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外贸强国,重组全球生产体系
2010-10-14 10:49:05 来源:兰瑞环球每日经济观察
过去二十年,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如今在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进入低速期,外需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而随着中国逐步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低成本的传统优势面临严峻挑战,粗放的贸易模式难以为继。基于此,"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由"外贸大国"转型为"外贸强国"的关键期,在保持国际出口市场份额稳步增长的同时,中国将大力开拓亚非拉新兴市场,提升贸易结构和产品价值链,逐步建立中国自主的全球生产体系。"绿色贸易"、"和谐贸易"料成为未来五年外贸转型的关键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外贸年均增长17.5%,比同期经济增长平均快7-8个百分点,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带动约1.1亿人就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之一。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受益于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转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更进入长达十年的"黄金增长期",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亦快速复苏,并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出口国。
不过,这种依靠低成本优势扩张的传统外贸增长模式,在后危机时代遭遇到越来越严峻的阻碍,一些长期面临的增长瓶颈迟迟没有突破。产品附加值低一直是中国出口升级的制约因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普遍由外资企业主导,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高。而出口目的地则过于集中在发达市场,欧美市场所占比重高达50%以上(包括香港转口等),中亚、西亚、南亚、非洲和拉美市场份额较低,贸易风险和贸易摩擦日益上升。另外,专利、知识产权、金融和保险等服务贸易领域较弱,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而有利于进出口大体平衡增长的机制也没有形成。
不仅如此,"十二五"时期中国外贸发展还面临诸多短期变量。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坦言,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变革和调整,各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激烈,中国的外部压力有所增加,近期外界对中国自主创新、人民币汇率、投资环境等问题关注和议论不断,进一步扩大开放面临十分复杂的外部环境。而在内地,随着中国逐步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面临严峻挑战。
应对严峻的外贸形势,"十二五"时期,进入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外贸发展的重点要从追求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转变到追求外贸增长效益和质量。一方面,在全球需求缩水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形势下,稳定出口的措施要高度关注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应。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危机压力倒逼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继续保住欧美市场份额的同时,增加对新兴出口市场的拓展力度,同时提升贸易产品的价值链,并实施绿色贸易战略、和谐贸易战略等新战略导向,来推动贸易升级和化解国际贸易摩擦与争端。
未来五年,中国外贸发展将着重三个转变。首先,从出口导向向内生性增长战略转变;其次,随着欧美市场消费能力的减弱,对外贸易应从重视欧美市场转向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第三,贸易方式从代工转到自主生产。
预测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将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在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势头,年平均增长率预计为3%的假设条件下,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速预计在10%左右,2015年对外贸易总额约为3.6万亿美元,其中进口额年均增速11%左右,出口年均增速9%左右,到2015年出口额约为1.95万亿美元,进口额约为1.65万亿美元,对外贸易顺差约为3,000亿美元,略高于2008年的峰值。另外,预计"十二五"期间加工贸易比重将有所下降,到2015年加工贸易总额约为1.26万亿美元,约占对外贸易总额的35%;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约为7,600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