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旱灾会导致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吗?

2012-08-08 11:08:45    来源:兰瑞环球

美国的世纪大旱导致美国农产品价格暴涨,而由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大旱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锐减,也直接导致了国际粮价大幅飙升。中国粮食总体上虽然保持自给,但是大豆却八成依赖进口,年进口量接近6000万吨,从美国进口的大豆超过3成。透过大豆这个通道,美国大旱必然对中国粮价造成影响。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6月开始至7月底,我国自美进口大豆价格已经累计上涨约25%。

很多人担心美国旱灾会由此对中国构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在我国CPI统计中,食品占有最大的单一权重--31.39%(2011年下调了食品权重,之前为33.6%)。之所以给食品近三成的权重,是因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平均支出接近三成。衣食住行中,"食"仍占第一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比例会不断降低,CPI中的食品权重也会不断降低。发达国家食品权重普遍低于我们,美国CPI中食品权重15%,只有我们的一半。也就是说,当前阶段,食品价格的变化对CPI的影响是最大的。毫无疑问,美国大旱肯定会推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从而对中国CPI上涨造成压力,这是美国旱灾会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逻辑。

但是这样的逻辑仅对了一半。美国旱灾推动中国食品价格上涨是真,但是却难以推动中国的CPI。因为商品的价格是以货币表示的,在货币总量既定的前提下,食品价格上涨意味着食品占用更多的货币留给非食品商品的货币就减少了,这意味着非食品价格的下跌,总的CPI保持不变。但是现实中,货币供给量总是不断增加的,所以我们很难看到食品价格上涨时,非食品商品价格下跌,因为在食品占用更多货币的同时,留给非食品的货币并没有减少。这就导致了物价的全面上涨。CPI上涨永远是因为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超过全社会商品供给增长速度导致的。

因此,美国旱灾导致中国输入型通胀的说法是不对的。"通货膨胀"只可能来自于内部,而不可能从外部输入。相反,从外部进口的商品不但不会带来通胀,反而会降低国内通胀。因为如果切断外部商品输入,商品供给减少,反而会加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

但是,如果从外部进口的不是商品而是货币,则会导致"输入型通胀"。这正是中国过去10多年经历的事情。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不到十年的功夫于2009年成为全球出口第一大国,但是我们并不是全球第一进口国。这意味着我们的出口多过进口,出口的商品一部分换回进口的商品,差额则是换回一大堆外汇,即外国货币,主要是美元。也就是说,我们出口的相当一部分商品并不是交换回等价值的外国商品,而是外国货币。这些外币到哪里去了呢?大部分到了央行手里。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截至2012年6月底,央行总资产286071.05亿元人民币,其中外汇就占了235189.82亿元人民币,占比82.2%。那么央行的外汇怎么来的?用人民币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买进的。那么央行的人民币哪来的呢?不是央行赚的(央行是非盈利机构),是央行直接印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进口"外汇,通过央行变成人民币在国内流通。进口的外汇越多,我们的通胀就越厉害。

过去五年,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资产增长了120%,如今28.6万亿人民币(约合4.5万亿美元)的总资产雄踞全球央行之首,大大超过美联储、欧洲央行的3万亿美元和3.5万亿美元总资产。我们知道,央行几乎是没有个人净资产的,总资产几乎全部对应着负债,而央行的负债绝大部分体现为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全球央行第一,换一句话说,中国人民银行发钞能力全球央行第一。货币发行的越多,物价自然上涨得越厉害。而导致中国央行大肆印钞的首要因素就是外汇占款,也就是因为我们"进口"了太多的外汇,央行被迫发行人民币予以对冲。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占总资产的比重不过40%,如今上升到82.2%,翻了一番有余。试想,如果这么多年来,我们不是大量"进口"外汇,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绝对不会积累这么多外汇,因之投放出去的人民币也将大幅减少,社会的物价水平也将大幅降低。

进口商品不会导致输入型通胀,进口外汇才会,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更理智地看待商品进出口问题。各国政府认为出口有利于促进国内生产增加就业,进口则对国内生产不利,纷纷奉行出口战略。当人人都想多出口、少进口时,贸易战不可避免了。其实,出口是为了进口,进出口平衡才是对一国经济最有利的。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