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暴”为何刮了又刮
2005-10-08 10:28:19
9月28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外交部、发展改革委等32个部门单位200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审计发现,上述部门单位在2004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的问题。而对比2004年的审计报告发现,审计署指出的“有问题”的部门单位今年仍是问题多多。审计风暴,为何刮了又刮……
审计暴露问题依旧令人触目
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在今年早些时候曾表示,今后的审计重点将继续关注政府部门“按规矩花钱”和“公开透明”,以及政府预算细化等问题,特别对位高权重的部委加强监督。这位“铁碗”署长没有食言:9月28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中央32个部门单位200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但这份报告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因为它所反映的问题实在是触目惊心。
挪用资金金额巨大
国家审计署通过审计发现:
1995年,国家物资储备局曾以进口物资为名,拨付该局深圳办事处所属深圳华储实业公司购货款7600万元,实际有7545.6万元被用于购买香港某公司持有的股票。
1997年,科技部下属单位与其他单位共同投资组建北京凯正生物工程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2925万元投资中竟然有2632.5万元来自“863计划”课题经费。
2003年至2004年,卫生部所属卫生监督中心未经批准,动用其管理的健康相关产品评审项目结存资金191.83万元,购置帕萨特等轿车6辆、别克面包车1辆。
1998年至1999年,自然科学会将借给所属方德公司的1190万元转作为对方德公司的投资,后来因为方德公司严重亏损,资不抵债,致使投资无法收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
经过简单计算,上述四家单位部门的挪用资金金额就达到了1.15亿左右,而外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质检总局、中国法学会等部门或其所属单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转移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的问题。
巧立名目乱收费
2003年至2004年,教育部一些所属单位未经批准自行收费1.54亿元,其中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向各地主考单位归集英语四六级考试费1.4亿元;
国家旅游局未经批准自行设立旅行社经营许可证、景区A级铜牌制作费等收费项目,截至2004年底共取得收入574.13万元;
商务部所属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未经报批向其会员企业收取发展基金1501.99万元;
而这种现象甚至还存在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这样的单位。
虚报多领预算资金
2004年,财政部批复了商务部一项高达6亿元的基金支出预算,而实际支出只有4050万元,仅为预算批复数的6.75%。同一年,国资委管理的30多家单位累计多报领住房公积金和提租补贴预算资金906.12万元。
作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由于发改委对一些县际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审查把关不严,致使安徽等9省通过重复申报等多获取中央补助资金13.2亿元。
近些年来,广电总局及所属无线电台管理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4个单位,以上年度预算批复数为基数,申报住房公积金预算,至2004年底共计多报领预算资9084.57万元,形成专项结余。另外,2002年至2004年,广电集团共计多报领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预算资金3367.12万元。
仅上述涉及到的几个部门和单位所涉及的金额就高达22亿之多,而且,环保总局、体育总局、中国地震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等部门也都存在着虚报多领预算资金的情况。
私设“小金库”为职工发福利
从1991年起,民航总局有关部门通过隐匿下属单位上缴款项、截留购建职工宿舍结余款等私设“小金库”。截至今年1月,累计收入8784.33万元,累计支出4808.05万元,主要用于发放职工补贴和为部分职工购买商业保险。
1998年至2004年,体育总局所属某运动管理中心球队,未将收取的国内外企业赞助、比赛费等款项2412.83万元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而是直接用于球队教练员、运动员补贴和奖励等支出,余款438.29万元也以现金形式存放或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
而这样的私设“小金库”给职工发福利的现象同样也存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科工委、建设部等部门或其所属单位。
审计风暴不能年年刮
去年,国家审计署对中央55个部门和单位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也进行了审计,其中一些中央部门被审计出很严重的问题,而在今年的审计报告中,这些部门再次成为“问题部门”,比如国家体育总局。
去年的审计报告显示,1999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动用中国奥委会专项资金1.31亿元,其中用于建设职工住宅小区1.09亿元,用于发放总局机关工作人员职务补贴和借给下属单位投资办企业2 204万元。
而今年的审计报告则表明,国家体育总局在前述列举的“虚报多领预算资金”、“私设‘小金库’为职工发福利”方面都存在违规行为。更值得关注的是,在6月份国家审计署的审查中就已经发现了国家体育总局在彩票问题上所发生的严重问题。据审计署的审计调查显示,彩票发行费在2003年2月至2005年1月流失2341万元,还有“被当作了个人奖酬金”的1.31亿元不知去向,同时还存在“支付彩票的发行费超过实际需要”的问题。
当然,也许会有人对此反驳说,这个例子并不能代表全部,而且审计署署长李金华今年也表示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取得明显成效,并且还有762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但问题是:为什么“年年审,年年问题多”呢?如果去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今年又出新的、实质上重复的问题,然后我们又得寄期望于明年的整改,这样是真的解决了问题吗?
如何治标又治本?
为什么“问题”会发生循环?根本上还在于责任意识的缺位。很多领导有着这样的思想:有问题,我整改,反正整改过后没损失。这里,我们并不寄希望于领导本身的自我责任意识的加强,也不过分强调部门或单位应首先做好内部管理,以便将问题在发生之前就其“扼杀”,实际上,这些措施相比于人的私利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脆弱,治理问题的“本”必须放在加强责任法制化方面。现在一些领导总是讲要明确权力,并迫切希望权力法制化,但他们对自己该明确的责任却不明确,该负的责任却不负,这是什么样的逻辑:只允许使用权力,又对权力使用的后果不负责任?问责制的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同时,我们也希望审计部门应尽早做到审计报告完全公开化,让人民大众有充分的知情权,毕竟,政府部门拿的钱都是老百姓的钱,如果老百姓不知道钱怎么花的,有道理可言吗?而且,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违规部门、领导形成外部压力,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审计风暴”查出了问题,我们理应对此表示欢迎,但是我们更希望的是:这样的风暴不要年年都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