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民众财富是宏观调控底线

2012-03-26 10:51:56    来源:兰瑞环球


前不久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和委员围绕经济转型和收入分配改革等问题展开热议,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而温总理在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对改革的强烈呼吁,以及对反改革思潮的忧虑和强烈抨击,更是让各界倍感振奋。料想在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以收入分配改革为突破点,围绕夯实民众财富和改革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宏观政策会做出实质性的回应。

改革也好,经济发展也好,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民众的财富,国家的宏观政策应该围绕增加民众财富的目标设计和制定。比如,在货币政策方面,代表和委员关心最多的是中国银行业的"暴利"问题和负利率问题。中国银行业2011年的净利润超过万亿大关,增幅高达30%以上,占到全球银行总利润的20%,而利润的来源90%左右是依靠政策保护的"存贷差",真正体现银行业自身竞争力的第三方业务收入,对利润的贡献大多不及10%。在银行业利润屡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过重的融资成本而生存困难。银行利润的暴涨还建立在已经超过20个月的负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全年,我国CPI比上年上涨5.4%;而最新调整的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5%,百姓实际存款利息收益为-1.9%。也就是说,存一年定期,1万元会"缩水"190元,过去三年,13亿人因为负利率而导致财富缩水6000多亿,每个人付出了500元的成本。很显然,在银行主要依靠存贷差、每次通胀都通过负利率让民众承担通胀成本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但没有起到保卫民众财富的作用,而是和很多历史上的其他政策一样,悄悄转嫁了通胀的成本。

特别是,在最近经济数据不太好的情况下,又有人提出放松货币。尽管2月份CPI降至3.2%的低值,但并不意味着本轮通胀已经远去。在欧美货币政策宽松依旧,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受各种因素影响持续走高,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中国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一个价格全面上涨的时代,千万不能对通胀形势过于乐观。控制货币应该成为央行的长期工作,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因为负利率和货币泛滥而侵蚀民众财富,也应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之一。

税收政策也是如此。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增幅高达24%,远远超过G DP的增长,也远远超过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加上土地出让金等其他收入,政府的收入超过13万亿,等于平均每个中国人交给政府的钱是1万元。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建立在去年实体经济特别困难的情况下。根据调查,去年大量中小微企业倒闭,除了融资困难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通胀背景下税负太重,减税已经成为时不我待的重大经济课题,大连万达的王健林、娃哈哈的宗庆后、TCL的李东生以及联想集团的杨元庆这次在"两会"上都谈及企业税负过重的问题。

不管如何计算,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就宏观税负的总体水平而言,还是间接税在整个税收中所占的比例而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是比较高的。从宏观税负的总水平看,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发展中国家的合理宏观税负应该在20%左右,中国目前的宏观税负保守测算应该在35%,和美国的总体水平差不多。这样,一方面是宏观税负总体水平远远超过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水平,另一方面,过高的间接税让企业不堪重负。这种税收负担不利于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过重的税负下,企业是没有任何动力搞转型的。   

税负太重,是从国民经济的大蛋糕中政府拿得太多,而通胀与负利率又悄悄地拿走了民众分得的财富。这种税收和货币政策显然是侵蚀民众财富,而不是保卫民众财富的。对于中国致力于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而言,没有一个合理的税收基础,没有一个不让民众财富缩水的货币政策,再加上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民众的消费能力只能日益萎缩,所谓的扩大内需战略最终只能沦为一句空话。保卫民众的财富,而不是让民众的财富缩水,应该成为政府宏观政策的伦理底线。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