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防娱乐化看待“世行投资城市排行榜”

2006-11-14 09:53:16    

世界银行11日第三次公布了中国的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报告。研究员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南北各地的地理环境、文化和气候迥然不同,在投资环境上的地域差别也十分明显。只是比较2002年以来世行三次发布的“投资城市排行榜”,榜上城市的排名实在是变幻无常……

 

最新投资城市地图解读

世行最新出炉的一份名为《政府治理、投资环境与和谐社会: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的调查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最新的“投资城市地图”。它根据中国120个城市对内、外资企业的投资吸引力、政府效率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城市竞争力的大概排名。

这项排名首次将中国的城市分为金牌城市和银牌城市两组。杭州、青岛、绍兴、苏州、厦门和烟台六个城市名列世界银行评选出的“金牌城市”之列,北京、大连、东莞、佛山、福州、广州、江门、宁波、上海、深圳、天津、威海和珠海十三个城市被列入中国投资环境的“银牌城市”。

而从总体上归纳,中国各地区的投资环境从好到差依次为:

1.东南地区(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

2.环渤海地区(山东、北京、天津和河北);

3.中部地区(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

4.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5.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和海南);

6.西北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

 从报告中所排列的“前10%城市”和“后10%城市”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企业投资最为看重的几个要素,这些对比明显的要素分别是:

1.税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在排名前10%的城市,税费平均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1%,而排名最后10%的城市税费占企业销售收入6.9%

2.与主要地方政府机构打交道的难易程度:在排名前10%的城市,企业与主要地方政府机构打交道的时间平均为每年36天,而排名最后10%的城市为每年87天。

3.进出口通关时间:在排名前10%的城市,进出口通关时间平均为5.4天,而排名最后10%的城市为20.4天。

4.劳动力素质:在排名前10%的城市,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劳动者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超过28.5%,而在排名最后的10%的城市则不到10.8%

 

几年间投资标准的沧海桑田

其实世界银行对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的关注一直有增无减,在20022005年分别展开城市调查后, 此次更是从2005年就开始组织,调查的城市个数从最初的5个增加到了规模空前的120个。投入的精力也非比寻常。

而在观察相距最近的去年和最新的城市排名,我们也不由感慨这些世行观察家们所排列的中国投资环境变迁的“沧海桑田”。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京沪”本次未进前六,甚至落入“第二梯队”。但在相隔不远的2005年城市投资环境调查中,上海还是高居榜首,北京的排名也非常靠前。

研究员认为,现实中的投资环境在短短一年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天翻地覆,个中原由,恐怕主要是两次排名规则的角度不同。与其说投资环境变了,倒不如说是投资标准在沧海变桑田。

世界银行2005年的排名工作主要根据10个指标,对受调查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对比和排序,最后综合打分。这些指标是基础设施、市场进入和退出障碍、劳工技能和科技水平、国际化程度、税费负担、政府非正式收费负担、融资环境等。可见大城市因为规模效应在这些“大”的指标上容易领先。而此次调查是对124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的整合,这些企业中,8%是国有企业,28%有外资成分,剩下64%是非国有企业。较高的私营成分使得中小城市受到青睐就不足为怪了。

 

无所谓的“最佳投资城市”

一千个人看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各自的出发标准不同。所以难怪国内学者,特别是北京的一些经济学家对这个排名颇有微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有位经济学家就表示,世界500强在北京和上海投资的企业都达到400多家,北京的人均GDP名列全国第四位,上海则名列全国第一位。这样两个城市都落选世界银行评选出的“金牌城市”,显然评选的指标是不标准的,也是不科学的。

研究员认为,如此较真实在没有必要,瞪着眼睛争论着到底谁是“金牌城市”,不光显示不出学者风范,更弄得有些毫不经世的傻气。难道没有注意到,世行每年排名都是特意从不同标准出发,做出些吸引眼球的新意,因为有关专家很清楚,如果真要说谁是“中国最佳投资城市”肯定众口难调。所以我们也不妨把这个排名看作是与中国最佳旅行城市排行榜之类的“娱乐版”,图个刚刚出炉的新鲜感。真要严肃的做些经济分析,那就多注意些个别城市在那些指标上具体差距,不要争那无所谓的“第一名”。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