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象”的不了情

2010-12-21 10:17:57    来源:亚太博宇

中印之间实现自由贸易还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仍然值得努力争取。数十年的不信任并没有阻止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双边贸易在过去的五年里增加了三倍……

15年双边贸易千亿美元

中国和印度18日宣布,到2015年要将把双边贸易额提升至1,000亿美元,由此凸现这两个全世界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在采取新措施来加强合作。中印两国在新德里发表联合公报,双方决定建立两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定期互访机制,并开通两国总理电话热线。双方还同意建立中印外长年度互访机制。

周四是总理温家宝为期三天访印之旅的第二天。

温家宝此行怀揣许多投资大单,着重于加强中印之间的商业联系,旨在稳定两国之间因边界问题以及中国与印度区域竞争对手巴基斯坦关系密切而变得紧张的关系。预计在明年3月31日结束的本财政年度,中印双边贸易额将突破600亿美元,上一财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为424亿美元。今年前10个月,中国向印度出口货物价值328.7亿美元,而从印度的进口只有170亿美元。2009至10财年高达190亿美元的对华贸易逆差已引起印度担忧,因此希望能扩大对华出口。目前印度对华出口的主要商品是铁矿石。

联合公告中称,双方同意,本着收窄印度对华贸易逆差的目的,共同采取措施推动印度对华出口。温家宝在周三表示,中国政府将听取新德里方面的要求,扩大印度对华出口(主要是制药、信息技术和农产品等领域)机会,收窄印度对华贸易逆差。目前,中国已经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最新公告向促进区域经济活动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印中两国贸易关系一直以来波折不断。印度不断对中国商品征收反倾销关税,指责部分中国商品的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对于印度在电力和电信设备采购问题上的严格监管,中国方面也一直颇有怨言,称这些规定带有歧视性。

中印了解充满巨大隔膜

用今天的眼光看来,中印两国人民对对方的整体印象是过时的,而且并不准确。比如,在不少中国人看来,所有印度人都能歌善舞,且擅长瑜伽;任何一个印度人都是四大种姓中的一员;不论是哪个种姓,所有的印度人都很穷;在电影《流浪者》之后,印度电影中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在大多印度人眼中,中国的饮食都来自四川,非常辣;中国人都会功夫;中国人很守纪律,也因此缺少创造性;中国的共产党是不讲宗教的。

两国毗邻而居,而且有着2000多年文明交往史,但令人惊讶的是,两国人民居然彼此了解甚少。中国总理温家宝周三开始对印度进行访问,而且还给印度带去有史以来最大的中国贸易代表团,这反映了两国之间迅速升温的贸易联系。2008年,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在贸易和政治之外,两国关系仍然有落后的方面,那就是对对方社会理解上的缺口。无论是在艺术、文化、音乐、电影以及最主要的媒体方面,如果双方不做交流,那么这两个社会就不会有足够的相互了解。

中国人对印度的其他印象几乎全来自于印度电影。《流浪者》和《大篷车》等电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就常常在我面前充满激情地唱起拉兹·卡普演唱的《拉兹之歌》,不过他们常常唱跑调!但是,即使是电影这种曾让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如今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也已淡去。今天的中国影院中很少再上演宝莱坞的影片,与之相比,每年在中国上演的20来部外国电影多数来自西方国家。这反映了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尽管通信技术已大大进步,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两国间的了解还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事实上,大部分中国年轻人对美国的了解远远超过对印度的了解。令人悲哀的是,印度年轻人也与中国年轻人一样,更多地追求西方价值观而不是东方价值观。印度和中国的学生想去美国的大学读书,他们看美国的电视节目,可与此同时,他们都几乎对邻国的文化审美没什么概念。而好的开始应该是两国大学间的学生交流--要知道,在美国学习的印度学生有十多万,而在中国学习的印度学生只有约7000人。同样,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也有十多万,在印度学习的中国学生却仅有区区4000人。美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但很少有中国学生知道,印度也有世界级的大学,计算机和软件专业就是很好的例子,工程专业也是如此。当然,语言是一个障碍,但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熟练掌握英语,这也不再是一个障碍。第二个重点是应该加强媒体间的交流,媒体是反映社会的镜子。

印度和中国的同时崛起也许是我们这一代最大的传奇,可是作为故事的主角,两个国家仍彼此极不了解,这种情况需要改变。一旦改变,两个国家就会迅速知道,其实彼此间共同的东西很多:有着相似的历史、文化审美以及传统价值。毕竟,2000多年的交往肯定意味着什么。

中印应取长补短求共赢

长久以来,全世界都认为中国和印度会成为21世纪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他们的理由看起来似乎很充分:两国都是正在复苏的、具有雄心的大国,两国都有庞大的人口和农村,两国都在高速发展,两国都在大量消耗着世界上的各种资源:资本、能源、技术……两国都在拓展世界各个市场并且积极展现各自的话语权。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这是两个地缘政治理论中不可能同时和平并存的地区大国,两国在过去还有一段战争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曾经有一位经济学家提出过一个理论:两国的经济结构越类似,就越会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因为两个国家会互相学习对方的相关经验。现在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印证这个理论,就是美国和欧盟。美欧经济结构和发展程度有相似之处,经济间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到底应该以怎样的视角观察中印关系?在何种基础条件下,我们才能期待,两国可以构想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双赢的局面?

众所周知,印度拥有众多的科技和工程人才,拥有技术娴熟且可熟练运用英语的劳动力大军,还拥有可灵活制定政策的行政管理体制。国际产业分工和现实中的发展都显示出,印度将会成为世界主要制造中心之一,快速融入到全球的生产和供应链中。印度的机遇,显而易见。

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如印度发达。印度企业上市融资,完全由市场配置,政府不设置任何额度、指标限制。由此印度资本市场成为印度经济的"晴雨表",随着经济的增长而蒸蒸日上。如果从股票市场体系来做比较,印度领先于中国。这样的反差,造成了中国企业制造的产品能够席卷全球,而中国企业的资本扩张却裹足不前的明显对比。

当然,印度经济也会犯错。印度的火车不时发生事故。印度的主要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以及产品的分销网络仍需要改善,而且土地收购政策也成为一大掣肘因素。就像《印度时报》所说的那样,中国经济正在变得更为开放,但印度却有待进一步放松国内的投资和税收条款。印度的劳动力改革机制尚不成熟,但却想以此来推动国家制造业政策转型。除非印度企业觉得政府政策可行,否则不会扩大工厂的数量和规模;除非印度的劳动力大军能够得到良好组织,否则雇主也不会投资用于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所需的制造业工艺技术。印度的产业发展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其实,中印经贸上的互补性,正是两国双边合作的动力所在。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中印贸易额达到498.58亿美元,同比增长45.2%。双边贸易额的大幅增长,全赖于这种互补关系。如今,机遇已经摆在眼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印度的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投资潜力。而综合了质量、价格、运输等方面的优势,中国不失为印度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伙伴。此外,中印在环保、信息技术、电信、投资、财金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印两国应当着力于解决分歧并拓展机遇。

在后危机时代,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日益显著。在国际舞台上,作为世界两大新兴经济体,印度和中国在"金砖四国"和二十国集团等机制内保持着密切沟通与协调。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两个新兴市场,中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广泛关注的焦点。

其实,不管分析人士如何预测,中国和印度都应该明白,新的亚洲发展必须建立在两国坚实而广泛的合作基础之上,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继续保持积极协调,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成熟稳定并迈上新台阶。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样:"两国是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世界有足够空间供中印发展,也有足够空间供中印合作。"

中印能否走向自由贸易

中印之间实现自由贸易还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仍然值得努力争取。数十年的不信任并没有阻止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双边贸易在过去的五年里增加了三倍。

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开始,两国关系一直处于水火不交融状态。但在某些问题上他们可以达成一致。印度帮助中国在哥本哈根阻止了一项气候变化协议,双方都认为对富裕国家这个协议太过仁慈。中国和印度的国企也曾联合起来收购石油和天然气资产。

尽管双方都受惠于对外贸易,双方更紧密的贸易联盟听起来更像不平等的契约。2007-2008年间,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从2001-2002年的10亿美元扩大到了16美元,而贸易自由化有可能将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廉价的人民币给了它优势,虽然印度也在很多商品上设置了高关税。

但是从长远来看,印度也将受益匪浅。尽管贸易逆差扩大,印度对中国的出口一直在增加。2010年的第一个季度,出口在纺织品和贵金属的带动下同比增加了75%。中国的廉价商品对印度蒸蒸日上的服务业不会对印度构成威胁,而在某些领域,如制药业,印度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不仅如此,印度有望取代中国在制造业上的某些优势。在中国,工资成本一直在迅速增长; 而印度的劳动力可以补上这个缺档:这个国家的人均GDP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平均年龄比中国年轻十岁,而失业率是中国的两倍。来自中国的廉价的动力设备和基础设施可以帮助印度以相对低的成本建立起现代化的工厂。

解决深层次的不信任问题需要花费时间。印度人可能担心中国会试图同时在低端和高端制造业保持优势,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不愿意让人民币升值。印度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向中国出售更多它真正需要的东西,例如铁矿石。在这两个刚刚崛起的巨人之间实现自由贸易还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仍然值得努力争取。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