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应从物质援助回归到客观治理
2011-07-29 15:02:16 来源:亚太博宇
回顾60年来北京对西藏的治理,几乎用尽所有方式,柔性管理和紧缩治理都尝试过,但是整体看来,成果和成本不成比例,其关键在于中央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援藏”,而非“治藏”。国务院特别发表《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书,历数中共一甲子以来的“治藏”成效。依照白皮书的说法,西藏60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准确地说,此一变化,就是“援藏”60年的成绩。以“援藏”作为“治藏”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实这是充满无奈和矛盾的政策。这是以不平等的作为去追求平等的结果,“援藏”一词的背后就是以富对穷,以先进对落后的施惠性质措施。其作为若是短期,只是协助藏人度过生活困难则不会有问题,但若政策长期化,其目的在使藏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汉族生活水平相似,这是以汉族为标准去提高藏族的生活,看似照顾,实际上可能是对他人生活方式的破坏,其结果“越援就越反感”,这就使目的和手段相背离,实行起来事倍而功小,甚或无功还招怨。这样输血型的援助,无法达到造血型经济功能的期望。“援藏”的结果说明“治藏”的成绩,而忘记如何使西藏地区造血。再者,北京的援藏政策,是希望在物质上提供类似汉人的价值需求却忽视了满足藏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客观而论,在长期自然条件和宗教教义的熏陶之下,藏人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显然高于物质生活,因此,“善意”和需求出现越来越大的落差,误会和误解也越来越深。民族政策本来就是高度复杂,难以满足各方需求,中央的民族制度有其合理性,然而政策思考往往陷于主观,执行时也有偏差,可忧的是,此一政策正复制到新疆。其实放下身段、减少援助、回归治理,才能经营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治理的典范,并建立族群融合的和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