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大幕即将拉开

2007-01-22 09:48:02    

近五年来,金融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获得了重大进展,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上市日渐完成,证券市场结构性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保险投资领域大幅放开,利率市场化、外汇体制改革亦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这一背景下,今天开幕的200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深化改革、理顺结构的意味则更为强烈。人们期许,此次会议将在政策性银行改革、农村金融体制设计、国有金融管理框架重构、企业债市场建设、外汇投资管理等诸多领域,展开更为实质性的动作……

此次金融工作会议五大看点

备受瞩目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于今日召开。本次会议将在全面总结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做出部署,一系列有关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政策可望相继出台。据悉,此次的金融工作会议将着重与中国式GIC的确立、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金融国资委、政策性银行改制、公司债发行归口证监会等五大问题的讨论。此外,包括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等重大问题也可望在本次会上形成决议。

中国式GIC或将出炉

明确外汇储备的管理框架问题,可能成为将于此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成果和结论之一。国家可能成立专门机构(下称“新机构”)经营管理部分外汇储备,新机构可能独立于各部委之外,由国务院直接管理。

目前,新机构的名称尚未最后确定,可能会在“政府投资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外汇投资公司”中作选择。比较倾向的意见是称为“政府投资公司”,类似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此外,新机构是在中央汇金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还是新设一家机构,目前尚未明确。业界预计,在汇金的基础上组建的可能性比较大。新机构管理的外汇是通过发行特别债券融资再向央行收购外汇还是以直接的方式划拨、该机构管理的外汇规模等细节问题,目前也都未有定论。

以前在外汇储备的管理上,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是第一位的,成立新机构后,可能收益率问题也会同等重要。此外,新机构的投资领域将不限于金融领域,还可能将配合国家重大政策和产业调整。新机构将发行特别本币债券募集资金,然后向央行收购外汇储备,并进行积极管理。

不过业界对于由央行和新机构分别负责管理多少外汇储备规模的问题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有央行可以保持6000亿美元、7000亿美元、8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多种建议,余下部分可交由新机构操作。此外,除存量外汇储备如何划分外,以后每年的增量储备如何划分也是一大问题,预计这一问题也有望在此次会议上给予初步的解决。

政策性银行改制国开行先行

关于政策性银行改革也是本次会议的热点话题。成立了12年的政策性银行,将转型为商业化运作的“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定位于中长期贷款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不能经营零售业务。目前财务指标最为优良的国开行将被率先打造成商业银行,改革方案将在会后正式启动。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也将逐步商业化,但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已经达成共识,国开行将延续其中长期信贷功能,不做零售业务,并与财政彻底“断奶”,建立受资本金约束的现代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而来自国开行网站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69月末,开行表内管理资产达到20965亿元,表内不良贷款率仅为0.76%,连续16个季度保持在2%以内,其中连续6个季度保持1%以内,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实现小幅“双降”。资产减值准备对表内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的覆盖率,分别达到277%和332%。不过,国开行目前资本金仅为500亿元,与其庞大资产相比显然很不相称。目前其他发展中国家综合类开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约在15%—20%之间。国开行现在的资本充足率与此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如果按以上数据测算,到2007年底,国开行要达到15%的资本充足率,资本金缺口约为1300亿元。这意味着,改造成商业银行之后,国开行急需充实足够的资本金、相应的拨备和更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因此,中央汇金公司、财政部和一些大型央企,都有可能作为股东对国开行进行注资。

按照有关部门设计的改革方案,国开行将实行母子公司制,仍由国家绝对控股,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子公司层面,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功能相区分,并行存在,以体现综合性开发金融的特色。国开行已经为此专门成立了“商业化改革小组”,行长陈元、副行长姚中民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

如果国开行改造成商业银行,其资金来源优势,即在银行间市场上的发债成本可能会上升。因为国开行发债原本依赖的是国家信用,从理论上看,商业化后可能会影响其信用等级的下调。不过,由于国开行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良好市场品牌,也仍然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只要风险控制得好,信用等级得到提升不是一件难事。

农行股改方案将敲定

此次金融工作会议上,农业银行的改制谜底也将浮出水面。2003年底,几乎在建行、中行启动改革的同时,农行即向国务院提出注资股改、整体上市的股改方案。此后两三年间,农行向国务院至少提交了三次股改方案。2005年底,有关农行是否分拆,以建立多层次、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的讨论开始出现,随即遭遇来自农行的强烈反对。决策层一度宣示“不分拆、不改革、不注资”的“三不”政策,以平息争论。直到2006年年中以后,随着建行、中行、工行三家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取得巨大成功,国务院对农行改革不那么悲观了,农行整体改制的思路随后基本确定下来。

根据200611月,农行披露未经审计的当年前三季度业务经营的数据:至9月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78.2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下降2.68个百分点;其中,损失类贷款比年初下降了49.01亿元,占不良贷款余额下降总量的66.26%。20061月至9月,农行实现经营利润425.72亿元,同比增盈110.02亿元,增幅34.85%。外界据此推测,农行财务重组的规模将不少于9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注资的比例在250亿到300亿美元左右。工行改制时搭建的股东结构和财务重组方式,很可能在农行重演。与中、建两行财务重组完毕后汇金“一股独大”不同,工行曾由汇金、财政部分别持有股份50%,汇金注资150亿美元,财政部保留了原1240亿资本金;但将2460亿损失类贷款放入工行和财政部的共管账户,作为工行对财政部的债权,财政部以未来收益承担消解这一损失。

金融监管协调机构难有大的突破

但我们预计,对于此前业界普遍看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此次会议上可能不会有大的突破。目前各部门比较趋同的意见是,分业经营的时间还不长,在目前的管理格局下基本能够实现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综合经营也只在探索和试点过程中。因此,现阶段的金融监管协调只在原有"一行三会"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增加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形成更为紧密的协调机制。预计可能不会很快成立专门的常设机构。

公司债发行可望归口证监会

 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议上,将确定公司债的监管很可能由发改委让渡到证监会,发改委将专注对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项目债进行监管,简称"企业债",以区别于证监会监管的"公司债""公司债""企业债"的具体界定问题,发改委和证监会在本次会议后将作进一步探讨。这一举措可视作对现行的企业债券管理的一次分流,也将迎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又一次发展机会。

目前,企业债的发行管理工作由发改委财政金融司承担,在长达十几年的过程中,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非常缓慢。19922004年,发改委批准的企业债券发行总额为2000多亿元人民币,仅略高于同期的股权融资总量,远远低于同期的银行贷款总额。近年来,企业债的规模有所增长。2005年,企业债实际发行额为654亿元,是2004年的两倍。2006年,发改委批准发行的企业债规模达到了1008亿元,达到历年发行总规模的近一半。

目前国内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仍然很小,债券市场严重发育不良,且一般都由银行来承担信用担保,信用风险转嫁给了银行。而企业债发行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手续复杂也一直为业内所诟病。一家企业发债的审批时间一般要长达18个月,取得额度与监管发行由发改委全面负责,企业债券利率则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管理,而企业债券的上市审批又由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负责。这样,发行人受到配额审核和发行审核的双重制约,交易成本高,申请时间长,效率低,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灵活安排的需求。

关于企业债的管理审批的改革问题,2006年以来,市场上流传有多个版本:一种说法称,将把企业债、公司债的发行审批全部交由中国证监会管理;其二,是由中国证监会主管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其三,则是将成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专门管理企业债、公司债的发行。现在看来,将上市公司的债券发行和管理交由证监会来主导,是一个现实和可行的选择。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