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事件后,谁来主导钢铁业定价体制?
2009-08-06 13:40:59
力拓间谍事件后,铁矿石谈判处于停滞状态,至今无进展,中方对谈判采取“冷处理”的同时,对国内现货市场的整顿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7月3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申统一铁矿石进口价。而事实上,今年年初,中钢协就曾一再警告,中国国内钢铁企业不得擅自与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等国际三大铁矿石公司私下就价格进行谈判……
中钢协:咬定降价不松口
7月7日,力拓公司上海首席代表、力拓中国区哈默斯利铁矿业务总经理胡士泰等4名力拓在华员工被国家安全部门带走协助调查,拉开了一场备受海内外关注的力拓“间谍门”事件。
7月24日,中钢协相关人士表示:“力拓案的发展似乎已经影响到此轮铁矿石谈判进程,除非谈判对手做出根本性让步,否则很难在‘短期’之内达成协议。”
诚然,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商业背景下,通过窃取他国国家机密而决战商场的事例不胜枚举,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为何屡屡在铁矿石谈判“失利”的情况下用“满意”聊以自慰,这或许成为力拓事件背后最需要答案的问题。
……
夏会去、冬会来,每当北半球刮起瑟瑟寒风之际,南半球却还是酷暑难耐。从当年年末至翌年7月,长达半年之久的铁矿石谈判理应“鸣金收兵”了,然而今年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至今中澳、中巴两项双边谈判结果仍未瓜熟蒂落。
翻看近年来的铁矿石谈判战绩,中方可谓一年一让步,两年一大步,在2004年度上涨18.6%、在2006年度上涨19%的基础上,2008年度的谈判结果是:巴西淡水河谷的涨幅达到65%(巴西南方系统精矿)和71%(卡加拉斯粉矿),力拓与必和必拓的涨幅达到了79.88%(粉矿)和96.5%(块矿)。在当时国内通货膨胀率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钢协和宝钢的谈判代表给国民这样一个惊愕的涨幅,不满之词充斥坊间。
去年6月末,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宝钢首席谈判代表丁守虎“铩羽而归”。仅一个月后,罗冰生公开在电视媒体上表示:“我认为取得了一个我们基本满意的结果。”此言一出,引发了民众骂声一片。
但去年进入10月之后,中钢协开始对“基本满意”的谈判结果感到“郁闷”了,原因是,铁矿石离岸价一路跌破长期协议价,形象地说中钢协认为“基本满意”的是一个“批发价”贵过“零售价”的怪异结果。金融风暴四起,包括力拓在内的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决定“减产保价”。“正是基于这一理由,确定了2009年中方铁矿石谈判的主基调,”中钢协知情人士透露:“去年11月,中钢协正式与澳方接触,拉开2009年铁矿石谈判序幕,中钢协和宝钢再披战袍赶赴澳洲,其任务就是举刀砍价。”
去年12月,宝钢集团与力拓启动了首轮谈判。有媒体曾向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询问今年铁矿石谈判形势,徐乐江当时是顾左右而言他。由于铁矿石连年涨价,金融危机致使需求锐减,徐乐江可能也明白,如今宝钢业绩的亏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面粉”贵过“面包”,是铁矿石价格飞涨遭遇产能过剩的必然结果。
今年年初,宝钢集团内部人士透露:“中钢协在去年年末已指示所辖钢铁企业,在今年铁矿石谈判无果之前,进口铁矿石的预付款不应该超过2008年度铁矿石谈判长期协议价的60%。”这一“指示”已经充分证明了一个问题,早在去年年末,中钢协已经内定了今年铁矿石谈判的“底线”,即在去年铁矿石长协价的基础上下降40%。而此后中钢协和宝钢负责人一直重申这一态度,至今仍然未见松口。
甚为无奈的是,目前中钢协不得不面对“形势比人强”的情境。宏观经济复苏和国内铁矿石进口猛增已使铁矿石现货价疯涨,对于话已出口的“降价四成”的表态,中钢协会否有所让步尚待观察。
力拓:寸步不让“持久战”
虽然2008年,力拓铁矿石产量为1.75亿吨,其中接近56%销往中国。但在铁矿石谈判桌上,历年都表现出买矿的没有卖矿的“牛”的怪象。今年的降价要求是中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绝地反击。
对于降价要求,力拓集团铁矿石公司首席执行官山姆•沃尔什态度十分强硬,称力拓不会同意钢铁生产商提出的将2009年至2010年基准合同价格低于当前现货价格,即降价40%。
进入今年5、6月份,中澳双方都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放出狠话。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中方已经为谈判破裂做好准备。“如果出现铁矿石供应问题,中国钢厂宁可减产。”
“今年铁矿石谈判虽然历经7个月,但力拓并不‘着急’,不奢望很快有结果,”力拓铁矿石执行官沃尔什是在暗示中钢协,如果谈判谈崩了,长协价谈判不成,转为现货供应,可能招来期货金融投机,进一步推高现货价格。
今年6月初,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表示,中钢协已制定了一套新谈判计划,来应对力拓等海外铁矿石巨头的步步紧逼。从目前看,新谈判计划似乎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7月13日,澳大利亚财政部长坦纳作出了一番颇为令人玩味的表态,中国钢铁企业不大可能放弃当前与澳洲铁矿石生产商之间的长期合约,转向现货市场交易。“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重要的是拥有可靠而连贯的供应。”
可以想见,此番丝毫没有威胁语词的表态,却有个十分强硬的暗示,作为中方谈判代表的中钢协和宝钢似乎不可能拍案而起,怒而离席,毕竟中国正如火如荼的大兴土木,需要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曾有分析认为,尽管中钢协已经亮出底牌,力拓还是气定神闲地等待中钢协让步。力拓从去年末已经看穿中国4万亿投资需要大量钢材,而随着经济复苏,钢铁价格会逐步企稳回升,如此这般,中钢协的降价理由会荡然无存。
据中钢协统计,2006年度、2007年度,中国钢铁企业同力拓签订铁矿石长期贸易合同其执行率不足九成,甚至有些合同执行率仅为53.17%。对此力拓的理由是铁矿石资源不足而引起的不可抗力所致。然而,力拓却在现货市场上投放大量现货矿来图利。当时,中钢协曾发表声明称,因力拓未认真履行对中国钢铁企业的长期贸易合同,呼吁所有中国钢铁企业和进口铁矿石的商贸企业“不支持或不参加力拓对中国市场推销现货贸易铁矿石的活动”。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从力拓的固有做法判断,即使此轮铁矿石长协价降幅不小,力拓也有可能通过降低合同执行率,而加大现货市场投放的方式来弥补他们所谓的“损失”。力拓应该不会放弃这一精明算盘。
力拓上演“蚕食”、“瓦解”
如果说由于力拓等公司太过精明导致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尚可理解的话,那么中国钢铁行业中各类企业的“离心离德”给力拓等铁矿石巨头瓦解中钢协旗下的“统一战线”创造了天赐良机,却是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的了。
或许谁都没有料到,一次航空悲剧充分暴露出中钢协与各钢铁企业之间的“离心离德”现状,向外界揭示出中钢协似乎很难驾驭钢铁企业的“擅自”行动。今年6月1日,由巴西起飞的法航AF447不幸坠海,被外界认为是无意中暴露了辽宁本溪钢铁集团高管疑似私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进行铁矿石谈判,而据报道此前他们亦曾赴澳大利亚进行铁矿石谈判。
历年来“蚕食政策”成为铁矿石生产商的惯例。今年年初,中钢协就曾一再警告,中国国内钢铁企业不得擅自与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等国际三大铁矿石公司私下就价格进行谈判。而本溪钢铁负责铁矿石事宜高管的不幸罹难,为外界对中方内部的利益纠葛猜测提供了想象空间,甚至被认为是中钢协“统一战线”不攻自破。
虽然本溪钢铁公开表示,高管赴澳洲、巴西并非为了进行铁矿石谈判,而仅仅是“商务考察”而已,为2012年收购矿山做准备,然而,众所周知每年6月份是铁矿石谈判最为关键的时期,任何的消息泄露都会对谈判走向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外界对本溪钢铁的“擅自行动”表示怀疑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析认为,由于去年的铁矿石涨幅过高,充分暴露了国内钢铁企业在对外谈判中犹如一盘散沙。事实上,私下接触铁矿石商议价格确实事出有因,大型钢铁企业倒卖长期协议矿是钢铁业乱象中的一大“潜规则”,这也迫使一些钢铁企业另谋出路。
由于我国钢铁企业众多,谁能够有资格与力拓等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签订铁矿石长协价,一般情况下意味着谁就将获得巨大的成本优势。据了解,真正能够拿到长协价的国内钢铁企业不过二十来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钢协的会员单位。
正是由于20多家钢铁企业能够买到长协价铁矿石,而众多民营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此资格,只能从现货市场购买高价现矿。巨大利润差额的存在使得某些大型国有钢企成为了铁矿石的“二道贩子”,既生产钢铁,又作为铁矿石贸易商,高价倒卖铁矿石给中小型钢企,谋取长协矿价格与现货价的巨大差额利润。
事实上,中钢协曾多次要求下属所有的会员企业单位签订一个行业公约,建立一套规范的铁矿石贸易秩序,严禁钢铁企业倒卖长期协议矿。明确要求进口的长协矿只允许用于本企业自己的生产,多余的铁矿石只能按原长协价销售,可加收少量代理服务费。
不过,所谓的行业公约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中操作性很弱。于是一些中小钢铁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力图摆脱中钢协旗下国有钢铁企业的优势价格资源的垄断,私下与力拓等接触,目的是为了绕开中间商直接获得长协价,这也成为力拓能够施展“蚕食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限产令寄望解决产能过剩
不可否认,胡士泰等人涉嫌窃取国家秘密是造成中钢协在铁矿石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的重要原因,而国内钢铁行业背离经济规律的乱象也成为力拓等参与谈判强有力的筹码。
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明确要求钢铁行业应该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此要求正是针对目前中国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作出的。
根据中钢协和毕马威的相关统计和预测数据显示,在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全国钢材消费需求量仍不过4亿吨。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曾表示,虽然钢材消费需求不过4亿吨,但钢铁全行业的产能达到6.5亿吨,不仅落后产能过剩,先进产能也过剩。
其实,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导致的,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并不能说是政府有关部门和中钢协在此问题上只有认识,没有行动。
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全国各省市区工业主管部门和各大型钢铁企业下发了《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下称《限产令》),要求各地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势头,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当地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工信部之所以针对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发出史无前例的《限产令》,有两个理由:
一方面,目前中国钢铁全行业的确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不出《限产令》已经很难解决供大于需的问题。但对《限产令》,徐乐江觉得很无奈,由于钢铁业产业集中度很低,一些地方中小企业根本不受政府命令和中钢协的节制,甚至出现大型钢铁企业收到《限产令》不得不减产限产,而中小企业反而在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产能的情况。
另一方面,今年4、5月间,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但力拓却以“中国买家的需求依然很强劲”的事实依据来抗拒中钢协等谈判代表的降价要求。而《限产令》客观上增加了中方参与谈判人员手中的筹码。
由于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企稳阶段,而企稳经济的最主要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钢铁产能需求增加致使不少钢铁企业通过现货市场从力拓等公司购买铁矿石。此外,大量铁矿石贸易商对于中钢协谈判胜利缺乏信心,判断铁矿石价格可能继续上涨,导致投机性需求进一步加大。力拓的如意算盘,就是“以时间换价格”,如果全球经济逐步回暖,不要说中钢协降价的目的难以实现,继续涨价的可能性都存在,这也是国内众多铁矿石进口商押的宝。
谁会主导未来的定价体制
不过,对于中国钢铁业来说,涨价虽然可恶但并不可怕。真正会对中国钢铁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力拓等公司正在谋划对于铁矿石定价体系的改革。目前的定价体制下,在全球范围铁矿石生产商主要有三家: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而全球主要钢铁生产商有这样几家:安赛乐米塔尔、新日铁、宝钢、浦项制铁。这几大巨头在未来的谈判角力将决定传统的定价体制是否会被打破。
值得注意的,近年来,包括力拓在内的一些世界大型铁矿石生产商纷纷提出各种改变目前定价体制的想法。去年3月份,力拓集团铁矿石公司首席执行官沃尔什就曾暗示:“定价体制会改变,但会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然而,去年年底在铁矿石谈判之前,力拓曾向中钢协有关人士提及未来铁矿石谈判应该“参考”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定价体制,被中钢协断然拒绝。
今年7月29日,必和必拓声称与部分客户达成采用混合的年度定价方式,所谓的混合定价是参考季度定价、现货价格、指数定价的一个综合定价方式。由于受到期货炒家推波助澜,指数定价是价格中最大的变数。
近些年来,有关是否应该在国内建立钢材期货成为一个议题,赞成者的理由是,中国作为钢铁消费大国应该拥有自己的定价体系,与伦敦金属交易所来抗衡,代表人物是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正是在他和相关人士的积极推动下,今年3月末,钢材期货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线材和螺纹钢成为主要品种。然而,中国钢铁界对于钢材期货的看法并不一致。中国贸易促进会冶金分会会长、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谢企华曾表示,钢铁企业根本没有心思关心钢材期货的问题,把自己的主业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了。事实上,持类似观点者还有现任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他在一个论坛上表达了他对金融衍生品冲击实体钢铁贸易的“深恶痛绝”。
分析认为,钢材期货的投机性可能会使其并不能真正反映市场需求和价格的真实情况。谁以及用什么方式主导定价体制将决定谁将更具话语权。这意味着,在此轮铁矿石谈判过后,中钢协将背负更大的责任,面临更大的挑战。
中钢协:咬定降价不松口
7月7日,力拓公司上海首席代表、力拓中国区哈默斯利铁矿业务总经理胡士泰等4名力拓在华员工被国家安全部门带走协助调查,拉开了一场备受海内外关注的力拓“间谍门”事件。
7月24日,中钢协相关人士表示:“力拓案的发展似乎已经影响到此轮铁矿石谈判进程,除非谈判对手做出根本性让步,否则很难在‘短期’之内达成协议。”
诚然,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商业背景下,通过窃取他国国家机密而决战商场的事例不胜枚举,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为何屡屡在铁矿石谈判“失利”的情况下用“满意”聊以自慰,这或许成为力拓事件背后最需要答案的问题。
……
夏会去、冬会来,每当北半球刮起瑟瑟寒风之际,南半球却还是酷暑难耐。从当年年末至翌年7月,长达半年之久的铁矿石谈判理应“鸣金收兵”了,然而今年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至今中澳、中巴两项双边谈判结果仍未瓜熟蒂落。
翻看近年来的铁矿石谈判战绩,中方可谓一年一让步,两年一大步,在2004年度上涨18.6%、在2006年度上涨19%的基础上,2008年度的谈判结果是:巴西淡水河谷的涨幅达到65%(巴西南方系统精矿)和71%(卡加拉斯粉矿),力拓与必和必拓的涨幅达到了79.88%(粉矿)和96.5%(块矿)。在当时国内通货膨胀率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钢协和宝钢的谈判代表给国民这样一个惊愕的涨幅,不满之词充斥坊间。
去年6月末,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宝钢首席谈判代表丁守虎“铩羽而归”。仅一个月后,罗冰生公开在电视媒体上表示:“我认为取得了一个我们基本满意的结果。”此言一出,引发了民众骂声一片。
但去年进入10月之后,中钢协开始对“基本满意”的谈判结果感到“郁闷”了,原因是,铁矿石离岸价一路跌破长期协议价,形象地说中钢协认为“基本满意”的是一个“批发价”贵过“零售价”的怪异结果。金融风暴四起,包括力拓在内的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决定“减产保价”。“正是基于这一理由,确定了2009年中方铁矿石谈判的主基调,”中钢协知情人士透露:“去年11月,中钢协正式与澳方接触,拉开2009年铁矿石谈判序幕,中钢协和宝钢再披战袍赶赴澳洲,其任务就是举刀砍价。”
去年12月,宝钢集团与力拓启动了首轮谈判。有媒体曾向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询问今年铁矿石谈判形势,徐乐江当时是顾左右而言他。由于铁矿石连年涨价,金融危机致使需求锐减,徐乐江可能也明白,如今宝钢业绩的亏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面粉”贵过“面包”,是铁矿石价格飞涨遭遇产能过剩的必然结果。
今年年初,宝钢集团内部人士透露:“中钢协在去年年末已指示所辖钢铁企业,在今年铁矿石谈判无果之前,进口铁矿石的预付款不应该超过2008年度铁矿石谈判长期协议价的60%。”这一“指示”已经充分证明了一个问题,早在去年年末,中钢协已经内定了今年铁矿石谈判的“底线”,即在去年铁矿石长协价的基础上下降40%。而此后中钢协和宝钢负责人一直重申这一态度,至今仍然未见松口。
甚为无奈的是,目前中钢协不得不面对“形势比人强”的情境。宏观经济复苏和国内铁矿石进口猛增已使铁矿石现货价疯涨,对于话已出口的“降价四成”的表态,中钢协会否有所让步尚待观察。
力拓:寸步不让“持久战”
虽然2008年,力拓铁矿石产量为1.75亿吨,其中接近56%销往中国。但在铁矿石谈判桌上,历年都表现出买矿的没有卖矿的“牛”的怪象。今年的降价要求是中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绝地反击。
对于降价要求,力拓集团铁矿石公司首席执行官山姆•沃尔什态度十分强硬,称力拓不会同意钢铁生产商提出的将2009年至2010年基准合同价格低于当前现货价格,即降价40%。
进入今年5、6月份,中澳双方都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放出狠话。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中方已经为谈判破裂做好准备。“如果出现铁矿石供应问题,中国钢厂宁可减产。”
“今年铁矿石谈判虽然历经7个月,但力拓并不‘着急’,不奢望很快有结果,”力拓铁矿石执行官沃尔什是在暗示中钢协,如果谈判谈崩了,长协价谈判不成,转为现货供应,可能招来期货金融投机,进一步推高现货价格。
今年6月初,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表示,中钢协已制定了一套新谈判计划,来应对力拓等海外铁矿石巨头的步步紧逼。从目前看,新谈判计划似乎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7月13日,澳大利亚财政部长坦纳作出了一番颇为令人玩味的表态,中国钢铁企业不大可能放弃当前与澳洲铁矿石生产商之间的长期合约,转向现货市场交易。“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重要的是拥有可靠而连贯的供应。”
可以想见,此番丝毫没有威胁语词的表态,却有个十分强硬的暗示,作为中方谈判代表的中钢协和宝钢似乎不可能拍案而起,怒而离席,毕竟中国正如火如荼的大兴土木,需要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曾有分析认为,尽管中钢协已经亮出底牌,力拓还是气定神闲地等待中钢协让步。力拓从去年末已经看穿中国4万亿投资需要大量钢材,而随着经济复苏,钢铁价格会逐步企稳回升,如此这般,中钢协的降价理由会荡然无存。
据中钢协统计,2006年度、2007年度,中国钢铁企业同力拓签订铁矿石长期贸易合同其执行率不足九成,甚至有些合同执行率仅为53.17%。对此力拓的理由是铁矿石资源不足而引起的不可抗力所致。然而,力拓却在现货市场上投放大量现货矿来图利。当时,中钢协曾发表声明称,因力拓未认真履行对中国钢铁企业的长期贸易合同,呼吁所有中国钢铁企业和进口铁矿石的商贸企业“不支持或不参加力拓对中国市场推销现货贸易铁矿石的活动”。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从力拓的固有做法判断,即使此轮铁矿石长协价降幅不小,力拓也有可能通过降低合同执行率,而加大现货市场投放的方式来弥补他们所谓的“损失”。力拓应该不会放弃这一精明算盘。
力拓上演“蚕食”、“瓦解”
如果说由于力拓等公司太过精明导致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尚可理解的话,那么中国钢铁行业中各类企业的“离心离德”给力拓等铁矿石巨头瓦解中钢协旗下的“统一战线”创造了天赐良机,却是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的了。
或许谁都没有料到,一次航空悲剧充分暴露出中钢协与各钢铁企业之间的“离心离德”现状,向外界揭示出中钢协似乎很难驾驭钢铁企业的“擅自”行动。今年6月1日,由巴西起飞的法航AF447不幸坠海,被外界认为是无意中暴露了辽宁本溪钢铁集团高管疑似私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进行铁矿石谈判,而据报道此前他们亦曾赴澳大利亚进行铁矿石谈判。
历年来“蚕食政策”成为铁矿石生产商的惯例。今年年初,中钢协就曾一再警告,中国国内钢铁企业不得擅自与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等国际三大铁矿石公司私下就价格进行谈判。而本溪钢铁负责铁矿石事宜高管的不幸罹难,为外界对中方内部的利益纠葛猜测提供了想象空间,甚至被认为是中钢协“统一战线”不攻自破。
虽然本溪钢铁公开表示,高管赴澳洲、巴西并非为了进行铁矿石谈判,而仅仅是“商务考察”而已,为2012年收购矿山做准备,然而,众所周知每年6月份是铁矿石谈判最为关键的时期,任何的消息泄露都会对谈判走向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外界对本溪钢铁的“擅自行动”表示怀疑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析认为,由于去年的铁矿石涨幅过高,充分暴露了国内钢铁企业在对外谈判中犹如一盘散沙。事实上,私下接触铁矿石商议价格确实事出有因,大型钢铁企业倒卖长期协议矿是钢铁业乱象中的一大“潜规则”,这也迫使一些钢铁企业另谋出路。
由于我国钢铁企业众多,谁能够有资格与力拓等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签订铁矿石长协价,一般情况下意味着谁就将获得巨大的成本优势。据了解,真正能够拿到长协价的国内钢铁企业不过二十来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钢协的会员单位。
正是由于20多家钢铁企业能够买到长协价铁矿石,而众多民营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此资格,只能从现货市场购买高价现矿。巨大利润差额的存在使得某些大型国有钢企成为了铁矿石的“二道贩子”,既生产钢铁,又作为铁矿石贸易商,高价倒卖铁矿石给中小型钢企,谋取长协矿价格与现货价的巨大差额利润。
事实上,中钢协曾多次要求下属所有的会员企业单位签订一个行业公约,建立一套规范的铁矿石贸易秩序,严禁钢铁企业倒卖长期协议矿。明确要求进口的长协矿只允许用于本企业自己的生产,多余的铁矿石只能按原长协价销售,可加收少量代理服务费。
不过,所谓的行业公约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中操作性很弱。于是一些中小钢铁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力图摆脱中钢协旗下国有钢铁企业的优势价格资源的垄断,私下与力拓等接触,目的是为了绕开中间商直接获得长协价,这也成为力拓能够施展“蚕食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限产令寄望解决产能过剩
不可否认,胡士泰等人涉嫌窃取国家秘密是造成中钢协在铁矿石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的重要原因,而国内钢铁行业背离经济规律的乱象也成为力拓等参与谈判强有力的筹码。
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明确要求钢铁行业应该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此要求正是针对目前中国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作出的。
根据中钢协和毕马威的相关统计和预测数据显示,在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全国钢材消费需求量仍不过4亿吨。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曾表示,虽然钢材消费需求不过4亿吨,但钢铁全行业的产能达到6.5亿吨,不仅落后产能过剩,先进产能也过剩。
其实,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导致的,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并不能说是政府有关部门和中钢协在此问题上只有认识,没有行动。
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全国各省市区工业主管部门和各大型钢铁企业下发了《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下称《限产令》),要求各地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势头,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当地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工信部之所以针对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发出史无前例的《限产令》,有两个理由:
一方面,目前中国钢铁全行业的确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不出《限产令》已经很难解决供大于需的问题。但对《限产令》,徐乐江觉得很无奈,由于钢铁业产业集中度很低,一些地方中小企业根本不受政府命令和中钢协的节制,甚至出现大型钢铁企业收到《限产令》不得不减产限产,而中小企业反而在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产能的情况。
另一方面,今年4、5月间,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但力拓却以“中国买家的需求依然很强劲”的事实依据来抗拒中钢协等谈判代表的降价要求。而《限产令》客观上增加了中方参与谈判人员手中的筹码。
由于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企稳阶段,而企稳经济的最主要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钢铁产能需求增加致使不少钢铁企业通过现货市场从力拓等公司购买铁矿石。此外,大量铁矿石贸易商对于中钢协谈判胜利缺乏信心,判断铁矿石价格可能继续上涨,导致投机性需求进一步加大。力拓的如意算盘,就是“以时间换价格”,如果全球经济逐步回暖,不要说中钢协降价的目的难以实现,继续涨价的可能性都存在,这也是国内众多铁矿石进口商押的宝。
谁会主导未来的定价体制
不过,对于中国钢铁业来说,涨价虽然可恶但并不可怕。真正会对中国钢铁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力拓等公司正在谋划对于铁矿石定价体系的改革。目前的定价体制下,在全球范围铁矿石生产商主要有三家: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而全球主要钢铁生产商有这样几家:安赛乐米塔尔、新日铁、宝钢、浦项制铁。这几大巨头在未来的谈判角力将决定传统的定价体制是否会被打破。
值得注意的,近年来,包括力拓在内的一些世界大型铁矿石生产商纷纷提出各种改变目前定价体制的想法。去年3月份,力拓集团铁矿石公司首席执行官沃尔什就曾暗示:“定价体制会改变,但会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然而,去年年底在铁矿石谈判之前,力拓曾向中钢协有关人士提及未来铁矿石谈判应该“参考”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定价体制,被中钢协断然拒绝。
今年7月29日,必和必拓声称与部分客户达成采用混合的年度定价方式,所谓的混合定价是参考季度定价、现货价格、指数定价的一个综合定价方式。由于受到期货炒家推波助澜,指数定价是价格中最大的变数。
近些年来,有关是否应该在国内建立钢材期货成为一个议题,赞成者的理由是,中国作为钢铁消费大国应该拥有自己的定价体系,与伦敦金属交易所来抗衡,代表人物是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正是在他和相关人士的积极推动下,今年3月末,钢材期货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线材和螺纹钢成为主要品种。然而,中国钢铁界对于钢材期货的看法并不一致。中国贸易促进会冶金分会会长、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谢企华曾表示,钢铁企业根本没有心思关心钢材期货的问题,把自己的主业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了。事实上,持类似观点者还有现任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他在一个论坛上表达了他对金融衍生品冲击实体钢铁贸易的“深恶痛绝”。
分析认为,钢材期货的投机性可能会使其并不能真正反映市场需求和价格的真实情况。谁以及用什么方式主导定价体制将决定谁将更具话语权。这意味着,在此轮铁矿石谈判过后,中钢协将背负更大的责任,面临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