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在动荡中孕育新的机会

2008-03-31 09:42:29    

随着美国经济的疲软,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加速,中国外贸出口形势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动。综观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外贸总量仍将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保持快速增长。不过,国内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政策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外贸出口成本,从而促使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向缩减方向发展……

对于当前中国外贸出口面临的形势,早在3月18号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就表示,“中国经济已走入全球化,世界经济的各种变化不可能不反映到中国经济上来。我们在实行政策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走势,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即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

实际上,国际贸易的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超过全球经济的增速。据IMF预测,到2012年前,全球贸易增速将超过6%,未来全球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扩大我国的外部需求;同时,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仍将持续,国际分工将更为精细.未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地向有市场、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过程将持续一段时间,国际分工将更为精细。

此外,多边和双边贸易体系将继续扩大未来WTO将继续推动有关谈判,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WTO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还将进一步降低。区域性的双边和多边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将继续。随着中国参与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增多,将更多地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扩大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联系。这些都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不容忽视的是,全球经济的增长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是国际政治变化、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因素可能影响全球经济稳定;二是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并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三是石油价格在高位运行,将继续对全球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四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内部金融市场波动可能迅速扩散到全球市场。

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虽然总体上贸易保护主义将有所削弱,但针对个别国家的贸易保护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加强。美国、欧盟等与我国逆差最大的经济体与我国的贸易摩擦还将不断出现,摩擦形式更加复杂。

中国对外贸易必须转变发展观念

针对日益复杂化的外贸形势,中国的对外贸易必须转变发展观念:一是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的外贸发展指导思想应向进出口创利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转变,在转变到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树立实现贸易基本平衡的目标。二是以前认为国内能够生产、有资源,就不需要进口的观念发生转变。在能源和重要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是否需要进口或国产的决策,要有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考虑。

中国对外贸易尚需建立多重协调机制

加快优化贸易结构需要加快建立内生性外贸增长方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考虑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贸易结构的调整既要保持我国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又要提高和实现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还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在吸收外资先进技术的同时,重点培育我国的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和体系建设,主要包括4个方面:建立我国高技术研发能力,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建立制造业的自主研发创新体系;在引进大量国外传统先进制造技术基础上的二次开发,促进我国自主开发的能力与体系建设;出于国际竞争考虑,必须通过自身研发来取得谈判主动权的领域方面,也要积极培育自主研发能力。

制定应对涉外经济摩擦的对策措施进一步探索建立3种协调机制:进口协调机制,主要是棉花、石油、大豆以及对国内产业形成重大影响的产品;出口协调机制,主要是在国外容易引起贸易报复、贸易摩擦和冲突的产品;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协调机制,尤其是双边协调机制。要提早考虑应对国际摩擦的对策,如设立敏感产品的临时调节税。

建立和完善贸易促进体系改变过去较为单纯的“鼓励出口”政策,通盘规划构建贸易促进体系。一是进一步改革外经贸体制,建立统一、稳定、规范和高效的贸易管理和服务促进机制。二是大力推进国有外经贸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形成外经贸领域多种所有制并存、大中小和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多元经营主体结构。

中国对外贸易动荡中依然孕育着新的机会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日、韩等跨国资本明显加快了来华投资的速度。目前,由发达国家研发并提供知识型服务和高技术制造,周边经济体提供代工、销售及售后服务,我国利用低成本优势进行加工组装,最终产品外销欧美市场的国际生产体系已基本形成。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未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面对一些新机遇:

一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是知识型服务业和新技术制造业。在未来的5年里,预计将出现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热潮,重点将转向知识型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如金融、信息、全球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服务;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配置。

二是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强劲需求的带动下,跨国资本和服务来华投资的构成将发生明显变化。未来5年,以内销为主的市场驱动型跨国投资将成为主流趋势。从目前趋势看,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开始把研发、设计、运营、物流配送、咨询和培训等机构设立在中国的主要都市,并加快了本地化进程。

三是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未来5年,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后台服务将外包给境外低成本中心;另一方面,国际大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交易所、基金、保险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将随着各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开始构建全球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必须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培育新优势

一是开放竞争,搭建一个公平非歧视性的政策平台。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新特点,就是技术含量高,有些会涉及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优势。为此,首先应在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和组织领域里充分开放竞争。其次应切实落实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优先对内资开放的原则,为内外资企业搭建一个公平非歧视性的竞争平台。再次应像加入世贸组织时那样,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清理和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少不断用新的扭曲替代旧的扭曲的不正常现象。

二是创新激励,引导企业在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自主研发和创新、自主品牌、自主国际营销渠道建设中去。应吸取我国汽车企业出现的“合资锁定效应”的经验教训,避免在与外资合资试图学习管理和技术时,我国企业丧失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的能力,同时切忌完全倚仗低价优势,忽视技术优势。此外,应吸取纺织企业在开放中陷入贸易摩擦泥潭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以自律为基础的出口协调机制,对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发展是重要的条件。

三是合作互动,要鼓励内资经济与外资经济合作互动,鼓励内资经济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提供配套,鼓励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培育新竞争优势。目前,营造招商引资的小投资环境,包括新出台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高新区等,都更有利于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参与、配套和合作。因此,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营造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上来,建立一套不需要通过审批,有明确规范的政策认定标准和机制。

四是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宽松的体制软环境。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呈现衰势时,里根时期所采取的供给管理政策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体制软环境,10年后,这套政策为美国带来了IT革命和创新激励。因此,政府应提供一个低税费、少管制、多鼓励、能者上的制度软环境,促进高技术含量的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国内企业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五是应更加规范和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为创新活动提供创新激励机制。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储蓄和投资活动已超过一国的界限。在这种新形势下,应创造更有弹性和灵活性,更加市场化和规范化,更加开放和抵御风险的投融资体系。
六是应更加充分地保护财产权和知识产权。要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规范市场经济体制,保护财产权和知识产权是法治的基础。同时,应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建立自己的标准,过高的标准和承诺将损害而不是促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损害而不是促进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安全。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