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层密谋祭出“撒手锏”激活内需
2009-01-16 10:53:41
在国际经济形势一片迷茫的环境下,信心比黄金更珍贵。中央决策层强调当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后面都还是逗号,还远没有到划上句号的时候。分析认为,虽然2008年底启动了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但是由于运转周期长,具有一定滞后性。因此,为使扩大内需富有成效,中央近期或将祭出“撒手锏”。我们预计危机下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扩大内需初见效,即将祭出撒手锏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江苏考察工作时强调,中国要在金融危机中最早复苏和振兴。12月份的经济运行状况比预计的要好一些,一些经济指标有回暖迹象,一些企业销售开始回升,库存开始减少,用电量开始上升。在今年两会前,国家还会出台一系列措施。无疑,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与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来,高层对扩大内需成效的首次公开表态。目前来看,中央高层力争实现一季度经济"开门红"的要求,还是有希望实现的。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后,高层手中仍握有“杀手镧”未启用,就是对提振经济更为直接的刺激消费措施。
(一)中国经济基本面广受看好
扩大内需初见成效,在我们看来,既证实了“中国经济基本面较好”这一论点,又表明中国通过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方向是正确的,也是及时的,有效的。也就是说,扩大内需初见成效,既坚定了政府刺激经济的信心,也坚定了公众应对失业、收入下降的决心和企业应对各种困难的意志。众所周知,4万亿元的“蛋糕”既没有完全做好,也没有来得及仔细分切,甚至2008年第四季度投入的1000亿元还没有充分显现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初见成效更让我们信心百倍。相信随着各项救市政策的不断落实,以及政府投资的逐步到位,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还会进一步显现,不仅会体现在经济数据上,也会体现在民众生活中。
(二)危机下信心比黄金还珍贵
温总理表态“扩内需初见成效”,既是对成绩的肯定,目的也是鼓舞信心。2008年,针对金融危机,温总理就曾旗帜鲜明地指出,“信心比货币、黄金还要贵重”。只有民众对经济有信心,才能提振国内消费;只有中外企业家对中国经济有信心,才能拉动投资。换言之,只有信心足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中就有两驾“跑”起来了。尽管扩大内需有了成效,但要承认这些成效只发生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而不是全面开花;只是开始见到成效,并不是硕果累累。因此,我们在为“初见成效”而振奋的同时,仍要理性观察。
(三)宁可穷一年,不可穷过年
扩大内需之所以能初见成效,首先是政策措施及时、得当,加之经济基本面较好。其次是元旦、春节等一系列节日的消费热潮带动一些产品销售回升。民间就有谚语:宁可穷一年,不可穷过年。春节前后必然要出现消费小高潮拉动经济增长。再者,企业普遍调整经营策略积极促销刺激了消费、减少了库存。因此,应理性认识已取得的成效。如果注意到社会保障还有很多欠账,产业结构依然存在许多不合理,贫富差距与地区差距仍然较大等问题,加之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增多,就会发现中国经济还要面临很多严峻挑战,不可掉以轻心。所以,中国经济急需更多暖流来驱散寒流。
●企业元气未大损,利好消息渐释放
中国未来出台的措施应更着重于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特别是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今后的财政补贴应向这个方向倾斜。现在钢铁业已经开始复苏,化工业、建材也开始复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一年就可以恢复。预计2009年的经济增长从第一季度开始就会回升,全年的GDP增长可能会达到10%左右。当前市场最关注的事情,莫过于最坏的时刻是否已经过去。近日将陆续出笼的12月宏观经济数据理所当然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因为透过这些数据,投资者可以基本得出“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或者没有过去的结论。
(一)负面不超预期就是利好
我们认为,在市场普遍持悲观的预期下,各类数据如果不出现超预期的下滑,就是市场的正面信息。因为当前市场心态的微妙变化在于--已经从展望悲观数据转向挖掘复苏预期的“一缕阳光”。虽然2月份CPI、PPI以及工业增加值等数据继续下滑可以预期,并且由于日前机构投资者一致调低了2009上市公司盈利增长-15%至-25%,未来A股市场可能还会受到上市公司年报和一季报业绩的局部负面冲击,但我们认为市场对宏观数据的解读将从前期的单边恐慌转变为对复苏预期的挖掘。这种心态变化目前主要反映在行业的估值水平已经对政策利好与去库存化预期表现出弹性。
(二)心态转变呈现积极信号
对复苏预期的挖掘,反映在盘面上,就是矿产、有色金属以及煤炭等资源类行业股票近期开始受到买盘的显著支持,汽车、钢铁行业也出现了资金流入迹象。因此这种心态的微妙转变,对整体市场而言显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基于这种判断,我们认为即将公布的12月份经济数据,如果不出现超预期的下滑,对市场而言可能构成正面信息。当然,库存化有广义(消化过剩产能)和狭义(降低产品库存)两种。我们不可过分夸大狭义去库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我们更为关注广义去库存化(消化过剩产能)的过程。因此上述市场心态的微妙转变还只是对12月份数据披露前夕的阶段性判断。目前A股市场的走势,将在流动性改善预期、刺激经济政策内容以及企业盈利预期下调的三维因素此消彼长的变动中平衡波动。而短期市场整体受到压制与结构性活跃是一对矛盾,这使得短期内对A股市场作出激进趋势判断不合时宜。因此我们对春节前后的市场趋势判断依然持平衡波动的观点。资源类、商业零售等行业的结构性机会依然值得期待。
(三)制造业将呈现触底迹象
从2008年12月开始,经济降速放缓在生产领域已经初现,一些企业的销售开始回升、库存开始减少、用电量开始上升。1月份首先公布的中国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出现2.4个百分点的反弹,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升势明显。这表明制造业恶化的状况正在得到缓解。另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调查资料,2008年12月份我国生产资料价格虽继续呈现下降行情,但在钢铁及化工原料产品价格回稳的带动下,降幅趋稳,部分品种甚至出现触底回升。钢铁行业是其中回升最为明显的产业。在国家一系列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刺激下,2008年12月份市场需求有所上升,铁矿石、钢坯、废钢、焦炭等基础原材料价格均呈上涨趋势,从而影响钢材价格出现底部徘徊迹象,部分品种还有所回升。目前PMI指数仍低于50,意味着企业仍在继续减产。不过,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新订单,政府的经济激励措施可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库存调整过程或许会很快结束。
(四)用电量环比增速将回升
工业用电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造业的活跃程度。2008年12月全社会用电量为0.27万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5%。不过相比11月,这个数据环比上升了6.8%。根据中国电力联合会的这个数据,预计12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也将高于11月5.4%的增速。正是由于重工业用电量环比大幅度上升14%,使得12月用电量环比增速好于预期。从2008年12月份开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对部分工业企业实施特殊时段电价扶持政策已扩大到了八个省。扶持对象包括电解铝、氯碱、炭素、黄磷、电石、钢铁、铁合金7个行业的企业。由于这些工业企业重新开工,今年一季度的用电量应该是平稳走强。
(五)年底掀“突击放贷潮”
数据显示,12月份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达到了7400亿元人民币,是继2008年1月份以来的单月新增最高额。2008年11月,央行宣布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商业银行在年底为了冲规模会有“突击放贷”的现象。有时候银行为了完成任务,跟关系好的企业约定在12月份把钱贷出去,企业一跨年就把钱还了,所以看1月份的数据更准。2008年1月,当时商业银行在宏观从紧的压力之下在年初集中放贷,当月新增贷款猛增至8036亿元。随着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收缩,每月新增信贷规模也随之锐减。直到2008年年底,央行宏观调控转向,在取消信贷规模控制的同时,还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释放流动性。
●经济危机亦良机,中国经济先复苏
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的快速回落,而且为刺激国内经济复苏,引入资金,增加出口,更促使发达国家降低进入壁垒和放宽出口限制,这就为我国购买所需技术、设备、品牌及进入相应市场等创造了很好的时机,从而为中国适时采取灵活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造成了金融机构的重大损失,更造成了金融机构和信贷市场流动性枯竭和紧缩。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经济出现负增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欧元区部分国家甚至已经进入经济衰退期。那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机遇?
(一)调整产业结构减弱依赖
分析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化和蔓延,全球许多国家经济都将受其影响,但未来中国经济依然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首先是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密集出台,将会有效抑制经济下滑。为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及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措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政府实施的提高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需求等相关政策,都将对加大投资需求和保持消费需求长期稳定增长产生积极促进作用。而连续多次上调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出口退税率,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信贷政策,加上降息降低了外贸企业经营成本作用等,都将增强我国企业出口的能力,我国企业不断调整外贸出口区域及出口产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抵销美欧市场需求减弱影响。
(二)第三产业“大展拳脚”
与此同时,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作用分布更加均衡。随着增加对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住房、养老、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在改善民生方面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中国经济增长从过分依赖投资与净出口两大要素,转向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要素,消费因素对经济推动作用增加。而中国与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使中国对外贸易方式、国别分布也在不断趋于优化,对外贸易投资及海外工程服务也有着更广阔的天地。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有利于中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伴随着消费拉动作用的提升,消费品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趋势明显,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而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互补性强等特征,又有利于国内跨地区投资并购和产业转移,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推动经济增长。
(三)危机催生新经济增长点
全球金融危机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危机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但也应该看到,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的快速回落,而且为刺激国内经济复苏,引入资金,增加出口,更促使发达国家降低进入壁垒和放宽出口限制,这就为我国购买所需技术、设备、品牌及进入相应市场等创造了很好的时机,从而为中国适时采取灵活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条件。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包括对进出口税率进行调整、减息、增加公共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开支、减税担保等相应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进行技术升级等,可加快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四)中国复苏或将领先美国
中国和美国,谁将在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 跟中国争夺复苏先机的还有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正倾其全部力量力挽狂澜。在英国报纸组织的70多位全球经济学家“谁最早复苏”票选中,美国以36票高居榜首,中国19票名列第二。目前,中国政策刺激效果正在显现,有望第一个走出低谷。与美国不同,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物质产品供给过剩,只要经济刺激计划的力量足够,中国经济增长就能被再拉起来。
①从居民储蓄资产负债看中国经济复苏
最新数据如消费及收入、消费者信心、住房销售和耐用品订单均显示美国经济衰退正在加剧,而个人储蓄率仍然维持较低水平。对于中国居民来说,2008年我们的居民储蓄已经超过了20万亿,目前这一数字正在攀升,藏富于民使得“猛虎出笼”更值得期待。与美国和欧洲不同,中国家庭、居民负债率相当低,具有购房买车等消费的潜力。
②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看中国经济复苏
据悉,央行监测的5000户非金融类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5%,显示非金融市场企业资产负债率和财务状况运行良好。美国企业的盈利和现金流量出现了负增长,但非金融企业的盈利相对稳定。相对而言,中国企业的情况好一点,预计09年三季度重现向上拐点。而科研将是企业长期增长的支撑。近日温家宝表示,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要把加快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16个重大专项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结合起来,为此准备投入6000亿资金。
③从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看中国经济复苏
中国的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2%,美国同期为71%.中国政府有充足的财政盈余,首屈一指的外汇储备余额和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美国就面临着完全相反的处境,随着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出台,财政赤字在前三个季度直线增长;新增国债规模与财政赤字走势完全一致;更为严重的是,美国还面临着对外贸易经常账户赤字。美国有利的条件,是美元几乎不可替代的国际地位。
④从金融的资产负债表看中国经济复苏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高,呆坏账率较低;无论是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还是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当前包括大型国有银行在内的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正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而美国商业银行贷款的季度数据显示,贷款违约率在08年前三个季度出现了明显的上涨。但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刺激方案,银行会提供部分融资,这会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构成压力。
中国经济复苏的路径,可能最先从提前消化存货的行业开始。研究认为,如果国内的刺激政策见效,存货消化或将从医药、钢铁、建材、有色、电力、燃油、通用设备、交运开始,并相应带动煤炭、原油库存的消化。而至于复苏的区域情况,受出口和投资增长同步放慢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增长已经出现了较为充分的调整,有可能率先触底反弹。而以投资增长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长则有可能继续减速。经济放慢使得中国经济更加依赖投资增长,这一趋势在未来两年里很难改变。正如温总理所言,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将最早复苏和振兴起来。不但是复苏,更重要的是还要抓住历史的机会振兴。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也许这次危机,将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山川巨变”。
●扩大内需初见效,即将祭出撒手锏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江苏考察工作时强调,中国要在金融危机中最早复苏和振兴。12月份的经济运行状况比预计的要好一些,一些经济指标有回暖迹象,一些企业销售开始回升,库存开始减少,用电量开始上升。在今年两会前,国家还会出台一系列措施。无疑,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与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来,高层对扩大内需成效的首次公开表态。目前来看,中央高层力争实现一季度经济"开门红"的要求,还是有希望实现的。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后,高层手中仍握有“杀手镧”未启用,就是对提振经济更为直接的刺激消费措施。
(一)中国经济基本面广受看好
扩大内需初见成效,在我们看来,既证实了“中国经济基本面较好”这一论点,又表明中国通过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方向是正确的,也是及时的,有效的。也就是说,扩大内需初见成效,既坚定了政府刺激经济的信心,也坚定了公众应对失业、收入下降的决心和企业应对各种困难的意志。众所周知,4万亿元的“蛋糕”既没有完全做好,也没有来得及仔细分切,甚至2008年第四季度投入的1000亿元还没有充分显现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初见成效更让我们信心百倍。相信随着各项救市政策的不断落实,以及政府投资的逐步到位,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还会进一步显现,不仅会体现在经济数据上,也会体现在民众生活中。
(二)危机下信心比黄金还珍贵
温总理表态“扩内需初见成效”,既是对成绩的肯定,目的也是鼓舞信心。2008年,针对金融危机,温总理就曾旗帜鲜明地指出,“信心比货币、黄金还要贵重”。只有民众对经济有信心,才能提振国内消费;只有中外企业家对中国经济有信心,才能拉动投资。换言之,只有信心足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中就有两驾“跑”起来了。尽管扩大内需有了成效,但要承认这些成效只发生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而不是全面开花;只是开始见到成效,并不是硕果累累。因此,我们在为“初见成效”而振奋的同时,仍要理性观察。
(三)宁可穷一年,不可穷过年
扩大内需之所以能初见成效,首先是政策措施及时、得当,加之经济基本面较好。其次是元旦、春节等一系列节日的消费热潮带动一些产品销售回升。民间就有谚语:宁可穷一年,不可穷过年。春节前后必然要出现消费小高潮拉动经济增长。再者,企业普遍调整经营策略积极促销刺激了消费、减少了库存。因此,应理性认识已取得的成效。如果注意到社会保障还有很多欠账,产业结构依然存在许多不合理,贫富差距与地区差距仍然较大等问题,加之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增多,就会发现中国经济还要面临很多严峻挑战,不可掉以轻心。所以,中国经济急需更多暖流来驱散寒流。
●企业元气未大损,利好消息渐释放
中国未来出台的措施应更着重于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特别是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今后的财政补贴应向这个方向倾斜。现在钢铁业已经开始复苏,化工业、建材也开始复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一年就可以恢复。预计2009年的经济增长从第一季度开始就会回升,全年的GDP增长可能会达到10%左右。当前市场最关注的事情,莫过于最坏的时刻是否已经过去。近日将陆续出笼的12月宏观经济数据理所当然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因为透过这些数据,投资者可以基本得出“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或者没有过去的结论。
(一)负面不超预期就是利好
我们认为,在市场普遍持悲观的预期下,各类数据如果不出现超预期的下滑,就是市场的正面信息。因为当前市场心态的微妙变化在于--已经从展望悲观数据转向挖掘复苏预期的“一缕阳光”。虽然2月份CPI、PPI以及工业增加值等数据继续下滑可以预期,并且由于日前机构投资者一致调低了2009上市公司盈利增长-15%至-25%,未来A股市场可能还会受到上市公司年报和一季报业绩的局部负面冲击,但我们认为市场对宏观数据的解读将从前期的单边恐慌转变为对复苏预期的挖掘。这种心态变化目前主要反映在行业的估值水平已经对政策利好与去库存化预期表现出弹性。
(二)心态转变呈现积极信号
对复苏预期的挖掘,反映在盘面上,就是矿产、有色金属以及煤炭等资源类行业股票近期开始受到买盘的显著支持,汽车、钢铁行业也出现了资金流入迹象。因此这种心态的微妙转变,对整体市场而言显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基于这种判断,我们认为即将公布的12月份经济数据,如果不出现超预期的下滑,对市场而言可能构成正面信息。当然,库存化有广义(消化过剩产能)和狭义(降低产品库存)两种。我们不可过分夸大狭义去库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我们更为关注广义去库存化(消化过剩产能)的过程。因此上述市场心态的微妙转变还只是对12月份数据披露前夕的阶段性判断。目前A股市场的走势,将在流动性改善预期、刺激经济政策内容以及企业盈利预期下调的三维因素此消彼长的变动中平衡波动。而短期市场整体受到压制与结构性活跃是一对矛盾,这使得短期内对A股市场作出激进趋势判断不合时宜。因此我们对春节前后的市场趋势判断依然持平衡波动的观点。资源类、商业零售等行业的结构性机会依然值得期待。
(三)制造业将呈现触底迹象
从2008年12月开始,经济降速放缓在生产领域已经初现,一些企业的销售开始回升、库存开始减少、用电量开始上升。1月份首先公布的中国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出现2.4个百分点的反弹,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升势明显。这表明制造业恶化的状况正在得到缓解。另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调查资料,2008年12月份我国生产资料价格虽继续呈现下降行情,但在钢铁及化工原料产品价格回稳的带动下,降幅趋稳,部分品种甚至出现触底回升。钢铁行业是其中回升最为明显的产业。在国家一系列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刺激下,2008年12月份市场需求有所上升,铁矿石、钢坯、废钢、焦炭等基础原材料价格均呈上涨趋势,从而影响钢材价格出现底部徘徊迹象,部分品种还有所回升。目前PMI指数仍低于50,意味着企业仍在继续减产。不过,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新订单,政府的经济激励措施可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库存调整过程或许会很快结束。
(四)用电量环比增速将回升
工业用电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造业的活跃程度。2008年12月全社会用电量为0.27万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5%。不过相比11月,这个数据环比上升了6.8%。根据中国电力联合会的这个数据,预计12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也将高于11月5.4%的增速。正是由于重工业用电量环比大幅度上升14%,使得12月用电量环比增速好于预期。从2008年12月份开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对部分工业企业实施特殊时段电价扶持政策已扩大到了八个省。扶持对象包括电解铝、氯碱、炭素、黄磷、电石、钢铁、铁合金7个行业的企业。由于这些工业企业重新开工,今年一季度的用电量应该是平稳走强。
(五)年底掀“突击放贷潮”
数据显示,12月份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达到了7400亿元人民币,是继2008年1月份以来的单月新增最高额。2008年11月,央行宣布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商业银行在年底为了冲规模会有“突击放贷”的现象。有时候银行为了完成任务,跟关系好的企业约定在12月份把钱贷出去,企业一跨年就把钱还了,所以看1月份的数据更准。2008年1月,当时商业银行在宏观从紧的压力之下在年初集中放贷,当月新增贷款猛增至8036亿元。随着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收缩,每月新增信贷规模也随之锐减。直到2008年年底,央行宏观调控转向,在取消信贷规模控制的同时,还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释放流动性。
●经济危机亦良机,中国经济先复苏
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的快速回落,而且为刺激国内经济复苏,引入资金,增加出口,更促使发达国家降低进入壁垒和放宽出口限制,这就为我国购买所需技术、设备、品牌及进入相应市场等创造了很好的时机,从而为中国适时采取灵活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造成了金融机构的重大损失,更造成了金融机构和信贷市场流动性枯竭和紧缩。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经济出现负增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欧元区部分国家甚至已经进入经济衰退期。那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机遇?
(一)调整产业结构减弱依赖
分析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化和蔓延,全球许多国家经济都将受其影响,但未来中国经济依然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首先是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密集出台,将会有效抑制经济下滑。为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央及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措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政府实施的提高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需求等相关政策,都将对加大投资需求和保持消费需求长期稳定增长产生积极促进作用。而连续多次上调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出口退税率,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信贷政策,加上降息降低了外贸企业经营成本作用等,都将增强我国企业出口的能力,我国企业不断调整外贸出口区域及出口产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抵销美欧市场需求减弱影响。
(二)第三产业“大展拳脚”
与此同时,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作用分布更加均衡。随着增加对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住房、养老、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在改善民生方面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中国经济增长从过分依赖投资与净出口两大要素,转向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要素,消费因素对经济推动作用增加。而中国与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使中国对外贸易方式、国别分布也在不断趋于优化,对外贸易投资及海外工程服务也有着更广阔的天地。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有利于中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伴随着消费拉动作用的提升,消费品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趋势明显,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而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互补性强等特征,又有利于国内跨地区投资并购和产业转移,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推动经济增长。
(三)危机催生新经济增长点
全球金融危机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危机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但也应该看到,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的快速回落,而且为刺激国内经济复苏,引入资金,增加出口,更促使发达国家降低进入壁垒和放宽出口限制,这就为我国购买所需技术、设备、品牌及进入相应市场等创造了很好的时机,从而为中国适时采取灵活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条件。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包括对进出口税率进行调整、减息、增加公共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开支、减税担保等相应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进行技术升级等,可加快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四)中国复苏或将领先美国
中国和美国,谁将在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 跟中国争夺复苏先机的还有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正倾其全部力量力挽狂澜。在英国报纸组织的70多位全球经济学家“谁最早复苏”票选中,美国以36票高居榜首,中国19票名列第二。目前,中国政策刺激效果正在显现,有望第一个走出低谷。与美国不同,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物质产品供给过剩,只要经济刺激计划的力量足够,中国经济增长就能被再拉起来。
①从居民储蓄资产负债看中国经济复苏
最新数据如消费及收入、消费者信心、住房销售和耐用品订单均显示美国经济衰退正在加剧,而个人储蓄率仍然维持较低水平。对于中国居民来说,2008年我们的居民储蓄已经超过了20万亿,目前这一数字正在攀升,藏富于民使得“猛虎出笼”更值得期待。与美国和欧洲不同,中国家庭、居民负债率相当低,具有购房买车等消费的潜力。
②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看中国经济复苏
据悉,央行监测的5000户非金融类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5%,显示非金融市场企业资产负债率和财务状况运行良好。美国企业的盈利和现金流量出现了负增长,但非金融企业的盈利相对稳定。相对而言,中国企业的情况好一点,预计09年三季度重现向上拐点。而科研将是企业长期增长的支撑。近日温家宝表示,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要把加快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16个重大专项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结合起来,为此准备投入6000亿资金。
③从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看中国经济复苏
中国的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2%,美国同期为71%.中国政府有充足的财政盈余,首屈一指的外汇储备余额和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美国就面临着完全相反的处境,随着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出台,财政赤字在前三个季度直线增长;新增国债规模与财政赤字走势完全一致;更为严重的是,美国还面临着对外贸易经常账户赤字。美国有利的条件,是美元几乎不可替代的国际地位。
④从金融的资产负债表看中国经济复苏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高,呆坏账率较低;无论是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还是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当前包括大型国有银行在内的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正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而美国商业银行贷款的季度数据显示,贷款违约率在08年前三个季度出现了明显的上涨。但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刺激方案,银行会提供部分融资,这会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构成压力。
中国经济复苏的路径,可能最先从提前消化存货的行业开始。研究认为,如果国内的刺激政策见效,存货消化或将从医药、钢铁、建材、有色、电力、燃油、通用设备、交运开始,并相应带动煤炭、原油库存的消化。而至于复苏的区域情况,受出口和投资增长同步放慢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增长已经出现了较为充分的调整,有可能率先触底反弹。而以投资增长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长则有可能继续减速。经济放慢使得中国经济更加依赖投资增长,这一趋势在未来两年里很难改变。正如温总理所言,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将最早复苏和振兴起来。不但是复苏,更重要的是还要抓住历史的机会振兴。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也许这次危机,将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山川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