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经济顽疾为什么越治越严重
2013-07-05 11:02:21 来源:兰瑞环球
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仅仅从股市近期的暴跌中显现出来,而且,从企业现实层面来看,也展现的十分显著,民营企业不仅仅缺乏的是信贷,还缺乏盈利空间。
这一判断得到了数据方面的一些支撑,官方发布的6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1%,低于5月的50.8%。这是4个月以来的最低位,略高于预期。PMI数值标志着制造业扩张与收缩的分界线50%滑落意味着,由于内需低迷,中国工厂实际上已经停止增长。汇丰PMI调查以私营部门的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国官方PMI调查以国有企业为主,6月汇丰PMI数值下跌至48.2%,创下9个月的新低。
经济放缓的阻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产能过剩。金融时报记者吉密欧的一个描述,还是比较贴近当前现实的。从化工和水泥到推土机和平板电视,产能过剩在中国各个产业中随处可见,这拉低了企业在中国国内以及海外市场的利润水平,并进一步威胁到中国已然疲弱的经济增长势头。产生巨大产能过剩的原因,在吉密欧看来是"产业政策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种政府补贴推动整个行业在一夜之间迅速扩张。雄心勃勃的地方政府官员喜欢把巨额的政府资金投向他们希望能够成功的企业,进而带来仕途升迁"。
不可否认,吉密欧的观点能够反映一部分现实,基本上也是一种常识性判断,产能过剩更深的根源在于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没能及时转型,主要特征是,我们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只是价值链的低端位置,也就是微笑曲线的底端。我们是全球闻名的世界工厂,只不过这个世界工厂主要是一个加工厂,依靠的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目前,这两种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
就劳动力价格而言,工资水平已经涨上去了,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但是,上升后的劳动力却并不富裕,钱多了,但东西也贵了,甚至必需品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工资上涨的速度。
与此同时,官方的数据还反映订单不足、劳动力成本上涨、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7%、45.4%和13.6%,环比上升4.3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就业吃紧的局面仍在持续。官方PMI数据显示,6月从业人员指数为48.7%,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并已连续13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这是一个非常吊诡的局面,一方面是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找工作非常不容易。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并非是一些人所言的懒惰所致,因为很多工资根本抵不过当地的消费。
就资源而言,很多地方的资源已经枯竭,而且,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危机。资料显示,我国GDP 总量占全球GDP 的比重约为7%,但我国同期的电力、石油、铝、铜、钢材等能源、动力和原材料的消耗占世界同期消耗的比例,均远高于我国GDP 在全球中所占比重。这种资源消耗型的模式,很难持续下去,因为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很多在未来可能很宝贵的资源,现在都耗尽了,实在是得不偿失。很多以资源消耗建构起来的城市,已经现实地感受到了这种危机,比如很多老工业基地,要么萎缩,要么转型。
在经济发展从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的过程中,创新就非常关键。目前,研发人员总量超过196.5 万人年,仅次于美国。但国际一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匮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仅有l 万名左右,高层次自主创业人才在全部创业人才中仅占2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又与我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弊端丛生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企业无法在正常的机制保障下进行科研人员的培养与技术的开发,原因是国内很多企业奉行的是跟随战略,发现一种新技术或者一种新模式利润丰厚,蜂拥而至的山寨模式就将创新企业的利润瓜分,更有甚至,以假乱真,破坏创新企业的名誉,将整个市场搞乱了。
过剩经济问题涌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对策不从根本上去解决创新的保障机制和刺激机制存在的问题,过剩顽疾就不能真正得以解决。出台再多的套刺激政策,可能只会更加增加过剩的程度,而不能解决过剩的危机。需要强调的是,创新不仅仅是科技上的创新,现代社会更核心的创新企业观念的创新和盈利模式的创新。将创新仅仅理解为科技上的创新,已经被历史证实是失败的,也会变得很空很假很虚,不能大规模地转换成为现实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