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危机暂缓,欧美分道扬镳

2010-03-30 11:29:14    

今年来金融风暴已由市场及机构濒危阶段,进入更深化的主权信用危机阶段,而问题首先在边缘性小国出现。近月来令人关注的希腊危机,终取得暂时纾缓:欧盟会议通过了救助希腊方案。市场似亦稍减疑虑:欧元由低位稍升,希腊国债息率亦稍降。更值得注意的是,救希方案的推出及成效如何,均可带来深远影响。

方案基于欧元区及IMF共同建立放贷基金,数额将逾200亿欧元,大部分由欧元区提供。这只是作为安全网的最后贷款者,可减低道德风险,还可借助IMF的救亡经验及资金,令市场对方案有更大信心。从更深层次看,方案的重要性在于:

(一)补偿了欧盟及欧元区的制度缺陷。之前并无机制可处理如希腊般的主权信用危机,现在终于有了临时性措施可以应急。这来得十分及时,葡萄牙日前又被调低主权信用评级,且还有其它财政困难的国家,故此方案可成先例,为日后必要的救亡行动作样板。从长远看,由此取得的经验将有助建立正式的救助机制,如要成立欧洲货币基金组织(EMF)时,可按此构建及营运。

(二)形成了德国主导的欧洲经济管理格局。在订立方案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波折,欧元区成员国间曾有很大分歧,最终按照德国提出的原则,经法德协议后推出为欧盟接纳,既保存了法德轴心,又突显了实力强大的德国的主导作用,今后欧洲经济大事料将循此方式决策。在过程中德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且备受责难,不少评论指德国短视自私,在欧洲实行“经济单边主义”或“大德国”思想,而忽视欧洲的总体长远利益云云,但最后各国还是要面对现实赞同德国的构思。无论如何,经此一役欧盟内部的磨合又再进一步,方案也可成为欧盟融合机制取得新突破的起步点。

(三)在西方的经济发展取向上,出现了可与英美模式分庭抗礼的德国模式,令欧洲大陆特别是欧元区的调整,将与英美各走各路,而相互间的对比和互动,将可为后危机时代西方以至全球的经济格局带来深远影响。英美模式主张以超宽松货币及财政政策来减缓金融海啸的冲击,但欧洲将从希腊开始,在经济依然低沉和复苏未稳之时,便强推严厉的财政收紧政策以便固本培元。德国模式可说是一种市场经济的原教旨主义,强调基本因素及纪律。两条路线的舆论斗争已十分激烈,西方媒体常有评论批德国模式,英国评论家马丁·沃夫更把德国与中国拉在一起,视为不利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及平衡的祸源。

希腊事件已引发了市场对主权信用风险的高度关注,令英美模式大受压力而或难以继续。例如债市竟出现了企业债息及利率掉期息率低于美国国债息率的罕见现象,而近几期美债拍卖反应均欠佳。在此时刻推行德国模式,其意义自非比寻常,但此另类道路是否走得通尚待观察,救希方案的成效如何至为关键。对未来发展实不能盲目乐观:在经济上,当低沉时采紧缩政策或会导致大衰退;在政治上,大收紧会触及众多既得利益和福利国家的根基,或会引致社会动荡。总之,无论是行英美或德国模式,西方政经体制均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