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管制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2010-11-22 11:15:00 来源:亚太博宇
中国通胀仍未见顶
受到食品价格同比涨幅达到10.1%的推动,中国10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4.4%,远超过政府设定的3%的目标。
除了可能引发政治动荡之外,高通胀率还会鼓励中国储户进行投机性投资,从而给中国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中国储户目前将钱存入银行系统所获得的实际回报率为负值。
据新华社周一报道,11月上旬,18种主要蔬菜的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了62.4%。
尽管,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发展中经济体出现通胀和泡沫。然而,国内货币政策才是当前通胀的根源。包括圆白菜、黄瓜和土豆在内的18种主要蔬菜平均价格上涨至每千克3.9元人民币(合0.59美元)。商务部的数据称,分析师认为存在人为炒作现象的大蒜和生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5.8%和89.5%。
同时,联合国官员今年夏季曾对2007-08年粮食危机再现的风险表现得不以为然,现在则担忧明年价格会急剧上涨。由于旱灾导致农作物歉收,乌克兰周二宣布,将把今年夏季开始施行的小麦、大麦和玉米出口限制再延长6个月。通常情况下,乌克兰是世界上最大的谷物出口国之一。本月早些时候,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该组织的粮食指数10月份已上涨到2008年6月粮食危机最严重时期的水平。
联合国官员和农业经济学家称,2007-08年的粮食危机与当前的价格上涨存在令人担忧的相似性。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主要农业生产国两次都实施了出口限制,而中国等进口国则相应地进行了零售价格管制。中国2009年新增贷款翻了一番,而中国国务院相关智库的经济学家巴曙松称,今年的新增贷款可能会超过政府7.5万亿元的目标。经济学家们表示,工资上涨也可能加剧通胀。
就在近日,联合国称,全球粮食进口费用今年将有史以来第二次突破1万亿美元,全世界距离新一轮粮食危机"十分接近,情况危险"。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警告加重了人们对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通胀上扬的担忧。而OECD上调中国今年通货膨胀预期,另外,3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回落,尤其是对农产品价格的担忧,也凸显了中国目前浓厚的通胀压力。
通胀压力迅速传导
食品价格是计算通胀指标的最大组成部分,而中国通胀率现在已远远超过政府制定的全年3%的目标。食品价格加速上涨正对中国最贫困家庭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家庭的处境可能会越来越困难,因为据预测,中国将面临一个非比寻常的寒冬,而恶劣的天气条件可能会扰乱交通,造成新的燃料短缺。
全国超市和饭馆正在将上涨的农产品价格传导给消费者。麦当劳周三将其提价决定归咎于成本上涨。麦当劳在中国超过1100家连锁店一系列产品价格上调,调幅最高为1元人民币(合15美分),包括麦乐鸡、馅饼派和冰激凌等。
投资者目前正饱受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券收益率上涨等问题的困扰,此时出现有关中国经济硬着陆的猜测对于混乱的国际市场可谓是火上浇油。投资者认为,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倒闭后,中国在刺激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现在若为抑制本国通货膨胀而大动干戈,可能会意味着这个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大国或许无暇顾及其他经济体。
投资者预计中国将克制它对大宗商品的旺盛需求,受此影响,包括原油和大豆在内的各种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下跌。
11月11日中国公布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意外上升4.4%,自那以来,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12月原油合约下跌7%,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交易的大豆期货价格下挫9%。周三,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的铜期货和锌期货均下跌5%,导致自动暂缓交易机制限制了单日涨跌幅。
由于美联储计划恢复购买国债以压低利率,中国官方试图解决通胀加剧的紧迫性可能上升了。最近几周,许多中国官员表示,美联储的政策预示着通胀将来临以及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
经济学家指出,只要中国继续将人民币汇率实际盯住美元,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导致中国通胀加剧。所以更加担心通胀可能是中国持续,或可能加速近期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另一诱因。自9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每月升值约1%。
尽管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企业构成压力,但也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尤其是通常以美元计价的原材料。
澳新银行的刘利刚说,中国不得不允许人民币更快升值,以打压输入型通胀的影响。
打响反通胀保卫战
中国表示,为抑制通货膨胀,准备对生活必需品实施价格管制。这是在恢复社会主义中央计划体制下的一项措施,进一步显示出领导人对通胀形势的警惕,此前,他们一直是通过加息等更为常规的手段竭力为经济增长降温。
周三国务院发表声明,承诺将使用行政手段抑制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为贫困人群提高福利支出,减轻价格上涨对其生活的冲击。这份声明似乎主要显示出中国政府对通胀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担心。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份声明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即政府更加关心的是通胀带来的政治后果,而不是中国经济整体过热的问题。中国上次实施价格管制的时间是2008年通胀率大幅上升的时候。
尽管如此,管制措施增加了投资者的焦虑,他们担心中国将推出日益严厉的反通胀措施,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突然放缓。
中国国务院表示,"必要时"将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国务院承诺,将打击哄抬农产品价格的投机商。另外,国务院还列出了增加柴油(用于农用车)供应、控制能源价格的措施。
有关价格管制的传言最近几天一直让投资者颇为担心,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股市出现暴跌。上证综合指数过去四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达10%,其中周三下跌2%。
中国总理温家宝澳新银行(ANZ Bank)驻香港的中国经济研究主管刘利刚说,中国认为有必要实施价格管制,说明决策者在通胀威胁面前做出的是过度反应而不是采取前瞻性措施。
刘利刚说,如果中国在今年剩余时间里为收紧信贷采取过于严厉的货币政策,则很可能会造成中国经济出现某种形式的硬着陆。
中国经济学家多数认为上行通胀压力已开始缓解,不过通胀预期仍居高不下,这增加了中国政府采取行动的压力。根据政府网站上公布的一份声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7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该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采取有力措施。
声明说,这些举措是短期应急措施与长效机制的结合。
该声明说,政府将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以帮助低收入家庭应对物价上涨。
受政府节能措施影响,柴油严重短缺,该会议呼吁增加成品油供应。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已进行电力配给,以达到中央布署的节能目标,促使一些工业用户转而使用柴油发电机。
政府计划逐步提高天然气价格,鼓励人们节约使用,但声明强调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暗示目前提高天然气价格可能不得不推迟。
根据巴克莱资本周二公布的研究报告,对中国今年寒冬的预期已使电力企业增加了煤炭储备,这使得9月底以来的煤炭国内价格和运费分别上涨了11%和30%。
价格管制难收实效
以控制物价的方式干预市场,并不是解决通胀的治本之道;价格管制之不可行及后遗症之多,经济学教科书早有"定论",以之前的经验来看,八十年代因为采取放开物价的方式进行改革,导致食品和民生日用品价格飙升,政府为了"江湖救急",也曾经运用价格管制、严打"操控物价"的幕后黑手等行政手段,结果不问可知,管制物价的结果无法令供应增加,而惩处"操控"零售物价的商贩则恍如"杀死信差",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做给民众看,以示政府压抑物价的"坚定决心"),反而延迟了价格上升传导至生产源头从而减慢了生产者大量供应的积极性!据《每日经济新闻》一篇报道,福建农民刘景东(化名)埋怨,由于福州近期出台「蔬菜指导价格"政策,小白菜批发市场的价格限定售一角五分钱;结果刘氏夫妇在田间忙了一整天,也只能挣得六十元,他认为"太不划算",而菜农都担心"当工钱都不够时",谁还愿意去收割、去卖(菜)呢?价格低了伤害菜农,价格高了伤害消费者。」中国人的传统智慧认为「谷贱伤农」,政府管制价格就是人为压低农产品卖价,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市场供应反而更少,价格只会被推得更高。对物价改革有丰富经验的中国政府来说,这点浅道理是不可能不明白的,但明知不可为而为,国务院仍然高调表示在必要时会实行价格干预,只能视之为在政治上要安定民心的动作,不会收到实质成效。要理顺物价,唯一方法是增加供应,平衡供求,其他措施都只属临时性质(或纯属"靠吓"),作用不大。
中国政府早在08年即以控制通胀、为经济降温作为当年中央的工作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的讲话,仍然以"降温"作主调;岂料金融海啸掩至"降温"之说立即转调,为了应对一场大衰退随即来临,中国政府不但不再"冷却"过热的经济,反而在08年下旬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大手笔方案,并鼓励房地产"热」起来,其结果是各地纷纷上马大型工程,银行大量借贷,房地产则炒个不亦乐乎;到了今年,人民银行先后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加息作为遏止经济过热、预防资产泡沫爆破的措施,可以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以至货币政策在十一月开始全面转向,从刺激扩张修正为冷却紧缩,此一转向,影响整个大陆的经济环境,对投资市场也会带来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