-12-07 10:22:45    来源:文/亚博联合咨询

温度杀人:20年后年死百万人

一项研究5日在墨西哥坎肯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迁会议上提出,其估计2030年后,气候变迁将间接造成每年近1百万人死亡、以及用今日经济换算1570亿美元的损失。
 

\

报告指出,最大的不幸将降临在世上超过50个最穷的国家,但是美国将付出最大的经济代价。其警告:不到20年,随着地表温度升高,几乎所有国家都无法幸免气候变迁的重大影响。这件报告由一个人道研究机构结合受到气候变迁影响的国家所汇编,评估未来全球184个国家在健康、天灾、沙漠化和海平面上升对人类栖息地的冲击、经济压力等4个领域受到冲击。

暴露在"剧烈"气候变迁下的是全球贫穷以及非常贫穷的54个国家,其中包含印度。尽管这些国家对于制造人为温室气体所要负的责任最少,但和他国比较,他们所受到的冲击高到不成比例。若不采取正确作为,到了2030年,世界将走向每年1百万人因气候问题死亡的命运。工业国家将负担1570亿美元的半数金额以上在经济损失,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最。

然而,政治家们仍在争论一些利益关系。在去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各国商定到本世纪中叶将地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这次的坎昆会议上,如何确保这一目标成为核心议题。连日来,联合国多个附属机构以及西方研究机构相继发布数据警告地球"发烧"的现实威胁,让人们感受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股股"寒意"。

"2℃目标"是以欧盟国家为主的发达国家就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提出的方案,认为与工业化前(1850年)相比,应在本世纪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之内,这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地球最高升温,如果地球平均气温升幅超过这个幅度,全球遭遇洪涝、饥饿、疟疾、水短缺的人数将大大增加。西方气候学者认为,尽管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2℃威胁说"和"2℃共识"在全球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西方学者描述超过2℃之后: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洋、海岸带的生态系统崩溃;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及岛国被淹没,从而产生"幽灵国家",即只能依靠组建流亡政府管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该国公民;热带地区将因气温升高而导致粮食大量减产,极端天气频发,生物生存环境改变,缺水人口将达20亿……

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多个预测模型都显示气温升幅可能会在本世纪内达到4℃,在最坏的预测中,甚至可能在2060年左右升温幅度就达到4℃。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施泰纳为此警告说,全球有机会采取行动将气温升幅限制在2℃以内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而且,要确保全球气温上升低于2℃,哥本哈根协议所达成的减排承诺与实际减排需要之间,仍然存在至少50亿吨二氧化碳的缺口。这个缺口如何弥补目前尚无答案。
发展中国家担心经济发展动力被抽空,发达国家担心因此承担过多容易被后来者赶上,而小岛国联盟不担心钱却更希望能实现1.5℃目标。

确实,发展中国家学者表示不赞同减排目标。简单计算一下,就知道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如果发达国家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80%,发展中国家也要减少20%,那么2050年发展中国家总排放量仅为80亿吨。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许多发展中国家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很高,即使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50年的排放量也会大大超过80亿吨。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要达到2050年仅80亿吨的排放量,一些发展中国家必须得负排放,这会使发展中国家连基本的正常发展都难以保证。

 非危言耸听,地球人类皆有责

在政治家们谈判的同时,普通人也关心气候变化。最近,朋友推荐一位丹麦作家写的《100个即将消失的地方》,这本书讲的是全球气候变化给地球造成巨大威胁,如果人类不采取相应行动,只要全球平均温度上升2摄氏度,世界有名的100个地方就将消失,例如历史文化名城威尼斯、巴黎、曼谷、东京,自然景观好望角、爱琴海、亚马逊雨林等。其中也提到,北京有可能因为沙尘暴而消失。

这些预言乍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然而以北京为例,40多年来北京城变得越来越大,面貌日新月异,这些年虽然每年也刮几次沙尘暴,可与前十几年相比规模与次数少多了。大家都希望北京越变越好,谁会想到北京有消失的可能呢?

且不说北极的冰山在消融,也不说像马尔代夫那样的岛国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生存危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北方地区尤其明显。生活在北京的人们,这些年来明显感觉到夏天闷热天气多了,冬天不像以前那么冷了。

气候变暖的杀伤力有多大?科学家告诉我们,它会严重影响自然生态,影响人类的生存。当然,全球变暖有一个过程,除了罕见的气候突变事件外,不会以日常生活环境突变的方式给普通人带来切肤之痛,人们往往无法在短期内凭肉眼或直觉感知到它的危害。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全球变暖,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方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我们共同拥有一个破地球。它是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所有人类,以发展的名义弄得千疮百孔的。人口增加、能源紧缺、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企、大气和水污染加剧、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旱化和沙化、热带森林砍伐--这就是哥本哈根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准备对付的那些貌似国家责任切割、实则人人有份的球事儿!开会救不了地球,"气候公民"也许还可以。你我别无选择:不当气候公民,就当气候难民。末日预言总是让人心慌,唯恐大难临头,而问题是:看看身边,看看地球,我们不就在灾难中吗?!

 低碳经济:一种生活发展方式

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人们开始关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尤其是哥本哈根会议的举行,让"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瞩目焦点。但不少人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是指较低或者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是导致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因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短短的200多年间,随着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把原本存在于地下的、自然界通过几十亿年所形成的陆地化石能源,搬到了大气之中。使用过程中,释放出的巨量温室气体,使得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和气候危机。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通俗地说,低碳经济,就是节能减排,就是要减少碳源,增加碳汇,减少人类对碳的依赖。

低碳,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式。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气候变化将对人类带来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一系列的损失。作为发展中国家,走低碳经济之路,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从经济上看,英国的科学家作过一个估计,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要占全世界每年GDP的5%到20%.同时还提出另外一个结论,如果我们能够马上采取行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那么我们花掉的成本可以控制在大约每年GDP的1%之内。我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和中国正在推进的科学发展的指向是非常一致的。我国支持《京都议定书》,制定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提出了自主的减排二氧化碳的目标,表达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和立场。我们要承担责任,但应是和我国的发展阶段、应承担的责任、我们的能力相适应的,是与发达国家有差别的责任,我们不承担具体的有约束性的减排任务。如果能够抓住发展低碳经济这样一个机会,可能为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很好的契机,可以把压力变成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科学发展的动力。

客观地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走低碳经济之路,面临的困难比发达国家和地区要大很多。主要体现在必须同时面对发展、减排和环保三大任务。我们应对气候变暖不是靠压缩发展,停止发展或者通过降低生活质量,来实现目标,而是要靠发展、靠创新,靠新的清洁能源来实现应对气候变暖的目标。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新的能源经济来实现。低碳经济将改变整个人类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变我们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将是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人估计,低碳经济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起成为重塑世界格局的三大力量,会成为当前战胜金融危机,走出经济长期衰退的新的引擎和救命稻草,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既指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也包括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简单说,就是要注意我们的消费行为,尽量降低能源消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把它看成一种社会公德来提倡。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不仅是政府与企业的事,也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只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满足基本需要,让节俭成为风尚,限制奢侈浪费,也会产生巨大的节碳效果。比如,你出门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在家里用节能灯等,在保证较为舒适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不要相互攀比,盲目追求奢侈浪费的生活,自觉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这样也有利于把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家庭。

 低碳:未来世界经济模式制高点

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科技部、中国社科院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皆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低碳市场的快速发展将对全球产业及金融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低碳经济或将成为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并形成相应的新游戏规则。

欧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视其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并效仿美国20世纪90年代抓住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机遇的模式,制定了一揽子相应政策。日本制定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并将低碳社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府长远发展目标。美国也大力推动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政府上台不久也推出新能源战略,望其成为美国走出经济低谷、维护其世界经济"领头羊"地位的重要战略选择。

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正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致力于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并加强推广应用。

从产业结构看,低碳农业将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和高效的新路;低碳工业将减少对能源的依赖,低碳产业如电气、电子等产业将出现较快发展,高碳产业如有色金属的生产和加工、建材工业、纸浆、造纸和纸板的发展将相应地受到抑制;低碳物流将提高利用物流比率,发展减排物流路线,提高物流效率;而低碳服务市场,包括低碳旅游服务、低碳餐饮服务等将得到更大发展。

从社会生活看,低碳城市建设将更受重视,燃气普及率、城市绿化率和废弃物处理率将得以提高;在家居与建筑方面,节能家电、保温住宅和住
区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将受重视,并向公众提供碳排放信息;在交通运输方面,将更加注重发展公共交通、轻轨交通,提高公交出行比率,严格规定私人汽车碳排放标准;而企业减排的社会责任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从国际金融业发展和创新来看,碳交易正逐渐催生一个新兴的、规模快速扩张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在这种形势下,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开发关于碳排放权的商品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目前,国际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日益活跃。许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瑞士银行等。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其次,围绕碳交易提供金融服务和不断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成为金融创新的一个新趋势。为碳交易提供中介服务是商业银行环境金融创新的一个常见途径。此外,商业银行还直接参与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通过贷款、投资、慈善投入和创造新产品及新服务等手段,刺激公司客户开发可持续环保产品和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现有环保技术的应用和能源效益的提高,推动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最后,借助于碳交易和碳金融交易,风险投资基金开始开展节能减排的投融资业务。目前,国外投资机构和从事碳交易的风险投资基金已进入中国,对具有碳交易潜力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投融资。瑞典碳资产管理公司、英国益可环境国际集团、高盛、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都已在中国开展节能减排投融资业务。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先者、主导者乃至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因此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将会因新的低碳模式而再次拉开差距。
而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目标,政府政策是第一驱动力。在设计各种有效的低碳政策工具时,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尽可能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也要弥补市场失灵。目前产业经济学中关于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有以下五类:

一是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市场难以完全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充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从而出现市场失灵。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优,就必须借助政府干预来完成。经济学理论以外部性和公共品性质来解释能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经常采用的是政府管制、税收、补贴、碳基金等手段。政府管制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产品能耗效率标准逐步淘汰现存的高碳产品,并对进口贸易商品确定并认定其能耗标准;碳排放税就是政府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种;碳税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是目前普遍看好的政策工具之一;补贴又称为"反税收"工具,其作用与税收的负激励作用相反,是起到正向激励的效用,诸如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补贴等等;碳基金就是通过设立基金来促进碳排放和促使开发商采用低碳技术。

二是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这一观点认为在处理外部性问题时,市场失灵与产权紧密相联,效果最优化的实现依赖产权的分配与界定。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交易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最有效率的污染控制手段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基于产权理论的排污权交易有助于消除环境"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排污权交易项目就是2005年《京都议定书》实施之后的跨国间的碳排放交易,该协议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给成员国分配强制性减排指标的文件。根据国际碳咨询公司预测,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三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是指为了克服能源节约与碳减排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和复杂的委托-代理问题,依据激励相容机制理论设计的政策工具,包括自愿协议、标签计划等具体措施,用以激励厂商和消费者主动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自愿协议主要指发达国家一些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强烈的企业,通过自愿承诺减少碳排放或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以实现减少政府管制的目的。标签计划、ISO14000认证等均属于激励信息公开的政策工具。企业通过这些认证能够在社会上树立起自身"碳中性"和"碳生态足迹为零"的良好"低碳"形象。

四是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在低碳经济政策工具研究上,对于不确定性碳排放和企业责任测度,成为低碳政策工具的重要内容。例如,由于非点源污染无法测度个体责任,点源污染只能承担有限责任,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投资具有投资大而收益不明显的特征,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工具有能源合同管理与第三方融资。能源合同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第三方融资是一种由技术革新带来的基于储蓄的金融方式。拥有技术和金融能力的第三方为顾客提供能源转换系统,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五是基于生态工业学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一脉相承的。生态工业学通过把生态学、经济学和工业组织理论联系在一起,研究工业系统的能源物质流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发端于生态经济,将范围从生产延伸到消费领域,以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管理替代末端治理的模式。这类政策工具主要倡导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能源环境和发展政策的关注焦点。2009年5月,科技部社发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成立了低碳科技示范专家组,提出了《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区工作方案》。据此方案,科技部将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进行试点和示范,建设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开展技术推动和完善推广,通过可复制的模式探索,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现实,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处理好产业增量上的"低碳化"及逐步压缩产业存量上的"高碳化",重点应做好三个层次的路径设计:一是构建新兴低碳产业集群。通过构建新兴低碳产业集群,培育以低碳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降低低碳产业生产成本,并加速企业间知识外溢效应和技术创新步伐。二是一般传统产业的低碳保持。一般传统产业是指农业、手工业、旅游等相对低碳排放的产业,维持这些产业的低碳现状要求,可以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来发展低碳农业,以及倡导生态旅游来发展低碳旅游业,等等。第三,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创新。传统高碳产业主要指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等,解决此类产业的低碳创新,需要在技术、流程、制度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创新行为。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