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经济高歌猛进
2011-11-18 12:22:58 来源:亚太博宇
俗话说:金九银十铜十一。2011年11月11日,在百年一遇的"世纪光棍节"面前,单身男女HOLD不住了,纷纷从城市的各个角落钻出来,挥舞着手中的钱包去拉动GDP,让原本应该处于销售淡季的11月市场火了一把,也由此带火了"单身经济"……
光棍节引爆销售奇迹
2011年11月11日因为拥有3个"11",被广大网民戏称为"世纪光棍节"。在这一天"淘宝商城"大力打造的"光棍节"购物狂欢引来了2100万人集体疯抢,涉及2000多家品牌店和数百万件商品,创造了单日33.6亿元的支付宝交易额,规模相当于整个香港9月日均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倍。商家永远都知道该如何利用节日抓住更多的顾客。许多商家早在15天前就开始忙促销,淘宝、当当网,京东、都清一色打出了促销的旗号,卖钻石的钻石小鸟也推出了1500颗特价裸钻,和满1000元立减111元的大力度促销来吸引这群年轻人的眼球。
这一天除被戏称为"世纪光棍节"外,更因为6个"1"被笑侃成"六一儿童节"。6个1齐刷刷矗立,巧妙结合,就能被赋予新的时尚--单身青年极力推崇,或苦涩、或快活、或感慨、或激动,各种情愫揉成一团。但有一点不容置疑的是,这个民间自娱自乐的时尚,一能产生灵动的"鲶鱼效应",搅搅一池春水。"光棍节"能够为年轻人广泛认同,还在于它为抒发一种沉闷的社会心理提供了出口,之所以成为光棍,概因房价高结不起婚,忙于工作无暇开展社交,现代人内心封闭缺乏开放的朋友圈子,对婚姻、爱情的起点有过高的期望……
爱自由女人主动单身
在女人30岁不结婚就成老姑娘的传统观念里,单女们被有色眼镜恶意中伤。然而,这一现象正在逐渐变化中,因为她们中的很多经济独立,拥有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的女性,不再是被迫剩下来的稀缺物种,而是主动选择单身,不依附于男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的现代都市女性。而且越来越多的单女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自豪。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越来越多的都市适龄人口选择暂时或永久单身。而一些数字更具说服力,它们普遍显示了都市单身女性更愿意选择单身。2005年,北京30-50岁的单身者中女性超过六成,上海女性中认同单身的高达82%;2007年,上海抽样调查显示,单身女性增幅比男性略高,在某些地区数量上超过了男性,且离城区越近,单身的可能性就越大。
单女的出现,反映了女性独立于家庭之外的独立主体性的产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她们过着一种自主的生活,进入婚姻是一件可以等待和选择的事情,而不是一件被迫去完成的事情。那些对传统女性角色进行摒弃或者对传统婚姻模式重新审视的单女,更容易认可自己的单身状态。从客观上说,城市化进程的变迁也影响了这些单身女性择偶观念的变化。而在主观上,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也让她们不愿意去依附于某个男人,成为对个人负责并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个体。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还体现在她们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对婚姻的选择慎重而不愿草率随意。女性开始寻求经济独立,自己攒钱买房,自有房产也可以作为婚前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这也说明了,如今女性的个人财产意识越来越强。同时,她们的投资理财意识也在增强。
性别失衡男人被买单
"单身经济"一词本为舶来品,经济学家麦卡锡2001年在世界经济类权威杂志《经济学人》上提出了"单身女子经济"这一概念,意为单身女性引发的经济现象。如今,"单身经济"不仅被市场扩大了概念,其性别差异也在逐渐缩小。因此,"单身经济"摘掉了"女性"的帽子,无论衣、食、住、行,娱乐、社交、"充电"、养老,它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饭馆酒吧都在揣摩着光棍的心思,他们不爱在家起火,他们迷恋大城市,偏爱单身公寓和小户型;他们不按常理出牌,有了钱就去旅游,没事儿就买辆两厢车到处溜达;他们忙着考证,趁年轻,要为自己的事业奋力打拼。
不过这些都是小众,更现实的是中国未来10年人口状况一个重大挑战在于出生性别的失衡。现在男性比女性多了1500万,这个比重在未来10年中会持续上升,其结果会有将近3000万男性找不到老婆。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客观造成了男人的无所适从。新女性逐渐崛起,旧男性日渐沦落。男人进一步失去自己,成为负担的承载者和秩序的被改革者。女性的择偶要求不断提高,如今要求经济条件好,而且还需要有共同的爱好和价值观,满足更多的心理需求。有投资家已经预见到了20年后中国的女性消费品市场,很简单,将会由庞大的男性群体疯狂为其买单。
第四次单身浪潮来袭
中国内地曾经出现过几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响所致;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第二次单身潮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到了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第四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如今,这种浪潮更明显了。如果说以往的单身潮多是迫于客观形势,只是短暂行为,那么这次单身潮的特征就是主动者明显增多了。
纵观全球,单身潮也不是独有的时代特征。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选择单身(或推迟结婚)人群日趋增多,出现了"单身世纪"的说法。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在2010年9月28日公布的数据,在25-34岁的人群中,从未结婚的人数高达46.3%,已婚的仅占44.9%,单身人群首次超过已婚人群,成了多数。无独有偶,亚洲也开始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如台湾地区"妇女婚育就业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2010年台湾单身女性有144万(占女性总人口的15%),其中持独身主义的女性有25.8万人,占18%。
单身经济充满生命力
单身浪潮在让更多父母忧心忡忡的同时,却误打误撞地激荡出"单身经济"的繁荣。分析发现,其中不经考虑就购买奢侈品的单身消费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场所;31.6%的人每月的最大开销为自我娱乐消费或聚会等社交消费,为未来储蓄保险的只有5.4%。这表明,现今的单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除了单身公寓、高素质的单身交友网站和俱乐部持续红火外,强调"生活保障"和"风险防范"概念的商业保险,以及以教育、养老为核心的理财险种应当都是"想他们所想"的对口产品。将这些概念发扬光大,无疑是一块值得下大力气培育的新兴市场。
从经济学原理角度来讲,单身白领的收入很高,同时他们来自家庭、社会的负担相对较少,更没有来自婚姻的经济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经济活动中的成本"。高收入、低成本的消费结构,超前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观念,都是单身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单身经济的生命力延续不仅需要单身队伍的扩大,同时也需要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紧抓市场的变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随着单身人群的逐年壮大,无形中使市场形成了一部分相对固定的、有相同特征的消费群体,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单身经济已在消费、投资、理财、文化等领域全面开花。
光棍节引爆销售奇迹
2011年11月11日因为拥有3个"11",被广大网民戏称为"世纪光棍节"。在这一天"淘宝商城"大力打造的"光棍节"购物狂欢引来了2100万人集体疯抢,涉及2000多家品牌店和数百万件商品,创造了单日33.6亿元的支付宝交易额,规模相当于整个香港9月日均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倍。商家永远都知道该如何利用节日抓住更多的顾客。许多商家早在15天前就开始忙促销,淘宝、当当网,京东、都清一色打出了促销的旗号,卖钻石的钻石小鸟也推出了1500颗特价裸钻,和满1000元立减111元的大力度促销来吸引这群年轻人的眼球。
这一天除被戏称为"世纪光棍节"外,更因为6个"1"被笑侃成"六一儿童节"。6个1齐刷刷矗立,巧妙结合,就能被赋予新的时尚--单身青年极力推崇,或苦涩、或快活、或感慨、或激动,各种情愫揉成一团。但有一点不容置疑的是,这个民间自娱自乐的时尚,一能产生灵动的"鲶鱼效应",搅搅一池春水。"光棍节"能够为年轻人广泛认同,还在于它为抒发一种沉闷的社会心理提供了出口,之所以成为光棍,概因房价高结不起婚,忙于工作无暇开展社交,现代人内心封闭缺乏开放的朋友圈子,对婚姻、爱情的起点有过高的期望……
爱自由女人主动单身
在女人30岁不结婚就成老姑娘的传统观念里,单女们被有色眼镜恶意中伤。然而,这一现象正在逐渐变化中,因为她们中的很多经济独立,拥有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的女性,不再是被迫剩下来的稀缺物种,而是主动选择单身,不依附于男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的现代都市女性。而且越来越多的单女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自豪。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越来越多的都市适龄人口选择暂时或永久单身。而一些数字更具说服力,它们普遍显示了都市单身女性更愿意选择单身。2005年,北京30-50岁的单身者中女性超过六成,上海女性中认同单身的高达82%;2007年,上海抽样调查显示,单身女性增幅比男性略高,在某些地区数量上超过了男性,且离城区越近,单身的可能性就越大。
单女的出现,反映了女性独立于家庭之外的独立主体性的产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她们过着一种自主的生活,进入婚姻是一件可以等待和选择的事情,而不是一件被迫去完成的事情。那些对传统女性角色进行摒弃或者对传统婚姻模式重新审视的单女,更容易认可自己的单身状态。从客观上说,城市化进程的变迁也影响了这些单身女性择偶观念的变化。而在主观上,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也让她们不愿意去依附于某个男人,成为对个人负责并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个体。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还体现在她们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对婚姻的选择慎重而不愿草率随意。女性开始寻求经济独立,自己攒钱买房,自有房产也可以作为婚前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这也说明了,如今女性的个人财产意识越来越强。同时,她们的投资理财意识也在增强。
性别失衡男人被买单
"单身经济"一词本为舶来品,经济学家麦卡锡2001年在世界经济类权威杂志《经济学人》上提出了"单身女子经济"这一概念,意为单身女性引发的经济现象。如今,"单身经济"不仅被市场扩大了概念,其性别差异也在逐渐缩小。因此,"单身经济"摘掉了"女性"的帽子,无论衣、食、住、行,娱乐、社交、"充电"、养老,它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饭馆酒吧都在揣摩着光棍的心思,他们不爱在家起火,他们迷恋大城市,偏爱单身公寓和小户型;他们不按常理出牌,有了钱就去旅游,没事儿就买辆两厢车到处溜达;他们忙着考证,趁年轻,要为自己的事业奋力打拼。
不过这些都是小众,更现实的是中国未来10年人口状况一个重大挑战在于出生性别的失衡。现在男性比女性多了1500万,这个比重在未来10年中会持续上升,其结果会有将近3000万男性找不到老婆。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客观造成了男人的无所适从。新女性逐渐崛起,旧男性日渐沦落。男人进一步失去自己,成为负担的承载者和秩序的被改革者。女性的择偶要求不断提高,如今要求经济条件好,而且还需要有共同的爱好和价值观,满足更多的心理需求。有投资家已经预见到了20年后中国的女性消费品市场,很简单,将会由庞大的男性群体疯狂为其买单。
第四次单身浪潮来袭
中国内地曾经出现过几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响所致;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第二次单身潮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到了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第四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如今,这种浪潮更明显了。如果说以往的单身潮多是迫于客观形势,只是短暂行为,那么这次单身潮的特征就是主动者明显增多了。
纵观全球,单身潮也不是独有的时代特征。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选择单身(或推迟结婚)人群日趋增多,出现了"单身世纪"的说法。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在2010年9月28日公布的数据,在25-34岁的人群中,从未结婚的人数高达46.3%,已婚的仅占44.9%,单身人群首次超过已婚人群,成了多数。无独有偶,亚洲也开始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如台湾地区"妇女婚育就业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2010年台湾单身女性有144万(占女性总人口的15%),其中持独身主义的女性有25.8万人,占18%。
单身经济充满生命力
单身浪潮在让更多父母忧心忡忡的同时,却误打误撞地激荡出"单身经济"的繁荣。分析发现,其中不经考虑就购买奢侈品的单身消费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场所;31.6%的人每月的最大开销为自我娱乐消费或聚会等社交消费,为未来储蓄保险的只有5.4%。这表明,现今的单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除了单身公寓、高素质的单身交友网站和俱乐部持续红火外,强调"生活保障"和"风险防范"概念的商业保险,以及以教育、养老为核心的理财险种应当都是"想他们所想"的对口产品。将这些概念发扬光大,无疑是一块值得下大力气培育的新兴市场。
从经济学原理角度来讲,单身白领的收入很高,同时他们来自家庭、社会的负担相对较少,更没有来自婚姻的经济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经济活动中的成本"。高收入、低成本的消费结构,超前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观念,都是单身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单身经济的生命力延续不仅需要单身队伍的扩大,同时也需要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紧抓市场的变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随着单身人群的逐年壮大,无形中使市场形成了一部分相对固定的、有相同特征的消费群体,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单身经济已在消费、投资、理财、文化等领域全面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