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从分散再到集中 基金策略悄然“复辟”
2010-08-26 15:21:27 来源:经济观察报
股指从1月份开始上涨,截至5月底,上涨幅度达到15%左右。而上涨行业和龙头股恰好是基金重仓的股票,甚至有些基金股票集中度达到90%,所以有人认为,基金业开始掀起一场复辟运动,又开始集中投资,基金业是这段上涨行情的最大赢家。在基金公司的投资是集中还是分散的选择上,除了投资理念因素外,似乎也在预示着市场的发展方向。
基金引领市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2003年股市行情将由大盘蓝筹股来演绎。
从2003年1月开始,上证指数从1311点开始启动,最高达到1650点,涨幅为20%左右。但截至5月23日,沪深两市1300多只股票中有一半以上的股票处于下跌状态,上涨的股票仅有二百多只,并且多集中在金融业、钢铁业、汽车制造业等板块上。金融股、汽车制造股、钢铁股最高涨幅分别为35%、40%和30%,明显高于大盘的涨幅。
而与此同时,一季度金融保险业市场价值为542.38亿元,其中基金投资61.70亿元,占11.38%;交通运输业市场价值为700.31亿元,其中基金投资72.50亿元,占10.35%;金属和非金属行业的市场价值为1311.32亿元,其中基金投资70.11亿元,占5.35%。这几个行业是基金投资比例最高的行业。
对以上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后,专家的初步结论是:2003年金融业、钢铁业和汽车制造业明显上涨是因为基金对这些行业进行了超比例持有的缘故。
4月份上海市场成交额为3758亿元,而招商银行、上海汽车、浦发银行、宝钢股份、中信证券、中石化、上港集箱、华能国际、中国联通等9只股票成交额共计858亿元,占上海市场成交额的23%。
由此,专家的第二个结论是:新增资金和长线资金多青睐金融业、钢铁业和汽车制造业中的绩优蓝筹股。
另外,从基金第一季度持股的集中度上看,基金共同持股占该股流通股比例最大的前十名股票依次为:招商银行(54.42%)、上海机场(32.09%)、盐田港(31.08%)、外运发展(29.95%)、宝钢股份(28.01%)、同仁堂(27.52%)、扬子石化(25.03%)、深圳机场(23.54%)、华能国际(23.13%)、福田汽车(22.30%)。
“2003年涨幅居于前列的股票几乎全部被基金重仓持有,所以基金引领了市场行情。”这是专家得出的第三个结论。
从1998年基金开始集中投资后,基金投资股票的集中度在2001年四季度开始下降之后,在2002年三季度末达最低点,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则明显上升。而这期间,1999年爆发的“5·19”行情,2001年6月行情结束,今年1月市场再度启动,在基金集中和分散的选择上,似乎也在喻示着市场的方向。
资理念的轮回
从集中到分散,再从分散回归集中,基金的投资风格经历了一个轮回。
1998年初,证券投资基金业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一批新基金公司纷纷成立,当时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员多来自券商,这些人身上无可避免地带着券商的烙印,最直观的表现是基金投资延续以前券商“做庄”式的投资风格。
那个年代的“投资明星”当属华安基金和博时基金。华安奉行的是“精选个股、集中投资、长期持有”的经典投资策略,博时则一直坚持价值投资策略,这种投资风格因“5·19”行情得到张扬。那轮行情中,科技股走势不凡,网络股更是辉煌一时,像东方电子、风华高科等股票正是因为基金重仓持有而被市场热烈追捧,当时博时所持的科技股占到基金净值的70%以上。
博时和华安基金的净值不断增加,“辉煌一时”是人们事后的形容,为了比拼业绩,其他基金公司也竞相开始“精选个股、集中投资”,但却不是长期持有。在2000年6月之前,虽有专家和市场人士对这种投资风格提出质疑,但被一片叫好声所湮没。
表面辉煌不能掩盖基金投资中的巨大隐患。当时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一块钱”的故事,即基金公司接某个庄家的股票,而庄家则给基金公司的相关人士“一块钱”,当然这不是真的只有一块钱。
2000年4月,市场上已有了10家基金公司和22只基金,但也并非每家基金公司都遵循这种“集中投资”的风格,洁身自好者便是嘉实基金,按照基金泰和设计者洪磊的初衷,基金泰和奉行的是分散投资的理念,从1999年5月基金泰和建仓完毕到2000年第1季度,泰和的股票集中度一直保持在20%左右。投资理念无好坏之分,关键是泰和的业绩表现平平,在其他基金公司净值不断攀升的衬托下,公司管理层遭到来自大股东的质疑,嘉实基金内部出现人事地震。
嘉实内部的地震吸引了社会各界对基金投资理念的关注,基金投资是该集中还是分散在中国第一次这样被热烈地讨论,在2000年10月争论达到一个顶峰,《财经》的“基金黑幕”将基金投资过程中不规范行为曝光,包括专家和学者在内的社会舆论开始针砭基金投资中的不规范行为,以大成基金为代表的十家基金公司给予反击。
其后,基金因为持股集中度过高所引发的股票流通性不足的问题开始暴露。由于银广夏和数码测绘等问题股,大成基金也开始低调起来,华安从2000年中期就开始不断减轻重仓股,但还是遭遇了问题股东方电子。迫于压力,博时基金更换了好几个基金经理,即使从事后看,整个投资过程并没有太大失误,但当时舆论压力太大了。基金业的信誉由此一落千丈,原先笼罩在基金头上的光环消失殆尽。
基金业开始了沉默和反思。这种迷惘持续到2001年上半年,当时基金泰和技压群芳,其净值增长率在众基金中名列第一,基金经理们开始接纳和认同了“分散投资”。2001年下半年开始实践,鹏华基金更是将此理念演绎到极致,在2002年第三季度,鹏华所持股票达到500多只。
另一方面,社保基金选秀也助长了基金业对“分散投资”理念的追捧,选秀工作在2002年11月结束,博时、嘉实、南方、华夏、长盛、鹏华成为社保基金的第一批理财人,一向业绩不错的华安意外落榜,有人猜测:可能华安的“集中投资”理念不被理事会所认可。
但事实上,2002年全年积极投资的基金净值增长率为-8.91%,而指数化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为11.44%,分散投资并不能比集中投资获得一个更好的收益率。
2002年第四季度,集中投资开始“复辟”,华夏基金的基金——兴华股票集中度达到90%以上,持仓第一名宝钢股份占股票投资的比率为23%,基金兴科更是明确提出了“将在2003相对集中投资”。2003年第一季度,基金兴华投资股票仅23只,而兴华业绩却连续两年蝉联第一。于是,新老基金公司又开始“适当集中投资”,例如,鹏华的持股数又开始减少,鹏华行业成长在2003年第一季度所投股票仅30多只。
对此,华夏基金的王亚伟认为,从集中到分散,再从分散回归集中,反映了基金业的一个认识过程。但他也表示:现在这种集中和以前的集中有本质区别,以前的集中没有充分考虑流动性的集中,现在集中是一种相对的集中,虽然某只基金对某只股票投资占基金净值比较高,但是占股票净值的比例十分少,而且是在保证基金充分流动性下的集中。
“另外,基金公司都相信一个理念:他们所投资的股票具有增长潜力,只是投资价值被低估了。”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假如你没有发现一只股票比你手中所持股票更好的话,为什么不选择投资你手中股票。”王亚伟则从另一角度阐释了这个观点。
对此,翁开松告戒投资者,“不管分散还是集中,上市公司业绩都是至关重要的。”他认为,“集中投资也要动态地把握,当市场对基金所投资的股票进行价值挖掘,造成股票价格上涨,而上涨后的股票是否值得投资就值得斟酌一下。例如,上海汽车在年初时价格仅7元,现在为13元,假如其业绩明年还能高增长,价值就可能被低估,但如果不能高增长,就存在被高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