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2.79万亿 国家创新能力排名升至世界第12位

2022-02-28 11:12:30    来源: 长江商报


科学技术部日前发布通报,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2.44%,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国家高新区现在已经成为科技的聚集地,2021年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预计全年营业收入超过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利润总额4.2万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

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14.2%

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2.44%。2021年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达到169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已经达到6.09%。中国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研发部署,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创新活动的全链条部署,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科技重大专项有力支撑移动通信、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制造、物流、交通等产业的智能化升级;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在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深海一号”生产储油平台正式投产,支撑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能力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创新创业纵深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对国家重大需求,通过科技支撑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聚焦土地和种子加强研发攻关,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良种增产贡献率达到45%。支撑碳达峰碳中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发电成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技术加快应用推广。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快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通过实施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我国获批I类新药从2008年之前的5个达到现在的75个新品药。

在世界科技前沿探索方面,涌现出一大批成果,“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实现量子优越性。“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海斗一号”成功实现万米下潜,并完成科考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参与度极高。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其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同时我们国家全社会研发投入中76%是由企业投入的。

国家高新区成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撑

国家高新区现在已经成为科技的聚集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更是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高新区发挥了改革探索试验田的作用,开展政策创新与先行先试等系列的改革措施,开辟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道路。强化了创新策源地的作用,企业研发支出占全国研发支出的一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也占到全国的一半,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高端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源头的技术支撑。发挥了高端人才的吸引作用,高新区集聚了近两千万从业者,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的全时当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发挥了全链条的孵化作用,形成了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面向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挥了国际资源的集聚辐射作用,吸引了一大批优质的国际技术、人才、项目、资金、创业服务机构等落地高新区;企业加快“走出去”,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超过2000家。

高新区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效。目前我们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约1/3的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壮大了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中关村(7.370, 0.05, 0.68%)高新区培育了一批信息技术龙头企业,产业规模占到了全国的17%;武汉东湖高新(5.460, -0.09, -1.62%)区培育了一批光电子企业,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50%;张江高新区培育了一批集成电路企业,产业规模占全国的35%;西安高新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等硬科技产业;兰州高新区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其他高新区也在培育特色产业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国家高新区近年来表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势头。初步核算,2021年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预计全年营业收入超过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利润总额4.2万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

科技部将坚持“四个面向”,做实做好“高”和“新”这两篇文章,更好发挥高新区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辐射带动作用。支持高新区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持高新区构建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产业向智能、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和推广中关村自创区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落实“放管服”,在政策创新、园区治理、商业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相关文章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