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城镇居民家庭消费问题研究
2010-08-26 15:25:04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消费功能是家庭的主要功能,合理的家庭消费作为社会消费需求的基础,对拉动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在作为社会部门成员消费时又决定着社会消费的特色,因此,家庭消费合理与否在一定意义上,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消费如此重要,因此我们倡导既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消费需要,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发展,又与家庭成员的财力相适应,不超过必要限度,有利于环保的家庭消费。为此,本文就近几年连云港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情况专门进行分析探讨,仅供研究参考。
第一部分 连云港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现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的13年特别是“九五”以来,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市实现了由温饱到基本上达到小康的伟大跨越,逐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市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消费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行为不断时尚、消费方式不断超前、消费档次不断升级,消费领域不断扩展、消费目的不断享受的新局面。特别是近几年,“赚钱是一种享受,但更要学会享受人生”的观念在我市市区广泛流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贷款买房、买车和上学渐成时尚,假日经济带来了旅游消费的较快增长,网上购物和家庭影院也逐渐走入居民家庭,城镇居民消费多元化,服务消费需求逐步上升,逐步向宽裕享受型消费迈进。
一、消费观念从盲从到理性
在90年代,人们购物还存在着盲从的现象,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购物越来越理性。从客观上看,买方市场形成后,可选择的替代商品实在太多,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内行”,是否真的需要、商品质量和服务的好坏、价格的真实度,成为消费者选购商品的首要条件,理性消费占主导。这在房产消费上尤其明显。人们对购房除了房型结构、居住环境等因素外,还要考察周边市政规划情况和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等等。
二、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到发展型
“十五大”以来,随着收入日益增长,我市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正由传统的居家消费向更高质量的享乐型消费转变。如今老百姓花在“食”上的钱所占比例即恩格尔系数越来越小,已由1997年的50.2%下降为2002年的36.9%,五年来下降了13.3个百分点;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家庭的“装备”变得越来越现代和时尚,彩电、冰箱、照相机、电话、电脑等日益普及,“房子”、“车子”的加速普及更加反映出我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加速升级。2002年末,被调查的100户城镇居民中,私房的比重已达94%,其中,商品房也已达到了7%;2002年末,我市市区家庭拥有私家车已达约2300辆,仅2002年一年就增加了约400辆。
三、消费行为从从众到个性
80年代流行的红裙子,是当时每个女同志梦寐以求的,走在街上,彼此欣赏着。能如此这般的流行是再也不可能出现了,因为时代不同了,消费者在经历了量的消费时代和质的消费时代后,带有感性色彩的个性消费理念逐渐占上风。今天的年轻人不会再为自己没有和别人一样的“红裙子”而烦恼,只会因为和别人穿了同样的“红裙子”而不快;到裁缝店量体裁衣不再是为了省钱,而是要独领风骚;戴手表是为了配合时装,两块三块不嫌多。一些具有高收入、高学历的消费者,不再把消费视为一种对商品或劳务的纯消费活动,也不再安于被动地接受厂家商家的诱导,而是要求作为参与者,与厂家一起按照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开发出个性化的商品。从订制冰箱、移动电话乃至汽车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
四、消费方式从攒钱到借贷
信贷消费的核心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随着经济的发展,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人民从温饱逐渐进入小康,对国家前景和个人前途充满信心,拥有良好的预期,敢于“预支未来”,加上扩大内需政策的实行,贷款消费逐步被人们认识和采用,人们用于购房、购车和供子女上学等的贷款越来越多,据资料显示,2002年,我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2.1亿元,比2001年增加了5.7亿元,增幅为89%。扩大内需的关键不外乎两个:扩大消费和投资,消费信贷正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消费升级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动力。从消费信贷的领域看,已经从住房贷款发展到汽车、耐用消费品、家庭装修、助学等多个领域。
五、消费档次从千元级到万元级再到十万元以上级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百姓消费追求的是吃饱穿暖,个人消费,特别是高档消费,受到太多的限制。改革开放后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百姓先是盯上了千元级商品,洗衣机、彩电、冰箱“三大件”一度成为城镇居民集中的消费热点。90年代中后期,自1994年我市城镇居民户均消费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165元之后,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步入徘徊阶段,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总体消费水平处于量的聚积阶段。根据亚洲发达国家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经验,消费革命第一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之间一般要经历7年到10年。现在,我市已积蓄了近10年,家庭轿车、住房这些10万元以上级的消费品已纷纷走入城镇居民家庭,一些家庭已经拥有了第二套甚至第三套住宅。
六、消费领域从物质到精神
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不仅仅是锦衣玉食,还有更加高尚的东西。如今的人们已不再仅满足于物质消费了,人们把眼光投向了精神领域,较典型的如文化教育消费。近年来,居民对子女教育重视的同时,随着城市劳动就业竞争的加剧,居民对自身再教育的认识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适应社会环境和就业的需要,加大投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成为居民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渠道,考研读博、出国留学,主动花钱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2002年,我市城市居民成人教育人均支出47.26元,在近几年中是最高的,比2001年增长2.9倍。电影、图书等文化类消费也成为都市人不可缺少的支出。
七、消费目的从满足需要到超前享受再到以钱生钱
随着住房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投资渠道的畅通与规范,居民的生活消费观念也随着发生了一些变化,投资意识进一步增强,理性的消费观念,理智的投资理念,使居民生活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据100户城镇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我市百户城镇居民人均归还住房贷款支出38.95元。人均购买债券、股票支出60.54元,是2001年的2倍,人均储蓄性保险支出103.80元,同比增长28.9%。如果直接以钱生钱的门道更多的话,则居民储蓄的资金将有所转移,投资反过来又会刺激消费,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于国于民都有利。
第二部分 城镇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温饱知足小富即安
一直以来,相当数量的居民崇尚“收支相抵、略有结余”,忌讳"寅吃卯粮"。“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即期收入成为当前消费的最大极限,他们极少“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不愿意把明天的钱提前到今天来用,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消费行为相对谨慎,大量的购买力沉淀下来,以获得“未来安全”需要。如今,在过上好日子的港城居民中,温饱知足,小富即安等自给性、封闭式的传统消费观盛行,这种消费观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消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起着支配作用,落后的消费观念影响了消费信贷作用的发挥,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消费滞后及消费需求不足,进而影响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
二、节欲苦行,做“废品收藏家”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许多家庭在职业、收入、居住环境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然而旧有的家庭消费习惯并没有随之都发生变化,相反有的习惯还顽强地保留着。不少居民家中,各种旧物品使本来并不宽敞的家变得更加拥挤;在漂亮、干净的居民住宅的走廊、过道等公用部位常年堆放着破、旧家具。这些破旧物品年复一年堆放着,明知无用,却舍不得丢掉。还有不少居民把自家的煤炭、炉子等污染较大的物品统统放在走廊、过道等公用部位。这些家庭尽管居住条件上了一个台阶,但消费习惯依然故我,与现代社会环境极不和谐。
三、无钱花不起,有钱不敢花
近年来随着社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改革的深入,个人负担部分越来越多,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在增加。据调查显示: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仅正常的教育费用支出就要十几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意味着要节衣缩食才供养得起,对普遍存在的下岗职工而言,这副担子无疑是太重了。许多家庭,包括相当多的较高收入家庭为筹集住房及教育等方面开支,不得不“压抑”其他正常消费。据统计,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059.23元,同比增长30.8%,其中,仅教育支出一项人均就达到556.71元,占消费性支出的11%,比1997年增长1.6倍,五年来,年均增长21.1%。支出预期在增强,而就业形势的趋紧又使人们普遍对收入预期不乐观,从而形成了“无钱花不起,有钱不敢花”的现象。在物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买涨不买落的想法则进一步抑制了即期消费。
四、“老虎大了不愿出笼”
过去人们曾把居高不下的银行储蓄比喻成“笼中虎”,生怕老虎出笼加剧通货膨胀。而现在大家却为了“老虎大了不愿出笼”而发愁。截至2002年底,我市城镇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29.9亿元,同比增长18.4%,超过了当年经济增长水平,已达到了GDP的37%。储蓄多了固然表明人们从经济发展中积累了更多的财富,但也正因储蓄意愿强而消费意愿不足使得最终需求不旺,进而导致金融机构有钱也难贷出去。人们将钱放到银行是打算把现在的购买力放到以后实现。这样的动机有两个,“一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存钱为以后的消费做准备,从多种社会调查的结果看,居民储蓄的用途最主要的依次为:养老、住房及子女教育。二是最近一段时间,物价水平有所下降,紧缩迹象显现,大家不担心存到银行的钱会贬值”。
五、“富人”消费低倾向,“穷人”消费高倾向
从总体上判断,目前我市消费需求基本平稳、大体正常,城镇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稳中有升。但由于收入分布不均,使不同阶层实现购买力程度不同,突出表现为收入高的群体实现程度低,收入低的阶层实现程度高。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旺盛消费需求但购买力不足,消费潜力难以得到释放;另一方面拥有强盛购买力的高收入群体,其消费需求已基本实现,购买力大量以储蓄和金融资产的形式沉淀下来。这一反差是形成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从消费倾向这一指标看出趋势,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指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2002年,按可支配收入九组分组,收入从低到高的顺序,不同组的消费倾向依次为2.59、1.46、0.88、0.78、0.73、0.71、0.68、0.63、0.62,分析结果表明,收入越高,消费倾向越低,收入越低,则消费倾向越高。根据长期统计分析验证确定,居民消费倾向变动的上限为0.9-1.0,下限为0.75,而合理的消费倾向平均水平在0.85。依照这种标准衡量,我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总体来说仍偏低,2002年,市平均的消费倾向仅为0.73,低于居民消费倾向0.75的下限。对高收入群体来说,有购买能力但不购买,具有较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低收入阶层缺乏购买力的支持,表现为“富人”“低消费”,“穷人”“高消费”,结果导致消费不足。
六、收入差距导致消费差异
在城镇居民总体收入逐渐增加的同时,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收入与消费群体,不同消费群体之间的消费与投资倾向已有很大差异。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者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略有结余,但是受近几年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体制改革的影响,这些居民预期支出大增,有钱也不敢花,处于"多收少支"和金融资产积累阶段。生活宽裕的高收入城镇居民,则十分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倾向也出现明显变化,投资意识日益高涨。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高收入城镇居民,在消费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教育、文化、通信、保健、住宅等成为消费热点,追求时尚化与个性化日趋明显。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
七、恩格尔系数超越常规居民生活并未达到富裕
居民家庭食品支出与消费支出之比,即恩格尔系数。按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恩格尔系数的划分标准:当恩格尔系数达到60%及以上,则属于绝对贫困;在50—59%之间,属于温饱;在40—49%之间,属于小康;在20--39%之间,则属于富裕;在20%以下则为绝对富足。但是现阶段我市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却超越了常规。
过去的五年里,港城人的饮食结构已不知不觉发生巨变,食品消费比重不断下降,据统计,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9%,比1997年的50.2%下降了13.3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表明了市民消费结构的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按国际上的恩格尔系数判断标准衡量,我市应属于富裕行列了,但实际上,我市城镇居民的生活基本上处于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迈进,并没有像恩格尔系数显示的那样已经跨入富裕行列。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的原因主要在于:近几年,受子女教育费用的快速增大,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的改革,预期支出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相对集中于医疗、交通通讯、住房、教育等方面,极大地提升了各自的消费比重,居民的消费结构为之一新,直接加速了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恩格尔系数的划分标准是居民生活质量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评判依据。鉴于当前社会制度改革和消费政策处于多变期,如果无条件而又不作分析地仅以恩格尔系数的升降来判断居民生活的阶段性进展情况,就会使人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乃至于方向性的错误。因此,我们在考察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居民的收入、消费、居住、社会环境等状况加以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
第三部分 几点对策
有效的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由单纯地靠投资需求拉动转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共同拉动,从而求得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双重提高。因此必须针对我市消费品市场的现状和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新情况、新动向,以及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相应对策,对城镇居民的家庭消费加以必要的促进和引导。
一、倡导和实行科学合理消费念好家庭消费经
一个家庭的消费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庭的消费缺乏科学和合理,甚至走进消费误区。陷入误区的家庭消费,必然会导致种种家庭和社会问题。像以先“有”为快,以赶时髦而攀比消费、面子消费,极易造成家庭收支入不敷出,进而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像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容易带来家庭赤字,给家庭成员造成精神压力,进而导致家庭关系不和。简单举例说,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子女教育就有一种盲目性,其实,教育上的投入应考虑其投资效果,毕竟没有效果的投入属于一种浪费。正确的方法是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适合孩子的特长去学习,这样不仅学了专长,又不累坏孩子,还可节省开支。年轻人也要有理性的消费态度,不要受传媒广告一时的刺激而进行无谓消费。所以,倡导和实行科学合理消费,是现代家庭生活中的大事。那么怎样才能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合理的选购商品,念好家庭消费经呢?我们可以从国外有关学者归纳总结的五个“W”得到参考和启发,具体如下:1.为什么要买(WHY)。2.买什么(WHAT)。3.什么时间去买(WHEN)。4.什么地方去买(WHERE)。5.什么人去买(WHO)。
二、弃旧更新“超前”消费
1、确立舍得弃旧更新的消费观。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家庭物品的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家庭旧物品的概念已不仅仅指毫无用处的破罐子、旧篮子,甚至还包括虽然具有实用价值但实际上已被家庭淘汰、挤占宝贵家庭空间的旧衣服、旧棉被、旧家用电器、旧家具等物品。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分清勤俭节约和盲目节约的界限,认识正当消费和挥霍浪费的区别。在家中,既不乱花乱用,也不要节欲苦行,做“废品收藏家”。2、敢于树立超前消费意识。“超前消费”,过去一直被视作盲目消费的同义词,现在这种观念却受到了挑战。虽然“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仍然不失为家庭消费的一个前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明天的钱,买今天的货”这种消费方式已成为现实,“按揭贷款”已经被许多家庭所接受。正是这种新的消费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提前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于国于家都有利。当然,这里讲的“超前”消费习惯的确立,和那种超越自己实际经济能力的盲目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调整市场策略适应购物习惯
积极的财政政策只对拉动投资需求作用明显,不能解决消费需求问题。如今,应当采取的措施是必须让企业生产出适合居民需求层次的产品,商店提供迎合居民需求的产品,商家和政府都应在配套的休闲设施上花大力气。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为赚钱养家、获取成功、或是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等原因而努力工作,他们的休闲时间并不多,在我市也并没有很多的休闲设施,因此,不少消费者几乎把购物当成一种消遣,这种逛大于买的购物观念意味着我市的消费者有时候并不把买东西作为购物的唯一目的,甚至有时候,买东西反倒成了逛商场的次要原因,他们需要的是能够集购物、吃饭和娱乐功能为一身的商场,需要的是“忙里偷闲”的享受,需要的是一种全面、放松和娱乐的体验。
四、大力引导小康型消费增加消费的文化内涵
消费是需要引导和培育的,加强消费观念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节俭的民族,习惯于攒钱。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基本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市目前的主要矛盾。随着我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不仅生存需要必须满足,发展需要、享受需要同样也要得到满足。“全面小康”是一个更高的目标,它不但意味着全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还意味着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地区、阶层差距的缩小和社会公正程度的提高。如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必将惠及全民。因此在持续提高广大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前提下,还应积极引导公众与时俱进,逐步转变以往轻消费、轻投资、重储蓄的传统理财观念,树立小康消费理念,增加消费的文化内涵。小康消费的显著特点是实物消费比例下降,服务消费比例上升,越来越多的增长收入用来购买发展型和享受型服务产品,特别是精神消费类服务产品。我市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然对我市文化建设、文化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引导人们文化消费的方向,随着小康社会更加富裕,文化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也会日趋重要。
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分层次促进居民消费
不同消费群体具有不同的消费特点,我们应根据不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和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刺激居民的消费欲望。1、引导高收入群体,创造投资环境,促进大额消费。针对目前民间资本难以启动的特点,应加大政策力度,在投资和保险领域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提高高收入群体的投资倾向,增加社会消费需求。在消费领域,也要有一个好的消费环境,尽量促进他们在旅游、文化以及大件物品上的消费,关键是丰富其消费内容、提升其消费品位、引导其消费方向。比如开发适合这一群体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项目,减少对汽车和住房等消费的行政性干预,同时积极改善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最终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2、改善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对中等收入群体,刺激其消费主要应以稳定收入,增加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其一是要给他们以收入将会持续稳定增长的信心。其二是要加快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改革,出台新的、更加完善的、明确的方案,让他们对未来的支出状况更加明朗,从而改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对于中等偏上收入者可以以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中高收入者首先购房买车,对于中等收入者可以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对于中等偏下收入者可以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3、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购买力。凯恩斯认为,如果钱给了那些富人,富人就会把钱存起来,从而降低社会总需求,如果钱给了穷人,穷人就会把它们花掉,从而扩大了消费需求。目前,低收入者的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影响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增加其收入是最有效的启动手段。由于收入水平越低,消费倾向就越高,所以增加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将对促进整体消费带来较大效用。可以考虑以税收和补贴方式调整收入分配,增加对低收入水平居民的补贴,如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增加对失业(下岗)工人的补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等。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与其像过去那样政府花那么多钱来刺激投资,不如拿出一部分钱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现在,政府应当更多地考虑长远利益。政府要严格执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搞好贫困地区救济和监测工作,满足贫困家庭的最低消费;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尽快落实社会保障承诺,切实地完善、健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降低由此带来的对消费和货币支出的影响,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刺激居民的消费欲望,形成稳定的消费预期。
七、完善投资市场秩序,引导居民资金投向
居民收入如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消费的力量,就会给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带来一种紧缩的压力,因此,应采取必要的金融和货币政策,对居民的资金流向进行引导,使消费和积累的比例趋于合理,要采用金融手段刺激居民消费提前实现,使人们有能力获得原打算以后购买但现在就需要的产品,如房子、交通工具等,再有就是做好、做大现有的金融投资工具,并不断创新产品。针对居民金融资产的增加,尤其是投资比重上升的现状,在不断完善规范金融市场的同时,要采取相应办法,特别是发挥舆论的作用,不断增强居民的风险意识,避免和减少由于投资的盲目性所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