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加持全球化
2017-05-15 10:42:14
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
在封闭的古代世界里,“一带一路”就是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全球化。2000年前,丝绸之路于两汉率先兴起,在这条从长安经中亚至罗马的商路上,丝绸既是畅销品,又是硬通货。在中国,张骞凿空西域,青史留名。再往后,唐宋时期的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路线转移到了海上,广州和泉州相继崛起,盛极一时。虽然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但彼时的大宗货物逐渐从丝绸转移到瓷器,直至明清,直至被融入“大航海”时代。
历史在循环中前进,从不重复,却时不时押韵。过去70年,全球化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中国亦赶上了全球化的末班车并迅速借势起飞。2016年,英国“脱欧”,特朗普胜选,全球化退潮,被中国重新赋予崭新时代内涵的“一带一路”,不仅着眼于将亚欧大陆重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是着眼于让动力不足的全球化重新发动引擎。这既是历史意义的厚积,也是现实意义的薄发。
四年来,“一带一路”从倡议变共识变峰会,吸引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襄盛举”,在于“一带一路”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是中国肩负起大国责任、重塑各国对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信仰。值此世界经济疲弱之时,“一带一路”既是灯塔,也是金矿,自然谁也不愿错过此中蕴藏的巨大商机。
广袤的亚欧经济腹地,市场支离破碎,制度不同、规则不同、习惯不同,成为东亚和西欧两座经济高峰之间的洼地,长期绝缘于世界市场的季风,欠发达且不稳定。特别是基础设施的普遍不足,让这块洼地持续凹陷。所以,“一带一路”首先带来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和技术,打破物理距离上的藩篱,推动区域国家与世界市场渐行渐近,并在与世界市场的互动中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和产业链条,在提升自己国家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全球化分工的细分。“要想富,先修路”,对一个村子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当然,互联互通的绝不仅仅只是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光有物理位移上的改变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在开放、创新和共赢上发生化学反应,真正连结成为共同市场,从全球化的旁观者晋级为全球化的新抓手。
你不能拒绝贸易,因为你同时也在拒绝和平。正如习近平在开幕式主旨演讲里提到的,“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万事开头难。“一带一路”开了个好头,而俗语讲,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