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重谈文化立国

2011-10-11 09:27:22    来源:亚太博宇

没有大量的海外华人,以及认同中国文化的效忠者,中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可能达到强权的目标。这种控制无法通过金元外交和军事制约达到目的,它必须通过文化手段,因此,中国未来的崛起之路,就是文化立国……

纪念辛亥革命之际重看南洋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今天上午10时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出席纪念大会。胡锦涛在纪念大会发表讲话。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历届中央对于辛亥革命的地位是持肯定态度的。1941年10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积极评价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1961年新中国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10月9日,北京各界一万多人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历届领导人也很重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中国历来讲究正统,辛亥革命是推翻帝制,改变中国近百年历史的源头,即所谓承中华天命之正统。现在台湾虽是孤岛,但中华民国尚在,无论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地位,还是维护两岸统一大业之根基,中共都必将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
然而,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的最大遗产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思想的转化、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这次冲击对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深远影响,由此积累的巨量财富囤积在南海,即传统意义上的南洋地区。虽然中国目前的战略重点在台湾,经济重点在东海,但事实上,南海的战略和经济意义一点儿也不亚于东海,并且潜在回报率要大得多。

南洋与辛亥革命的百年渊源

中国之所以有推翻帝制的勇气主要还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积贫积弱使各种社会问题显现并且恶化,而西方亮出的肌肉和高度的物质文明虽然打破了中国人的天朝大梦,但骨子里的大国情节令国人对此羡慕不已。要富就要强国,强国就要改制,这是当时全国有能力改变中国的有识之士心里都清楚的。改制无非共和或立宪,清政府决定假立宪,于是引发了真革命。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鸦片战争引发太平天国革命,而太平天国孕育了辛亥革命。而这些历史事件,都与南海息息相关。英国在1824年跟荷兰交换得到了马六甲海峡,1840年,英国便通过马六甲海峡挑起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中国人向海外流转的命运,当然,也带来了新的思想的火种。太平天国革命就是对鸦片战争的一个回应,洪秀全就是借着天主的名号起事的。当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有很多华人逃亡到海外,有些就来到了马来西亚,直到今天还有后代在槟城居住,他们也在后来富甲一方,带动很多华人往东南亚迁移。这也为南洋后来成为孙中山发动革命的海外基地奠定了人和的基础。
孙中山于1905年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日本的同盟会只影响了当地的华人及留学生;在美国及欧洲也没有多少知音人,但却在槟城找到知音人。在1910年的10月开的一个历史性的"庇能会议",拍板决定的第十次起义,才有了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失败及同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的壮举。

魂绕南洋的大中华文明情结

无可否认,辛亥革命后的五四运动造成的影响是无远弗届的,例如1920年华社就雨后春笋般地开办华教,再来就是开办华文报章。从那个时候起,孙中山思想就比较全面的影响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社会。
华裔之得以接受完整的华文教育,也是拜五四运动所赐。新马一带的华人可以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是因为在1920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要改革教育制度,马新华校选择了普通话作为教学媒介语,所以说辛亥革命催促了华文教育更为蓬勃,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各地是有目共睹的。

二战以后,日本虽然在广场协定后为了排除巨大的经济泡沫,在东南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日本除了和新加坡得到了一点类似经济盟友的关系之外,并没有在东南亚有什么政治影响力,用亨廷顿的话讲,东南亚国家大都对日本是经济上有钱就拿,政治上并没有当回事。影响东南亚和东南亚华人的,始终只有两个巨人的影子,那就是美国和中国。 这种影响力集中体现在抗战中。
1938年10月,来自南洋各埠的168名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南洋华侨筹贩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会址设在新加坡,选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印尼)、李清泉(菲律宾)为副主席。大会通过一项庄严《宣言》,号召我南洋八百万华侨精诚团结,誓为祖国政府后盾,出钱出力,多寄汇款支援抗战,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据南京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自1937年一1945年,八年中捐款共达十三亿多元(国币),平均每年一亿六千多万元。其中南洋华侨捐献比重最大。以财力支援抗战的另一项是侨汇,是华侨寄回祖国赡养亲属汇款,数额比捐款更大。仅从1937年至1943年通过银行途径的侨汇,据统计共达55亿元(国币),平均每年约8亿元,数额巨大。
54年万隆会议之后,中国取消了双重国籍,而之后的南洋传统华人势力因中国在该地区政治影响的衰退和本身政治的失势而受到排挤,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地走向衰弱。但即便如此,华人在海外最大,经济上最成功的一个群体,还是东南亚华人。印尼两亿人口,约一千万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约六百万华人;泰国六千五百万人,约九百万华人;新加坡三百万多人,华人占90%;菲律宾9千万人,华人大约一百万,不过1%,但有华人血统的要占大约20%。而东南亚华人,给全世界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们的经济实力,比如,在马来西亚,70%的中小企业被华人拥有,其中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至今,即使政府压迫严重,南洋经济的大半还是在华人手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个事件对于正迅猛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是个迎头痛击。在马来西亚,人均GDP下降了一半,退回了七十年代的水平。但对于南洋华人来说,意味着中国影响力重新进入东南亚,因为直到今天,南洋传统意义上的华人心里还是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中国。

南海战略和中华崛起只能靠文化立国

梁启超曾在闻悉辛亥革命之后写到:十年来之中国,若支破屋于淖泽之上,非大乱后不能大治,此五尺之童所能知也。武汉事起,举国云集响应,此实应于时势之要求,冥契乎全国民心理之所同然。是故声气所感,不期而治乎中外也。今者破坏之功,已逾半矣。自今以往,时势所要求者,乃在新中国建设之大业。而斯业之艰巨,乃什百于畴曩,此非一二人之智力所能取决,实全国人所当殚精竭虑以求止于至善者也。纵观华人的百年奋斗,真正的立国之本要,乃是文化。

转眼间,辛亥革命一百年了,不仅世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中国也具备条件和平崛起成为美国之后的第二经济大国。可是,中国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那是直到今天为止,马六甲海峡还是中国的经济生命线之一,中国的原油又或是从中东进口约有80%都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中国也很担心美国会控制马六甲海峡或马六甲海峡安全受威胁。反过来美国也担心中国会控制马六甲海峡,因此马六甲海峡不但成为一个国际上不明显的斗争筹码,也再次成为马中的重要经济命脉航道。如今再加上南中国海针对南沙、中沙及西沙群岛的争夺,更使到整个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和转折,这就是辛亥百年以来浮现的大形势和大转折。而要控制马六甲,把美国势力从南海地区挤出去,则必须控制和安定南洋各国。这种控制无法通过金元外交和军事制约达到,它必须通过文化手段,因此,中国未来的南海战略就是文化立国,甚至中国未来的崛起之路,就是文化立国。

事实上,关于南洋华人国籍归属的争论,就像明清之争,这涉及一个误区,就是人的民族和国家的自我意识,其实是可以分裂的。认同自己是华人或汉族的,也可以忠于某个外国,例如现代新加坡人;当然也会忠于自己的文化信仰,例如在马来西亚坚持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华人族群。不认为自己是汉族的,也可以忠于中国。实际上开启南洋华人大规模移民之势的大明朝,也是多民族共同体,太祖、成祖手下连蒙古官员和军队都有。今后这样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多。没有大量的海外华人,以及认同中国文化的效忠者,中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可能达到强权的目标。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