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能源壳内壳外双重置换国能集团昭示了什么

2004-05-21 11:15:55    

通过在上市公司壳内外两个层面进行资产置换,"辽宁能源"如愿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各方都未发生现金流出,节省了资金成本,而作为整个交易砝码的是原大股东置入上市公司的一块非优质资产,也在交易过程中原物奉还 。
  一、"辽宁能源"壳内壳外双重置换取得国能集团实际控制权
  6年,不断的资产重组,辽宁国能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国能集团,600077)等来的结果却是从一个质地尚可的地方企业,沦落到被ST的境地。2004年4月22日,"国能集团"披露2003年年报,继2002年亏损4792万元,2003年仍旧亏损971万元,等待它的将是一顶ST的帽子。
  同一天,持"国能集团"53.54%股权的辽宁节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辽宁节能")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辽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辽宁能源")接过河北汇能电力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河北汇能")所持30%的股权,而公司傍了将近6年的大款--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下称"中国节能")则退居二线。这次变化同时导致上市公司将近一半净资产的面目发生变化。
  "辽宁能源"在获得"国能集团"控制权之前,"中国节能"、"辽宁能源"和"河北汇能"三家公司在"辽宁节能"中分别持有40%、30%和30%的股权。如果采用现金交易,整个交易过程可分解成如下几步:剥离"河北亚澳"及其债权给"河北汇能",后者拿出现金;"辽宁能源"向上市公司置入资产,上市公司拿出现金;"辽宁能源"向"河北汇能"收购"辽宁节能"30%的股权,"辽宁能源"付出现金。显然,伴随着这每一步的发生,需要占用大量资金,而且在现金交易的每一步,都要上缴巨额税收。
通过用"河北亚澳"与"河北汇能"所持股权进行对换,"辽宁能源"最终持有"辽宁节能"60%的股权,从而成为"国能集团"的实际控制人。而在整个置换过程中,真正的砝码只有一个--"河北亚澳",通过置换之后,这块资产不仅完璧归赵,又回到"中国节能"手中,而且对于交易各方来说,整个交易过程并未导致现金流出。
二、6年重组回到起点,"国能集团"实际控制权重归地方政府
1、六年前"国能集团"实际控制权从地方政府转到中央国企
国有独资的"中国节能"进入"国能集团"始自6年前。1998年4月,"中国节能"和"辽宁能源"组建了"辽宁节能",二者持股比例为6:4。这家专为收购而设立的公司,在成立一个月之后,从铁岭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手中接过其所持"精工集团"("国能集团"的前身)的3216万股国家股中的2368万股(占精工集团总股本的29.56%)。当年底,"辽宁节能"再度出手,受让后者所持436万股国家股,同时受让辽宁信托投资公司所持1440万股法人股,持股达到52.99%。
  1998年10月,"辽宁节能"的注册资本金由2亿元增加至3亿元,其股东也变为"中国节能"、"辽宁能源"和"河北汇能",三家公司的股权比例为4:3:3。"中国节能"虽然持股比例从60%下降到直接持有40%,但"河北汇能"为其控股子公司,其实际持股比例达到70%。
  "中国节能"来头不小,现为国资委直接管理的196家大型国企之一,尽管"国能集团"第一大股东还冠以"辽宁"二字,但实际控制权已由地方政府转移,从而完成公司属地化向"中国节能"行业化的跃迁。
  2、六年后"国能集团"又重新回到属地化的怀抱
  在控制"国能集团"之后,"中国节能"开始对其进行重组。1998年年底,"辽宁节能"以实物资产配股的河北亚澳通讯电源公司92%股权,配股注入资产9325万元;以3000多万配股资金投资的北京国能天恩科技公司;公司控股74%的天津国能科诺商用软件公司,也是大股东注入的"优质资产"。
  然而,"中国节能"自身的盈利能力本来就不甚理想。2001年,其以55.92亿元的净资产,却只取得8911万元的净利润,因此对"国能集团"进行的这些重组也未获得应有的收益。2002年,大股东放进来的这三家公司累计亏损2646万元,"国能集团"按比例承担1935.5万元,导致当年"国能集团"亏损4792万元,这也是该公司自1998年上市以来首度报亏。
  2002年年底,"中国节能"又开始进行重组,它将"国能集团"原来的主业精工机械厂剥离出去,注入的据说是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水平的优良资产。但前面的故事再次重演,注入的北京汇海威通信技术公司,2002年年底设立,注册资本1660万元,到2003年8月净资产只剩下984万元(亏掉了700万元);又如北海国投节能公司,净资产2.1亿元,亏损878万元;还有一家北京华林新材料公司,净资产4536万元,亏损272万元。最终使得"国能集团"2003年再度亏损。
  较之于"中国节能"的举动,当初在"辽宁节能"投入0.8亿元的"辽宁能源"一直安坐参股股东,尽管从1998年4月到2004年4月的6年中,在不断的资产重组与高科技产业注入的情况下,"国能集团"的二级市场股价最高曾上涨至35元,但6年中"国能集团"的现金分红仅仅是2000年的每10股派0.8元,按所持比例分红计算,"辽宁能源"6年中的投资回报只有区区163万元(税前)。
  2003年,以南北数省拉闸限电为起端,能源紧张问题突然浮出,能源类公司也成为证券市场中争捧的对象。在此情形下,作为以投资开发能源为主业,并作为辽宁省经营电力建设基金和管理省级电力资产的出资人,"辽宁能源"自然不甘"捧着金饭碗要饭吃"。面对第一大股东重组不力,使一个质地尚可的地方企业沦落到ST现状,"国能集团"急需引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已经成为不争事实。
  "辽宁节能"与"国能集团"的重组最终走到了前台,这也意味着"国能集团"重新回到属地化的怀抱。
  三、国能集团壳外壳内双重置换
  近年来,随着上市公司并购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创新的意图越来越明显。采用对上市公司的母公司进行改造、吸收合并、合资等手段,收购方不需要"流出"现金资源,这些手段有类似效果,可统称为技巧创新。
  这种技巧创新常常应用在"壳外"与"壳内"两个层面,即上市公司母公司层面与上市公司层面。采用"非现金支付"手段的方式常常使用在上市公司母公司层面,而股票支付的手段通常使用在上市公司层面,TCL通讯合并就是一例。但统计历年并购创新方式,在并购中,通过资产置换达到非现金流出目的的案例还是很少。
  为达到非现金交易的目的,上市公司并购一般采用投资方式,如增资、合资等方式进行,或者用现金作为交易媒介,采用资产置换的方式进行。而在"辽宁能源"收购"国能集团"案例中,采用壳外壳内资产双置换的创新方式,不但达到非现金交易目的,而且省略了现金作为交易媒介。前文已经提及,在"国能集团"母公司层面,通过壳外资产置换,"辽宁能源"如愿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而在壳内,资产置换则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2004年3月18日,"国能集团"以其所持"河北亚澳"92.36%权益,及公司对"河北亚澳"部分其他应收款2266万元,对换辽宁能源"持有的"华能国际"国有法人股2056万股(按置出资产总额,以每股6元计算),约占"华能国际"总股本0.34%。
  "河北亚澳"是中外合作企业,主要生产经营通讯电源,2002年亏损935.40万元,累至"国能集团"首度报亏。
  "华能国际"则是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在纽约、香港和上海三地上市,主要从事发电业务和销售。"辽宁能源"持有"华能国际"2.3亿股,占总股本的3.81%,为后者第七大股东。2003年1-9月,"华能国际"每股收益为0.66元,而根据2001年、2002年分红情况,两年间分红平均约为每股收益的40%。如果"华能国际"2004年的业绩和分红保持前三年的水平,仅此一年就可以为"国能集团"提供700多万元的收益。剥离出亏损资产,而放进盈利资产,两相对比,对于亏损971万元的"国能集团"来说,2004年扭亏应当没有问题。
  "辽宁能源"持有"华能国际"2.3亿股,净资产总额为13.8亿元,而"国能集团"2003年年底的股东权益为2.9亿元,在"辽宁能源"与"国能集团"的资产置换中,完全可以一次性将后者的无效资产全部换出,但此次仅置入了0.34%的"华能国际"股权,置入资产总额约为1.23亿元,在"国能集团"2003年的净资产中约占42.4%。
  这样做的原因是:按规定,上市公司购买、出售、置换入的资产净额(资产扣除所承担的负债)占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报表净资产的比例达50%以上,需要报证监会审批。而在此次资产置换中未超过50%,只需置换双方和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批准即可,不但节省了重组的时间,而且不会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
结束语:辽宁能源将为国能集团带来什么。国能集团在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亏损,以致于各大股东不得不直面国能集团三年亏损并暂停上市的危机。因此,重组国能集团的资产和主营业务,提高其整体盈利能力,使国能集团在2004年扭亏为盈是各大股东今年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辽宁能源作为辽宁省级电力开发投资单位,是省本级电力建设资金和管理省级电力资产的出资人。目前电力、能源建设蒸蒸日上,而辽宁能源控股辽宁节能,也使辽宁能源可以尽其所能地扶持国能集团,并利用这一平台使现有产业得到提升。置换完成后,辽宁能源持有辽宁节能的股权将达到总股本的60%,从而间接控股国能集团,为今后国能集团的重组扭亏和主业第二次转型埋下了伏笔。分析员注意到,辽宁能源有关负责人已经表示,能源、电力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正引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适应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公司需要上市公司平台,进行现有产业的整合,并通过资本市场,加快公司现有产业的发展。实际上,今年2月,辽宁能源与国能集团进行资产置换,将持有的2055万华能国际法人股置入国能集团,已提前在国能集团热身。但为了使公司尽快进入高成长的轨道,获得再融资资格,还需要进一步的资产和业务整合。由此来看,辽宁能源控股辽宁节能,为其加大对国能集团的支持打开了大门,国能集团有望借助辽宁能源的综合优势,获得更快的发展。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