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三个靶点—各路经济学者畅叙经济大势
2010-08-26 15:17:01
非典肆虐,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论坛却少有地热闹,各路经济学者畅叙中国经济大势,最终三个话题聚成靶点,争论甚激,现择要刊出,以飨读者。———编者
(一)目前经济增长中的隐忧
张曙光(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有三大因素引领中国经济增长趋势,而三者叠加、同步出现,导致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测算为9%)。具体说:第一个驱动因素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对投资和出口的带动效应;第二个因素是城市化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第三个是新型消费品拉动增长周期。
很多人根据第一季度有将近10%的GDP增长就断言经济过热,但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依据还不充足。一是判断经济是否过热不能简单地看增长,而是要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而中国经济运行长期处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态,目前还没有根本改变。
二是要看哪些因素是支持经济增长,有没有持续性。如前所述,中国经济有三大支撑因素,有相当的持续性。
三是看经济增长是否超过潜在的水平。一季度经济增长,可能接近现在潜在增长率的上限,这只是一种恢复的性质。应当清醒看到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其内在的缺陷也很明显。体制性的过热因素依然存在,特别是新任地方领导比较年轻,创造政绩的期望很高,上很多大项目。
宋养琰(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增长、高速度,在很大程度说是靠高投入—高产出。尽管这几年好一些,产品科技含量在增高、结构调整的进度在加快,使得我们经济增长附加值增大。但是,高投入—高增长这样一个因素,仍然在发挥作用。这种高投入—高产值的增长,我认为不能够持久。因为这种增长,容易造成经济过热,相应产生许多无效资本、无效投入、重复建设,使生产过剩、大量商品积压、竞争加剧、企业竞争效率下降,甚至许多企业会倒闭破产。这恐怕是不能不值得重视的地方,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这种情况越容易出现。
目前在一些领域已经产生了泡沫,比如房地产。实际上有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房地产过热、土地占用过多、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据权威部门统计,2002年房地产投资,增幅32%,施工面积增幅28%,销售面积增幅30%,销售金额增幅高达37%。到去年7月份,房地产闲置达到12亿平方米。其中,闲置一年以上的达到50%以上。就是说,50%以上的房子没有人住,占有资金达到2900亿元之多。这种状况表明房地产项目上已经出现了泡沫。另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在建或者是准备上马的地铁项目有20多个,总投资将达2000亿元左右,还有,有些地方造桥要造最长的,修路要修最好的,最好是一级公路或者是高速公路,盖楼要盖最高的等等。这些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中国是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宋养琰:中国工业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计划经济以军需导向的工业化阶段、改革开放后前20年民生工业化补课阶段和入世以后全方位开放的再工业化阶段。中国入世以后,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在中国身上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增长最快。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当中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1.4%上升到1997年的5.9%,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新生力量。但中国和日本的15%、美国的20%多相比,距离还是很大。
张曙光:中国在加工业成熟以前,工业增长的空间很大。目前,中国更多是扮演着一个非技术和创新类组装工业的角色,而不是扮演世界车间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需要对外开放,来缩小自己在质地方面的差距。比如现在产量占世界第一的家电、煤、钢的核心技术中国并没有掌握,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特别是管理方面,还需要提高。
但是,由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比如说劳动力的优势和教育优势、门类齐全的工业配套优势、潜力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优势,使得中国肯定会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所以,入世以来,这个因素就在逐渐的增强,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全世界产业转移的浪潮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去年和今年一季度外商投资的增长,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一季度外商投资协议的和实际的都增长50%多,这个增长是相当快的。而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外贸出口一半以上,占加工贸易70%以上,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带动非常明显。据估算,仅此因素就额外拉动中国经济一个百分点左右。
盛洪(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跟当年的英国和日本不太一样,跟美国有一点类似,就是有巨大市场。中国本身人口就多,当收入达到一定的高度,中国市场就会呈现一个良性增长态势。按照克鲁格曼的观点,巨大市场会产生巨大产业和巨大企业,带来企业规模经济和产业规模经济,自然给这个国家的产业带来优势。
现在,市场巨大,是那些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的一个最重要的战略性判断。因为在别的国家,比如在丹麦或者是瑞典,仅依赖它们的市场永远不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巨大企业。所以,巨大市场吸引到中国的外国投资迅速增长,这个是非常清楚的。除此之外,由于所谓美国的恐怖主义和伊拉克战争等因素,资本跑到安全的地方也是一个战略性考虑。
(三)农民工权利如何保障
茅于轼(天则经济研究所):工人收入为什么低?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利润的刺激,另一个是工人的权利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行各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企业要想得到超额利润,要么进行技术或者管理创新要么加班加点。创新是不能模仿的,但是加班加点是可以模仿的,本来干8个小时,现在干10个小时,超额利润就产生了。但是,加班加点的人却往往拿不到加班加点的工资。
仲大军(经济学者):劳工价格低的原因不光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且也是劳工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的恶果。如果一个劳工没有维护自身权利的话,那么这个劳工就只能拿最低、最廉价的工资。而且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搞政绩,不惜压低本地劳动力成本,压低本地各方面资源价格。
张曙光:户籍制度和一些带歧视性的政策限制了城市化的进程,从而造成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给经济发展带来障碍,使得进城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
但工资低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按照经济学供求关系理论,此结果必然导致价格的降低;另外很快提高工人工资也不见得有利。因为提高成本,竞争力就降低了。因此,低工资不是一个好办法,却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盛洪:工会能保障工会工人权益。但是外来农民工进不了工会,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只会比原来更穷。这样做也确实降低竞争力。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比如弗里德曼、贝克尔都反对建立工会,认为这些措施非但不能提高工人地位,还可能降低工人的福利待遇。但是,发展经济学新近又证明了在后发国家中适当地组织工会更能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我们既要经济发展又要对困难群体进行关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