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再回首邓小平“韬光养晦”战略

2010-12-09 11:07:34    来源:亚太博宇


无疑,邓小平同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十分巨大,更是被称为天才实践家;而这一切,与当初其对国内国际大局势判断的高度战略性与政策指导的完美实践性分不开。如今,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尤其被定性为"新冷战"的局势,更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战略了。不然,部分热血青年很容易被美国的挑衅所引动,结果恰恰上了美国设下的圈套,证明了美国的所谓"中国威胁论"。20年来,邓小平同志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决策,为中国充分利用和营造有利的国际大环境、稳步提高综合国力,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冷战刚结束时,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人渴望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盼望能有一个持久的和平环境,抓住历史机遇发展自己。"韬光养晦"战略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一心愿,有力引导全国人民坚定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着力提高综合国力。"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入侵,这一战略方针绝不动摇。由此可见,"韬光养晦"战略是在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和力量对比,充分考虑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作出的正确决断,而非主观臆断或"权宜之计"。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人们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更加有所作为。这个想法是很自然的。但是,一些人对"韬光养晦"这个长期战略的认识和解读逐步发生变化,有的显然带有误导性,值得注意和澄清。

一是认为中国国力现在空前壮大,已经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要开始"定规矩",甚至与美国"分庭抗礼"或"共治天下";

二是认为中国的身份已与发达国家"趋同",关于"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等原则似乎应予重新考虑;

三是认为过去主要讲"韬光养晦",现在应侧重"有所作为",甚至鼓吹要"大有作为",树立"引领世界"的"大国心态"。其实,我们的"韬光养晦"就是要"借"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的"光",就是要"借"经济全球化的"光",就是要"借"高科技浪潮的"光"。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很可能丧失我们需要的"光"。

现在,中国最大的政治是平衡国内的财富分配,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而这也正是美国为首的几个国家所忌讳看到的;若断然就遂了他们的意,或者对美国航母动手,或者灭掉一个小国,后果只会是遭来更多国家的非议甚至攻击。施密特警告说,中国实现财富的再平衡需要百年,而其中还加了一个条件就是避免陷入任何形式的战争--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