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降息降准概率有多大?

2013-02-01 10:48:17    来源:兰瑞环球


印度央行于1月29日宣布,将基准贷款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7.75%,同时将该国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25个基点至4.0%。面对印度今年首度降息和降准,很多专家建议鉴于发达国家纷纷开动印钞机,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变数。为了确保国内经济"稳增长"目标的实现,我国央行也应该在全国两会之后宣布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降准和降息。

资料显示,自去年六七月期间我国央行在相隔一个月的时间内二次降息之外,再无降准和降息的举动,一般是通过逆回购的方式来给市场注入流动性。所谓逆回购,就是央行通过购买短期国债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原因也很简单,逆回购工具,远比降准、降息更能迅速、及时调节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而且负作用小。笔者认为,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仍以稳健为主,未来降准和降息几乎无望。

首先,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安倍内阁最近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提升本国经济,尽管QE4和OMT的边际效力正在递减,但最终能向世界市场泄出多少流动性,目前还需观察。鉴于目前人民币还处于升值通道之中,所以我国央行对此则高度重视,如果现在贸然频频宣布降准或降息,那么届时若大量热钱流入中国,那么中国的央行就会陷入完全被动状态之中。

再者,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周期性问题。就是要从一种旧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成新的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所以宽松货币政策解决不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针对当前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我国政府应出台并落实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解决。如果现在采取降准和降息,那么就会立即导致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的上升。一旦开错了药方,那么中国经济未来极有可能陷入"滞涨"的尴尬困境。

再次,2013年的第一个月已近尾声,多家机构预测,1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将出现井喷,可能在9800亿元至1万亿元之间。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社会并不缺乏流动性,而是信贷资源的错配所致,一方面商业银行将大量低息贷款流向了国企、央企、地方融资平台等,为将来的不良贷款上升埋下隐患。另一方面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却贷不到款。或者要面临抽贷、利率上浮、以承兑汇票替代现金、高比例的存款保证等,这让民营企业的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如何打通银行业和民营经济之间的信贷渠道,让其更好的获得资金的支持才是关键。而光靠降准和降息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最后,细心的人发现,即使是去年七月间央行的宣布的降息,也是扩大了存款利率的自由浮动范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未来银行的利差空间将大幅缩小,银行的信贷扩张的热情必将得到遏制。其实,在2012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15.7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达8.2万亿元,占比52%,这一比例较之10年之前的八九成已经大幅下降。这说明社会的融资需求已经不单依赖银行信贷这种间接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而是可以通过发放企业债券、IPO、信托、委托贷款等方式来解决,由此来看央行未来对经济调控的影响力将日趋衰弱,所以现在动用降准、降息工具的正面效力已大不如前。现在央行正试图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减少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来逐步与成熟的国际金融市场接轨。

欧、美、日在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时,只要物价稳定,宽松政策便可一直持续下去,而中国的货币政策采取的是多目标制,即要维持经济增长需要的流动性,又要稳定物价和控制资产泡沫,还要看国内就业情况和国际流动性环境如何。可以毫不夸张的讲,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其实就是在走钢丝,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鉴于降准和降息的杀伤力远比"逆回购"工具要大得多,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今年中国央行降准降息的空间都将极为有限!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