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能源战略进入法制化轨道
2006-01-28 00:05:17
近两年,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也迫切需要一部“能源基本法”的尽快出台。国家发改委宣布,由15个部门共同参与的《能源法》起草组24日正式成立。一部涵盖石油、电力、煤炭、天然气等各类资源的《能源法》有望在明年正式出炉……
发改委牵头起草工作
国家发改革主任、国家能源办主任马凯曾表示,政府将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定价的市场化进程,2006年也因此被称为资源定价改革元年。而《能源法》的起草几乎与资源定价改革同步,有可能会体现改革的精神。
《能源法》起草组由马凯担任组长。参与起草的部门包括:国家能源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环保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电监会、全国人大财经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和中编办等。同时,由能源、法律、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能源法》起草工作专家组,为起草工作提供咨询。《能源法》将涵盖资源勘探、研究开发、生产运输、贸易与消费、利用与节约、对外合作、能源安全与监管等诸多环节,着力解决能源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立法流程上来看,一部法律从起草到出台至少要经历1-2年的时间。不过,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此前已表示,鉴于能源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希望《能源法》的制定和出台能够提前。
“基本大法”应对中国能源荒
在《能源法》制定工作启动的背后,是我国越发严峻的能源供给现状。从2004年开始,“电荒”、“煤荒”、“油荒”陆续在我国部分省市先后出现,之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据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在此间透露,虽然2005年我国的煤电油运形势已经取得了较大缓解,但一些地区、一些时段、一些品种存在的供给缺口仍将在2006年出现。
近年来,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日前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通过GDP翻两番,能源消费将进一步增加。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马富才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储量年均增长9亿至10亿吨,天然气储量年均增长4000亿至4500亿立方米,可以保障油气产量的稳定和一定幅度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加之我国目前还缺少全面体现能源战略和政策导向、总体调整能源关系和活动的能源基本法,因此,能源紧张局势日益加剧。
起草组认为,目前中国还缺少全面体现能源战略和政策导向、总体调整能源关系和活动的能源基本法,为了妥善应对这些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制定一部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因此“《能源法》的起草和实施,有利于实施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将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综合性、长效性能源政策上升为可操作的法律规范。”
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会长叶荣泗表示,现在制定能源基本法还可以应对愈来愈复杂的全球能源形势,有利于消除其他国家抛出的“中国威胁论”等疑虑,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协调问题。
还值得关注的是,《能源法》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相应规定,提高能源生产安全水平,完善安全生产制度、明确生产责任,改变以前责任不清、制度不明的状况。
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加紧上路”
目前,石油法、天然气法和原子能法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原则尚在进一步论证中。此外,现有的一些能源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急需重新修订。而关乎国家安全的“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等活动中的诸多法律关系,至今还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因此,“石油储备”等也将成为此次能源法起草的重要研讨课题。
去年国际油价的连续飙涨,令缺乏石油战略储备的中国既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又面临着严酷的市场挑战。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日前公布的一份文件透露,我国已开始组建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今年还将切实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
这份名为《2005年能源工作大事和2006年总体思路》的文件透露,去年我国的能源大事之一就是能源管理机构得到完善,能源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其中,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于去年成立,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编制有所增加,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在组建。
目前,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组建还未完毕,包括资金来源、管理架构、章程等都未最后落实。但根据计划,这一中心应该是事业编制。建成后,其将和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一同管理现已投建的大连、黄岛、镇海、舟山等几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上述基地的建设,由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巨头负责。预计从今年起,这些石油储备基地就将陆续竣工。
尽管如此,目前仍在高位运行的国际油价可能成为中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绊脚石”。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中国正处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过程中,但全球市场高企的油价将导致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时间推迟。他表示,中国不可能过度依赖石油进口来补充战略石油储备,政府也尚未使管理这些储备的组织机构完全就位。“这意味着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能否建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油价是否会进一步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