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调整怎么成了怪胎?

2013-02-28 10:45:16    来源:兰瑞环球


油价,在元宵节这一天,终于又涨了。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而就在同一时间,台湾下调了燃油价格,一涨一跌的巨大反差引发了网友们的愤怒吐槽。而一位厦门大学的专家则声称,发改委元宵节当天宣布油价上调消息,或因近期国际油价大跌,汽柴油的上涨幅度基本接近满额调整,"如果继续延迟上调油价,本轮油价调整可能会搁浅。"这更让网友们愤愤不平,难道不调这一次价、不赚这些钱不行吗?
其实,台湾"中油公司"在这次下调油价之前,由于其油价是一周一调,已经连涨几周。之所以这次油价上调引发了这么大的反应,除了一涨一跌的巧合外,根源还在于对国内油价定价机制不满的长期积累。

2009年,国内调整了油价定价机制,根据2009年5月8日发改委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调整后的新定价机制为:"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我们来看看自从有了这"22个工作日"后,发生了什么?在这一油价调整机制下,共进行了22次调整,其中14次上调,8次下调。对于上调的反应明显比下调灵敏。因为油价的波动向上增长缓慢,向下下跌一般比较剧烈,急跌几天以后,说不定又转头向上了,以至于在22天如此长的周期里,下跌超过4%的情形比起上涨4%要少得多,所以反映到公众眼里,就是非常直观的涨易跌难的感受。再来比较一下,在实行新的调价机制以前,2008年6月底,国际原油价格在140美元附近,当时国内93号汽油的价格是每升6.2元,而现在国际油价在95美元左右,可是国内93号汽油的价格已经在每升8元左右。说是跟国际油价接轨,接轨的方式就是赤裸裸的涨价。所以你不得不佩服这22个工作日的天才设计,这样鬼斧神工的手笔充分保障了油价上涨是大概率事件,让保险行业的精算师们都自叹不如。一再上涨之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油价负担已经是国际上的高标准。彭博社近期公布了全球58个人均日收入大于3.5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平均零售油价的排名。中国油价排名第45,油价负担全球第9。而美国油价低,油价排名第51,油价负担的排名却是第56位。

油价的调整跟踪国际原油价格,是一种市场化行为,是向国际接轨,可是这种迟缓、滞后、易涨难跌的调价机制已经饱受诟病。因为在垄断的经营体制下,我们的油价调整体制变成了一个似市场化而又非市场化的怪胎。民营油企实际上被排除在外,而牢牢占据垄断地位的两桶油,能说得清楚成品油的成本是多少、盈利是多少,面对高高在上的油价,它所对应的油品又是多少吗?让一些专家都感叹的是,人家的油价怎么调整套用什么公式都清清楚楚,一算就可以算出来,可我们呢?对大多数民众来说,弄得清楚4%是怎么来的,22个工作日的移动平均价格是怎么跟踪的吗?垄断就意味着话语权,消费者只有在涨价前夕乖乖去排队加油的份。

油价新机制需要制定,石油经营的垄断更应该破除,只有在充分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才能享受到明白、清楚、透明、合理的油价。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