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非典:更好发挥投资“第一拉动力”作用
2010-08-26 15:22:09 来源:经济日报
近年来,在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位居第一。由国债投资带动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为我国战胜亚洲金融危机,克服出口受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困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立下了头功。今天,克服非典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
当前,非典型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影响是交通、旅游、商业等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大幅度下降;由于疫病流行造成的心理冲击和信心危机,出口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也会受到影响;最后,非典的影响将会从消费、出口向国内投资和生产领域扩展。
可以看出,非典疫情对投资的影响是相对滞后的。目前,我国的非典疫情已初步显示出衰减的迹象,因此,非典疫情对投资的影响也是相对较小的。
而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降低非典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好投资的作用是首当其冲的。
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分析,我国去年国民经济8%的增长率当中,投资贡献是4.3个百分点,消费的贡献是3.4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0.3个百分点。今年初,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实现今年经济增长7%左右的目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所起的作用程度将和2002年大体持平。而在发生非典疫情后,要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投资则更将担当起重任。
正因为非典对投资的影响相对较小,再加上几年来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效应的继续显现,保持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有现实可能。同时,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也可为扩大消费出口打下坚实的基础。
冷静看待
非典影响
非典疫情对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已经产生影响?让我们来看一组统计数字:
今年1—4月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7265亿元,同比增长30.5%,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4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放慢1.1个百分点。
具体分析,前4个月投资表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是全国大多数地区投资增幅回落。1—4月份,全国有21个地区投资增速比一季度减慢。但是,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其中,增幅在35%以上的有16个地区。其次,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减缓。1—4月份,基本建设投资3668亿元,同比增长28.0%,增幅与一季度持平;更新改造投资1321亿元,同比增长31.6%,增幅放慢5.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1980亿元,同比增长33.5%,增幅减慢1.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第二产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1—4月份,第一产业投资189亿元,同比增长11.6%,增幅高于一季度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2628亿元,同比增长50.3%,增幅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和建筑业投资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投资4447亿元,同比增长21.9%,增幅下降1.7个百分点。
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增势依然强劲。1—4月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累计到位资金9665亿元,同比增长44.2%,比同期投资增速高13.7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21.4%,国内贷款增长52.9%,利用外资增长46.9%,自筹资金增长45.3%。
可以看出,今年前4个月,我国投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虽然4月份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投资增长内在的规律,即投资增幅“前高后低”,受非典的影响还不太明显。
那么,非典对投资的影响将会如何表现呢?有关分析认为,由于滞后效应,进入5月份以后,非典对投资的影响将逐步显现。
据江苏省统计局对苏州市的分析,短期的影响是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将放缓。一是各地普遍反映大量使用外来民工的建筑工地由于“不进不出”的措施,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沿江高速公路等;二是进入设备安装的项目,由于外地技术人员、设备安装人员不能进场,推迟工期;三是部分近期新开工的外资、外地民资项目由于公司高层推迟来苏,导致企业开工延期。这些将直接影响5、6月份的投资完成额。预计按正常情况下,5月份国有及其他投资将完成285亿元,增长134.4%,受“非典”疫情影响,估计会略有下降,在280亿元左右,增长131.4%,影响在3个百分点左右。
长期的影响是投资项目的储备。一是招商引资工作严重受阻。受疫情影响,目前“走不出去,请不进来”,大量已达成投资意向的项目推迟考察、签约。二是市场变化影响投资项目实施。受疫情影响,服装、面料、食品、电机等的内、外销市场行情回落,使一些原准备扩大生产规模的这些企业改变了投资项目的实施。三是项目前期工作困难极大。一些项目可行性研究、审批的会议受到限制,导致部分项目无法实施。
如果疫情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得以控制,通过努力则可以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如有的工程项目对施工人员统一调配,加班加点,增加机械施工力量,提高工效,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但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将对下半年乃至明后年的投资产生较大的影响。
投资增长
基础良好
虽然非典疫情会对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积累的效应正在逐步释放,投资增长已步入一个较为良性的发展轨道。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今年我国投资增长快速的势头不会改变。
从1998年至2002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带动了银行信贷和其他资金形成3.28万亿元投资规模,今年我国仍发行了1400亿元建设国债,加上上年引起结转的100亿元,与上年国债规模基本相当,国债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贷款、支持西部大开发等等,同时,南水北调、西气东输、30个大型电源工程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的相继开工,表明国债投资增长的基础依然强劲。
投资增长的最大潜力在于民间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已突破10万亿元。如何释放民间投资的巨大潜力,曾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从去年开始这一局面逐渐改观。2002年集体和个体经济的投资增长率接近15%,不仅比上年明显提高,而且已基本接近全社会投资的增长速度。今年一季度的数字显示,各种经济类型投资出现全面增长: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31.6%;集体经济投资增长27.4%;个体经济投资增长21.1%。这表明,来自于经济本身的自主增长活力开始逐步有所恢复和加强,并将成为推动投资和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
投资增长的基础还来自于投资渠道的拓宽。在加入WTO之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发展的措施,增加了鼓励外商投资的行业,减少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所有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对民营企业开放;对电信、电力、金融等行政性垄断行业进行改组和改革,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进入等等;各地政府近几年也都制定了有利于外商和国内民间投资的有关政策,这将大大增强投资增长的后劲。
投资增长正在得到改革的保障。国家在2003年将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减少审批和审批环节,扩大各类投资者的投资自主权;在国有投资方面继续完善企业法人和金融机构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完善和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资本金制度、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等。
投资领域的一系列举措正在产生实效。如每年的国债投资都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或用贴息贷款方式或直接划拨,这对于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起到积极作用。1—3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8%,更新改造投资增长高达36.7%,分别比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长高8.7和1.8个百分点。企业技术改造热情提高、技改投资大幅增长促使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工业生产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国债投资的另一重点是支持西部大开发,在国家投资支持下,西部经济从方方面面焕发出活力,生产性投资需求大幅增长,居民消费需求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扩大,经济快速增长,2002年西部经济增长已快于中部地区。由于西部经济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互补性和承接性,因而西部经济良好发展使全国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倍增,这也是国债投资为全国经济发展创造的最大需求。
从增加投资需求来看,国债投资项目的建设不仅拉动了直接用于工程建设的建材设备需求,其拉动的需求产业链比预想的更长。例如,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建成拉动了民间客货运输车辆的更新换代,农村电网改造拉动了农民对小型农机具的投资,城市公共设施和道路建设拉动了全社会房地产投资,港口、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商扩大对中国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大大增强。
面对非典疫情,国务院最近又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加大投资力度,确保投资增长。如对已经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要优先安排“非典”防治工作急需的项目,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支持力度。这些措施将会对投资增长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
外商投资
中国依然是热土
外商投资已经成为我国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52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左右。
非典疫情对中国投资的最大影响,可能就是外商投资增幅的减缓。
从目前的数字来看,外商投资还没有受到影响。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增长56.7%至130.9亿美元。第一季度合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增长59.6%至229.8亿美元。1—4月,利用外资增长46.9%,依然保持较高增幅。
非典疫情到底会给外商投资带来多大的影响?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和分析,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得出结论: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的热土。
有关人士分析,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外资依然看好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如果说20年前、10年前,这个巨大的市场只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的话,那么现在这个市场已经变成一个现实的市场了,特别是在沿海一带,大量的国外商品已经能够被中国的很多老百姓消费了。第二是中国有一个比较好的、稳定的政治和宏观经济环境。第三,中国有比较高素质的、而工资又不是很高的劳动力。非典的影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这三个最重要的特点。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次非典不会对中国的投资有很大影响。
“在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投资安全、投资环境,中国都是最具竞争力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金伯生说:“这一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说,尽管今年“广交会”期间对中国商品的新订单有所减少,但是,没有任何可靠的报道说“非典”中断了维持中国出口力量的供应链。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郑杏娟说:“选择投资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及其巨大市场潜力,尤其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供应。这些因素都不会因为‘非典’而改变,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基本吸引力并未丧失。”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占GDP的五成以上。近年来在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特别是“9·11”事件后,全球生产转移效应使我国“全球制造基地”的地位更加突出。有关人士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仍将继续保持其重要的地位,外国投资者和厂商已经形成的长期稳定的全球供应链不会因为非典这一偶发性危机而在中国这一环节上发生断裂。相反,谁都无法承受放弃中国市场的损失。
由此,我们看到,即使在疫情严重的北京,今年即将引进的10家外商合资企业,没有一家因非典改变原有进军北京市场的计划。4月份,北京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43家,同比增长53.8%;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23亿美元,同比增长50.7%。 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设厂,它们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不会停滞。摩托罗拉投资5亿美元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的计划未因非典搁浅;德国大众、爱立信、西门子、丰田汽车等大批公司的在华投资计划将继续进行;东芝复印机、富士康等众多已经在深圳投资设厂的大跨国公司纷纷制定了扩大生产、再上项目的新计划。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5月13日公布一项最新调查结果,认为全球直接投资流量在中期内将出现上升势头,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重要的对外投资国。主持这项调查的贸发会议投资问题专家詹晓宁说,根据有关外资批准数、外资意向的观察和预测情况,今后几年内,中国吸收外资的趋势仍十分看好。他说,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拥有许多有利条件,包括廉价的劳动力、稳定的保护投资政策和广阔的市场等。
可以看出,多数投资者已经达成共识,即非典仅具有短期性的影响,不会根本改变企业的盈利能力。近期外资公司会推迟相关的商务活动,合同外商直接投资也难免会有延误,但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将会继续。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投资决策的基本因素是市场、劳动力成本等长期因素,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时间的敏感度并不明显,而是否投资是一项长期决策。仅从这一点来看,外国直接投资的谈判也许会暂时中止,但不会让跨国公司做出扭转性的重大决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金伯生认为,我国吸引外资已经步入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尽管非典疫情可能会使今年二季度的引资增势放缓,但中国全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极有可能突破600亿美元。这种判断有以下两点为依据,其一,今年一季度的高速增长为全年突破600亿美元埋下伏笔;其二,去年高达827亿美元的合同利用外资金额,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今年入账。
金伯生分析认为,去年外商投资的特点是,多在制造业大型项目上加码,同时零售等服务业吸收外资步伐加快,在华跨国公司追加投资剧增。外资企业出口保持高增长,其出口比重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的52.2%,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超过八成。从外资产业结构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约占73%,服务业约占25%,农业约占2%。
金伯生表示,我国利用外资已历经4个五年计划,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开放、软硬环境的改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西部开发、奥运与世博会的即将召开、社会稳定等多种利好消息,都将刺激外商加快投资步伐。同时,政府还将不断出台一系列积极引资的导向性政策,吸收外资继续高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有关分析则显得更为乐观:“十五”期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将超出“九五”年均值,可以说,超过年平均500亿美元不久将成为现实。从今后10年世界经济贸易和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来预测外商对华投资,2006年至2010年,我国在国际资本的大环境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突然转弱的可能性不大,年平均额有望在连续增长的基数上大大超过前5年,达到年均1000亿美元的可能性很大。另一方面,世界直接投资的约80%是以跨国并购形式实现的。目前流入我国的直接投资中虽然仅约5%采取了并购形式,但随着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我国也将逐步跟上世界跨国并购的发展趋势,这将进一步挖掘出我国吸收外资的巨大潜力。
关注投资问题
调整投资结构
更好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除了进一步加强投资力度,保持投资量的增长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投资结构的问题。投资结构的调整比单纯投资数量的增加意义更重大。
非典疫情客观上也给投资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机会。如产品在市场上过剩的一些产业、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业,其投资结构势必要进行调整。而与抗击非典直接相关的医药产业、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其投资力度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非典也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和消费热点,这些领域的投资也会快速升温,像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现代物流等。
在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投资结构还将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向高科技产业倾斜,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和引导服务业发展;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向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倾斜,促进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而另一方面,在某些产业、某些地区还存在着投资局部过热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信息表明,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投资增幅高达154%。在投资高增长的同时,钢铁结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部分省市钢铁低水平产能扩张迅速、产量增长过猛,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被关闭的小钢厂死灰复燃的情况;有关专家还提醒,当前要防止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目前,我国电解铝已经呈供大于求的格局,电解铝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同时,国内氧化铝资源短缺,但仍有一些地方和企业准备大规模扩大电解铝产能;国家明令禁止的小水泥、小玻璃在一些地方又死灰复燃;新的汽车项目纷纷上马,全国已有23个省市建成轿车(含微型车)生产线,产业结构趋同、规模小、布局散、秩序乱和自主开发能力弱的矛盾突出。
房地产局部投资过热的现象必须认真对待。在房地产是否出现泡沫的争论声中,一季度房地产增长速度不减,开发投资又比上年同季增长34.9%。当前房地产市场购销两旺,总体上健康发展,但一些地方的“圈地热”、高档商品房开发热的情况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和纠正。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土地购置金额和面积均比去年同季增长超过了六成。土地交易价格比上年同季上涨8.5%,比上年四季度涨幅增加了0.7个百分点。此外,商品房空置面积的增速出现反弹。1至3月份,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8.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
警惕基础设施的重复、超前建设。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不顾财力和民众的承受能力,打着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旗号,盲目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一百年不落后”等不切实际的“大跃进”式的口号,用搞运动的形式进行投资与建设。如几乎所有的城镇都在大量兴建广场、草坪、政府大楼等各类标志性建筑。这种畸形的政府投资行为制造了虚假的地方经济繁荣,加重了企业与社会的负担,对社会投资产生了误导作用。一些地区机场布点过于稠密,建成后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沿海、沿江新建扩建大型深水泊位码头成风,吞吐能力严重闲置。一些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地方花费巨资修建的高速公路,车流量稀少,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将进一步加剧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延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程。
投资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非典疫情给我国投资结构调整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应急——调整——提升”,既是当前投资领域的一项任务,也将是中国经济即将走出的一条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