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无起色,PMI回升基础不牢固
2012-12-05 11:13:16 来源:兰瑞环球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了50.6%,这不仅比10月份上升0.4个百分点,而且是连续两月站在荣枯线上方。PMI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标,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中国11月份的PMI,再一次证明中国经济已经度过了今年上半年以来由增速下降所带来的困难时期,开始企稳回升。
其实,11月份PMI指数回升是可以预期的,因为早在前几天,由汇丰提前公布的11月份PMI已经揭示了这个指数的上升趋势,并且也站到了荣枯线上方而且,统计局等国家有关部门上月陆续公布的其他经济数据,如PPI、进出口数据等也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走出底部,正在缓慢回升,现在公布的11月份PMI数据,只是进一步确认了这种趋势。
此次经济走势从上半年的下行到下半年的回稳,证明了中央政府提出的"稳增长"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但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稳增长",其主要的手段仍然只能是启动投资,虽然这一次政府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克制,但此次经济趋好仍然是依赖政府推动的投资才实现的。这从此次公布的PMI指数的构成也可看出。在PMI分类指数中,大型企业的PMI达到51.4%,比综合指数高出了0.8个百分点,而中型企业的PMI指数则为49.7%,仅比10月份回升0.4个百分点,而且仍在荣枯线之下。至于小型企业的PMI指数,仅为46.1%,这一指数自今年4月以来一直远离荣枯线,而且11月份的数据比10月份下降了高达1.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11月份PMI表明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不仅没有因经济企稳而有所改善,反而有恶化下去的趋势。
大中小型企业的PMI指数表现出的不同状态,显然与它们在政府推行的"稳增长"措施中受惠于政策照拂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我国的大型企业,大都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了相当高的地位,而它们又与政府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因此,当政府为实现"稳增长"目标而推出一些举措时,大型企业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是,这也决定了政策的辐射效应将决定于企业与政府的亲疏关系而表现出强弱之分,那些离政府比较远,在资本性质上又以民间资本居多的小企业,自然难以得到政策的照拂,因此它们未能在此次"稳增长"中随着经济回升而出现起色,便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中小企业虽然体量较小,单个地看,它们的兴衰起落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几乎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它们却是离底层民众最近的一个企业群体,它们在我国就业市场上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据来自深圳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数据显示,深圳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市40多万家企业中的99%,完成了出口额的77%,并解决了86%的就业,中小企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大半边天"。深圳作为新兴城市,中小企业占的比重可能高出了全国,但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由此也可见一斑。因此,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其中的小企业的PMI仍然处于低谷,难以上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表明中国经济近期出现的企稳回升的基础还很不牢固,或者说,即使总的PMI以及其他经济数据都出现了回升,但这种由大企业独享的回升,至多只能给占就业人口很低比例的大企业职工带来好处,却无法让更广大的民众享受到实际利益。
PMI回升,固然值得庆幸,但是其中的结构性缺陷,却深刻地反映出中国经济结构所存在的失衡仍然存在。当经济增速出现下降的时候,政府以"稳增长"来改变下降趋势,当然有其必要性,但是依靠原有经济模式展开的"稳增长",仍然是利用政府的权力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它并不能解决中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所产生的问题,反而有可能使国有资本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得到固化。要让中国经济能够建立起稳定增长的机制,关键还在于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市场,让所有资本在同样的条件下展开充分的市场博弈,就目前来说,尤其需要提高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通过它们的成长保证占就业人口大多数的民众的收入能够不断增长,这样的经济上升才是踏实而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