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区域经济的五大变化
2010-08-26 15:25:04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网络办
“九五”计划以来的7年,是延安区域经济发展最迅速,增速最快,增势最强劲的一段时间。全市GDP11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比一九九五年增长86.9%,年平均增长9.3%。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177178万元,比上年增长41.7%,比一九九五年增长6倍,年平均增长38.3%。在全市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的同时,以县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热点迭起。八年来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区域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
变化之一:从南到北,经济重心明显北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延安区域经济重心在南部。以后,随着北部石油产业开发规模的不断加大,全市经济重心明显北移。1995年全区十三个县区共创国内生产总值52个亿,其中,南部六个县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个亿,占十三个县区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的40%,北部七个县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个亿,占60%。到2002年,全市十三个县共创国内生产总值118个亿,其中,北部七个县区所占份额达到了80个亿,占68%。和九五年相比,上升了8个百分点。而南部六县所占份额和九五年相比下降了8个百分点,达到38个亿。从县区财政收入来看,就更能看的明白。一九九五年,全市十三个县区地方财政收入中,北部县区占比例为52%,南部县区为48%,南北相比,相差4个百分点。而到2002年,北部县区所占比例由52%,上升到80%,上升了28%个百分点。而南部六县所占比重则直线下降28个百分点,降到了20%。一九九五年在全市十三个县区地方财政收入前六名的县区中,南部占了4个,北部仅占2个。而到2002年底,全市十三个县区地方财政收入排名中,南部县名次最好的是甘泉排名第六位,其余五个全部退出了前八名。而北部七县区除延长排名第十以外,其余县区全部全部排在了前七名以内。
变化之二:从固体到液体,经济重心移向石油,煤炭产业惭失昔日风采,而石油产业终成一花独秀之势。在九十年代以前,“南煤北油中轻纺”曾是延安工业经济的发展战略。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经济的发展战略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煤炭、石油、卷烟、电力是延安四大工业主导产业。相对而言,在四大支柱工业中热点行业当属煤炭和石油工业。而近年来煤炭和石油工业所走过的路子,可以说是一条趋势相反的路子。由于市场影响,以及城市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煤炭市场在逐惭缩小,煤炭产业在萎缩,趋势在下降,已经失去了昔日风采,而只有石油工业一花独秀,不仅迅速发展壮大,而且成了带动了延安其它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的龙头产业。追朔到1990年,当时全市煤炭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为6%左右。到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煤炭工业产值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就下降到了1%。和煤炭工业相反,1990年石油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为53%左右,到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石油工业所占比重已提高到85%;从创利税来看,更是如此。石油工业显然已经成为全市甚至全省的财政增收的支柱性产业。而煤炭工业目前呈现出的亏损状态是行业性的。
变化之三:从农业、工业到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慢不一。工业最快,农业最慢,第三产业居中。2002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产值401880万元,比一九九五年增长32%,平均每年递增4.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87元。比一九九五年增长74%,平均每年递增8.2%。2002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77亿元。比一九九五年增长64%,年平均增长7.3%。和一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速度明显加快。2002年全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5.15亿元,比一九九五年增长172%,年平均递增15.4%。
变化之四: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199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31116人,旅游收入年244万元,外汇收入47.3万美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为0.05%。到2002年,全年平均接待国内外旅客达278.9万人,年收入10.44亿元,外汇收入106.93万美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79%。和1995年相比,游客人数增长了5.5倍,年平均递增30.6%;旅游收入增长了426倍,平均每年递增137.6%;外汇收入增长了12.4%,年平均递增1.7%。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也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延安旅游业发展较快,态势较好,但以明显看出,延安的旅游业在国外影响还不大,来延安的游客以国内旅游者居多,国外游客人数还很少,收入增长不快。和一些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差距还不小。
变化之五:以县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特色已基本形成。石油工业已经发展遍及全市十个县(区),成为市县(区)两级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对市县(区)两级的区域经济的发展,财政增收和农民致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开始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象洛川苹果,延川红枣,吴旗畜草产业,以及以安塞、甘泉等县为主,遍及全市的大棚蔬菜产业都已经形成特色。特色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主要来源。不仅如此,象洛川苹果,延川红枣等区域特色经济,已经创出了自己的名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县级财政的骨干财源。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有力的推进了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粗放经营生产方式,使农业向集约化、精耕细作,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建筑和房地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对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八年来的快速发展,确实引起了延安区域经济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使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
其一:发展不够均衡,差距在不断拉大。穷县和富县明显易位,富县优势不在,穷县成为富县。1995年,全市十三个县财政收入排名第一的是宝塔区,地方财政收入为3748万元。其次是黄陵县地方财政收入为3209万元,第三是洛川县地方财政收入为2935万元,第四是安塞县地方财政收入为2028万元,其余县地方财政收入均在千万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最低的县是黄龙县523万元。从当时情况看,全市排名前四位的县区地方财政收入之和占十三个县地方财政收入总和的比例在53%左右。最富的县和最穷的县的收入差距相差6倍左右。到2002年底,全市各县区地方财政收入排名,占第一位的是志丹县,第二位的是安塞县,第三位的是吴旗县,宝塔区由95年的第一位退到了第四位,过去风光无限的黄陵县由第二位退到了第八位,洛川县由第三位退到了第九,富县由过去的第五位退到了第十二位,宜川由过去的第6位退到了第11位,而黄龙县则牢固的占据着全市第十三名的地位毫不动遥。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中排名前四位的县区在十三个县地方财政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由过去的53%提高到63%,全市最富的县和最穷的县地方财政收入差距由九五年的6倍扩大到36倍,差距扩大了30倍,各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差距明显加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志丹县七年时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19倍,吴旗县增长了将近11倍,安塞、子长增长了7倍多,甘泉和延川分别增长了6倍和5倍,而速度最慢的宜川县八年时间仅增长了9%,黄龙增长了38%,富县增长了41%,黄陵增长了83%,洛川县增长了97%。县区地方财政收入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其二: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经济风险增大。从全市来看,到1995年,GDP中三大产业的比例结构为37:37:26。到2002全市GDP中三大产业之比发展到19:55:26,第二产业一跃成为GDP中的主力军,占到55%,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保持不变,经济重心明显向第二产业倾斜,延安工业化速度在加快。但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是全市工业在总体上的均衡发展,而是石油工业一花独放。石油工业和其它中小企业的差距不断拉大。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52.5亿元,其中石油工业创产值占据了85%以上的份额。全市经济,特别是财政收入对石油的依赖性大幅度增强,经济风险增大,一旦石油工业受国际市场油价影响有所波动,都会对全市经济造成影响。延安要发展,要实现工业化不能靠石油一条腿走路。从各县来看,也是这样。1995年全市各县区GDP中,第一产业超过30%的有9个县,到2001年下降到3个;第二产业占比重在30%以下的有7个县,到2001年减少到四个,即黄龙、宜川、富县、延长四县。这四个县第一产业过重,而第二产业太轻,最低的仅占GDP的13%,致使县级财政压力加大,是典型的吃饭财政,甚至是要饭财政,削弱了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也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工业化速度。第二产业比重超过40%的也有四个县,分别是志丹、吴旗、安塞、宝塔区,从目前情况看,这些县经济实较强,都是财政情况较好的县区。同时,这些县的经济和财政对石油的依赖性在增强,经济风险增大。
其三: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增幅不大,明显慢于GDP和县级财政的增长速度。2002年,全市GDP为118.76亿元,消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一九九五年增长了86.9%,平均年递增9.3%;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77178万元,比一九九五年增长了近6倍,年平均递增38.3%;在地方财政收入和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却明显偏慢。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87元,比一九九五年增长74%,年平均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比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慢了1.1和30.1个百分点。况且在GDP增长速度中已经扣除了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而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中还包含了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
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延安是农业市,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市场广阔。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必然导致农村市场缺乏活力,农村消费水平不高,对经济的拉力不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其四:基础工业底子薄弱,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企业亏损严重。2002年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家,其中,亏损企业46家,企业亏损面达44%。亏损企业的亏损额达1.25亿元,平均每个亏损企业亏损27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尚如此,那么规模以下工业更不用说,底子薄,布局分散,技术力量差,经营困难。
以上这些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那么,解决这些问题还要回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去,要千方百计,齐心协力,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使特色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占领市场至高点,力争早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向,县级财政的骨干财源,县域经济的主要力量。要向洛川抓苹果那样发展特色产业,象抓"非典"防治那样抓经济建设。目前,我市县域经济特色已经初步显现,以县为基础的特色产业已具雏形。象洛川的苹果产业、延川的红枣产业、吴旗的蓄草产业,以及以安塞、甘泉为主遍及全市的大棚蔬菜产业等。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已经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不难看出,这些产业大部分还都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规模不大,效益还不高,在全国甚至全省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还不大,有些只是对农民致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对县级财政增收所起的作用还不大。全市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洛川县苹果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了68%。苹果成了洛川人的摇钱树,县级财政的聚宝盆。苹果在洛川起到了主导产业的作用。延川的红枣产业是一个有较好前景的特色产业。延川红枣以个大、肉厚、核小、皮薄、味佳、色好、含糖高著称,是上乘的滋补佳品。但在全县分布面积还不大。延川全县17个乡镇,226个行政村,大面积成片枣林,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沿岸的眼岔寺乡、延水关镇、土岗乡三个乡镇。全县现有枣林面积15.4万亩,年产量仅2500吨左右。红枣生产加工销售体系正在形成,县上建起红枣加工、贮藏、销售为主的企业3个,年加工枣酱、蜜枣、枣饮料等系列产品500吨,建成红枣保鲜贮藏库1个,年贮藏能力150吨。延川还打算今后5年内将红枣面积发展到30万亩。尽管延川红枣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总体上看,红枣产业对延川农民致富、财政增收所起的作用还不大,还比不上洛川苹果在洛川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要使全市县域经济中特色产业真正形成"一乡一业,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应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大事。
发展特色经济要坚持发展中小企业,要坚持以民营企业为主导发展方向,要因地制宜,结合我市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实际,走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付产品加工业为发展方向,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化路子。发展民营企业要坚持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扶持,方向上引导,资金上支持,管理上帮助,法律上保护,待遇上平等的原则。要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努力使民营企业成为县级财政的骨干财源,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区域经济的主要力量。要通过企业改制,促进和引导企业之间的兼并和资产重组,使强强联合,尽快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尽快改善我市基础工业落后,底子薄弱,经营困难的状况。缩小骨干产业和基础产业之间的差距。
发展特色产业还要增强名牌意识,抓紧抓好精品名牌产品。精品名牌产品是区域经济的旗帜,是一个地区区域经济的形象和标志。要从思想上重视和增强品牌意识。要提高精品和名牌的内在质量。要一切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使名牌名不虚传,精品精益求精。要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名牌产品的影响。要使全省人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吃起苹果就能想到洛川,看到红枣就能想到延川,喝酒的不仅能想到茅台、五良液,而且能想到甘泉的美水酒,抽烟的能想到延安烟。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抓生产,抓管理,而且要抓销售,抓市场。不仅要生产者抓,经营者抓,而且要各级政府抓。形成浓厚社会芬围。要使发展特色经济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延安全社会公民的主流民意,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振兴延安经济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